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大安故事·扶安寨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8-16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梁水良

序言: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朝廷从海丰县东部拆吉康、坊廓、石帆三都置安陆县。县址在坊廓都大安屯(即现在的陆丰市大安镇陆军环珠寨村)。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重撤并入海丰。《惠州府志》载:“唐武德始有安陆。”

据考,大安镇区形成于隋末年间(617年),因镇内各寨门、巷口的名称均带有“安”字,如“河安围”、“安榕围”、“安仁里”等,后人取其“永世安居乐业”之意,而得名“大安”。

大安镇古时为大安村,四面环水,地形狭长,犹如航行于螺河里的一只船儿,故称龙船地。周围墩山、犀牛山、锦山、大山母、龙堂山、小墩山、鳄鱼山七座小山环列,成“七星伴月”的地理格局。大安人文蕴藏丰厚,安陆县的存在虽是昙花一现,大唐遗存历千余年而隐约可寻。

除了安陆县县治环珠寨和卫戍县城的军寨遗址,扶安寨,是大唐安陆县的又一处历史见证。

扶安寨与环珠寨和军寨形成于同一时期,距今已有1385年的历史,原是安陆县治安兵勇驻扎之寨,也是安陆官员家眷聚居之处,故得名“扶安寨”。

陆丰文史.4

 

环珠寨北依莽莽狮子嶂,南对浩浩螺河。东边军寨可拒东南来犯之敌,西部扶安寨可防西北之匪,成了护卫县城的左膀右臂。三寨遥遥相对,以北面的环珠寨为中心点,构成铁三角,是当年县城的一种防卫布局。如果说军寨是安陆县城的前沿阵地,那么扶安寨就是它的后方基地了。

扶安寨地处今镇区中部鹰山,为镇内制高点,周围视野开阔,一览无遗,易守难攻。鹰山因形而名,状如雄鹰展翅,鹰头朝北身在南,势若下足前面的松柏篮埔。扶安寨就建在南坡的“鹰身”上。后面有小山坡为寨的“后壁山”,起名“后壁埔”。旧时鹰山榕树苍老而茂盛,枝叶遮盖了大半山坡。“鹰地古榕遮后壁”为大安古八景之一。

扶安寨座西向东,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寨墙高6米,用三合土夯筑。分设东、西、南三门。三门设置在堪舆学上颇有讲究。东门称“官门”,向对北面的环珠寨,为达官贵人进出之门。南门为生门,但凡寨内人家娶妻嫁女都要由此门经过。西门为贤门,左侧鹰山为“伏龙之地”,故设学宫于此,后改名为鹰山小学,即今天大安中心小学的前身。东门如今已荡然无存,南门和西门已于近年重修。西门楼上原先镶嵌在石碑上的“扶安寨”三字更换上了现代流行的“电脑书”,虽然漆金堂皇,但却失去了千年古味。惟有被足迹磨低了10多公分的石门板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从高处俯瞰整个古寨,状若一只驮在雄鹰上的大龟。东门为龟头,西门作龟尾。鹰代表着英猛,龟为长寿、吉祥的象征,鹰与龟构成了古镇人的图腾。

寨内民居为土木泥瓦结构,屋顶漆黑泥瓦构成龟身上的龟纹。一路民居环寨墙而筑,前后各留有3米宽的环寨路和环巷道,前后两道成了龟身边沿的两道环形龟纹。环寨路专用于兵勇巡逻,环巷道主民用,与寨内各巷道相连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寨内主建筑群为南北走向,“中巷”将其一分为二,与相邻的“柯厝巷”构成了龟身上的两道纵纹。寨内巷道全部用小石子铺筑,下面埋设排水暗渠,纵横交错,相连相通,汇聚归总后从寨的北边排出。

寨内原有三井,分别位于东、西门和柯厝巷,可供应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为保持古寨风貌,旧时寨内居民有不成文的约定,严禁建楼房和铺筑水泥路道。

据寨内李镇水老人介绍,扶安寨成寨前由谢姓人居住,叫谢内,成寨后“民转官用”,随着安陆县的撤并遂又成杂姓居住地,后来,寨内黄姓族人崛起,人丁兴旺,又称寨内黄。而后,揭西五云彭姓和八万杨姓等客属相继迁入,成了福佬人和客家人的混居之地,改称寨内肚,并一直沿用至今。“肚”为客家话特有的后缀词,“里面”的意思。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