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陆丰历代诗话(下)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20-09-18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叶良方

十九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在清初碣石镇尚武气氛的影响下,碣石子弟大都从军建立功名,因此相继出了程恩高、曾逢年、泊承升、刘大忠等武将。其中仅有泊承升是一位能文会武的儒将,蜚声江南。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驻守狼山关十年,临别时写下三首告别诗,记述他在狼山镇戎务的情景和对通州乡老的浓厚感情,传颂至今。与此同时,赴任碣石镇总兵官的有李扬升、刘永福、邓万林等,其中碣石镇77任总兵官李扬升略有文采,撰有《碣石元武山元天上帝御赐匾额碑记》。82、84任总兵官湘军名将邓万林书法功力深湛,任职碣石镇期间,除为桂林乡题赠“深明大义”匾额外,还为元山寺题书“灵声赫濯”等匾额。而83、86任总兵官刘永福,是闻名中外的福字军首领,也是一位冲锋在前、马上能吟的战将,他不仅在陆丰民间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奇故事,而且在碣石写了一首响遏风云的《悼台诗》,令人读后热血沸腾。

泊承升(1790~1882),字荷亭。碣石镇人。农夫出身,中年入伍。他于道光十二年(1832)从戎,历任把总、游击等职。咸丰三年(1853)六月以广东崖州协副将擢振威将军、江南狼山镇总兵。光绪八年在家逝世,享年九十有余。咸丰期间,他在江南狼山总镇连任10年,县志谓他讲武之暇,喜吟咏雅歌投壶,有古儒将之风。其时,他已是头发花白七十高龄的老将军了,犹然带兵厮杀在战场上,这在战场上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因此,朝廷下谕给予他致休回家。当他离别之际,通州乡老拦住马头不忍让他离开。故此,他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赠别通州诸父老》诗三首,作为他在江南狼山镇十年军旅生活的写照。诗曰:“十年留镇虎狼军,巨任如山笑负(虫民)。帐下健儿朝讲武,樽前学士夜论文。天涯有迹沾泥雪,宦海无心出岫云。遥望九州遍戈甲,此邦何幸靖狼氛。”他自喻是一只负泥小虫,但在重大责任面前竭力尽职尽忠。十年来讲武论文,为的是踏遍天涯平息乱氛。接下来他在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忠心耿耿的情怀云:

七十头颅鬓已霜,枕戈夜夜梦沙场。

方期比驭勤王事,岂敢骑驴老故乡。

亲骨未能窀穸妥,臣心唯有辘轳忙。

圣恩宽大容归隐,寸念犹依北阙旁。

全诗语句铿锵,意气豪迈。表述自己虽已廉颇老矣,却依旧为了平息寇氛而梦想上战场。因为这时正是朝廷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哪敢离别通州返回故乡悠游自在呢?虽然家中老母的骨殖尚未入葬,但我的心里还想继续为国奔波效劳。结句谓圣上宽容大度,容许我归隐家园安度晚年,然而我心里依然想为朝廷出力啊。诗中处处表达了他为国着想的忠心。《陆丰县志》载他:“咸丰三年,由崖州协镇物简,总镇狼山,出奇制胜,迭奏肤功。五年元旦,克服上海,七年冒雪,攻取镇江,皆其赫赫然者。时洪秀全蹂躏江南,横尸遍野,而通州全境克保安全,通人感戴,特建专祠祀之。”

刘永福(1837~1917),又名刘义,号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黑旗军首领。碣石镇第83、86届水师总兵官。是清末抗法抗日爱国名将。光绪十二年三月(1886),刘永福出任碣石镇水师总兵兼署南澳镇,带领福军进驻碣石。镇碣期间,为广德禅院题刻“佛法无边”匾额,并为玄武山元山寺题匾《灵声满道》一幅。二十年(1894)六月,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命他以钦差帮办台湾防务的身份,率领九营黑旗军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二月间,消息传到岛上,男女哭泣,鸣锣罢市。五月,日军登陆攻陷台北,他在台南发出联合抗日号召的《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在外无救援,内缺粮饷的极其困难局面下,领导台湾军民坚持了四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九月台南失陷。十月十九日,他带10余亲兵化装乘英商轮“多利士”号内渡厦门,再转乘船只在碣石港登陆。随即在碣石小住一段时间,当他回首东海波涛,脑海中浮现他在台湾的战斗情景,不禁悲愤难抑地写下《悼台诗》云:“流落天涯四月天,樽前相对泪涓涓。师亡黄海中原乱,约到马关故土捐。……今朝绝域环同苦,共吊沉沦甲午年”。他以诗词的形式,代表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们,悲愤填膺地谴责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此诗被工匠镌刻于玄武山三台石上,与明王基栋的题刻诗并排在一起。1969年三台石被炸毁,此诗及王基栋的七言题诗与之俱毁。笔者为编著《海防名城碣石卫》,多次奔赴碣石镇等地采访,以及翻阅古籍,经多方搜索,终于记录到这首失传的英雄史诗。

二十

这时期,丁日昌、汪瑔、李滋然等外地著名诗人,为了公干曾往来于潮惠驿道,记录了当时海陆丰的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也留下了他们跋涉途中的感慨,汇集在后来他们所著的《百兰山馆诗》《随山馆集》《岭海楼诗钞》等诗词集中。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县人。贡生出身,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咸丰十一年(1861)为曾国藩幕僚后,历任苏淞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等。光绪八年(1882)因病卒于揭阳县,终年59岁。他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书法多作行楷,喜用圆笔。晚年注重魏碑,融汇各家,形成拙中见巧,雄浑豪健的书风。其诗清新秀逸、不讲究词采藻饰,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基础,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志向、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故屈向邦《东粵詩話》称其詩“雅淡朴淳,诗情甚挚”。著有《百兰山馆诗集》《百兰山馆政书》等著作。

同治元年(1862)五月至三年(1864)五月,丁日昌在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期间,因公务需要来往于广州至潮州两地之间,多次翻越粤东海丰通平古道和羊蹄岭古驿道。他不仅在翦翠庵墙壁留下题壁诗,也在经过陆丰县城时留下《陆丰旅店》题壁诗。并有序曰:“壁间旧题甚多。”就是说,他在东海滘驿站留宿时,看见旅社墙壁上留下不少过往诗人的墨迹,不禁技痒,也索取毛笔题壁曰:“脚跟踏遍碧云端,又向邮亭问晚餐。满目黄尘华发改,一城秋树夕阳寒。溪山似画留诗易,粉墨如林下笔难。莫向东风问消息,芙蓉叶叶在江干。”此诗中披露出一股淡淡的乡思和置身宦海的无奈心绪。他在途中接到挚友张大世的雁书,于是在旅社昏黄的煤油灯下,兴奋地阅读了信中所写的四首七绝诗,连夜写下了《陆丰题寄张大世兄》(四首),向远方的挚友复信诉说一路上的风尘。其中第一首曰:“又是循阳第五程,一年情绪瘁车声。客心纵共秋风至,月已重阳荚再生。”诗末注解曰:“循阳抵陆丰计程五日矣。”循阳,惠州别称。从惠州行路至陆丰共须5日的时间,可见诗人当年跋涉之辛苦。

汪瑔(1828~1891)字玉泉、芙生,号无闻子,晚号越人,人称榖庵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幼随父宦游广东,寄籍番禺(今广州)。幼聪慧,然于科举一途不利,屡遭挫折。咸丰三年为曲江令五福幕客,随五福历廉、琼、潮、高、肇庆五府,凡十六年。同治八年,再客潮州。光绪初,入总督刘坤一幕,主办外事交涉十年。平生博览群书,以吟咏著作终老,工于诗词,骈文、散文亦有名,精汉隶书,在当时文坛颇有声名,张维屏、陈澧、文廷式、陈宝箴等俱称赏其诗品与人品。有《随山馆集》等著作传世。与番禺词人沈世良、叶衍兰,并称为“粤东三家”,对晚清岭南词坛影响颇大。咸同年间为潮州府幕客,出发省城时路过海陆丰,作下《陆丰至海丰道中》诗三首,其中第一首曰:“侵晨召僕夫,出门已亭午。重阴压四野,白日翳不吐。于囘陟层峦,微径袅如缕。曲旋磴□盘,俯视峰螘聚。箯舆虱其閒,奇景惬求取。树远惟见烟,云浓欲生雨。行行闻子规,忽复见村坞。”:“远道无迟留,暂息难久止。陟岭逾千盘,趣途将百里。衣墮松上云,琴鸣涧中水。……孤塔表村墟,夕阳滿山市。炊烟一缕生,先见仆夫喜”。全诗叙述他从陆丰至海丰县城一路上的情境。从早晨他召集轿夫,竟延至中午才出发,路上层云密布,阴雨欲来,他坐在轿上观赏沿途风景,在晚春的子规啼鸣声中,登山涉水,不知过了多少村庄和山坳。诗人接着在第三首记道:由于路途遥远,稍事休息后,他们就继续上路了。在“衣墮松上云,琴鸣涧中水”的路程上,终于望见海丰城东高出云表的赤山塔。这时,在暮色的炊烟袅袅中,阳光终于从云端中照射下来,轿夫脸上露出了抵达目的地的笑容。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100多年前的海陆丰风光,令人读后引起联想,不禁心潮澎湃,思绪纷纷。

二十一

与此同期,陆丰县教育事业风生云起,一座金龙山集中了陆丰全县的文脉,山上有官办的龙山书院,山麓有民办的奎山书院,以及私塾性质的云嵒书屋,其主人就是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黄运东夫子。他与儿子黄礼卿不仅八股文写得出色,在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代的私塾教育中,培养了黄琛献、黄琮献、黄大选、黄瑛献、宋惟崧、林一枝、邹聘之、颜如曛、谢龙章等40多名贡生和秀才。同时,云嵒书屋也成了诗人云集的场所,主人黄运东及其儿子黄礼卿、学生黄大选,以及海丰举人黄汉宗、惠来贡元林中蓝、龙山书院山长金福绅举人等,留下了不少诗词逸闻。

黄运东(1826—1879),名昌期,字克猷,号运东。陆丰县优廪生。为陆丰文化名人黄逢奇、黄佳祥和黄穆敖举人的后裔。不仅先辈黄佳祥曾主讲龙山书院。至他一代,又与其子黄礼卿贡生等在山脚下兴办云嵒书屋。他少年时学识渊博,诗思敏捷。曾题《松鹤图》诗抒发自己的抱负曰:“日正富兮力正雄,曰之南北与西东。其中得奋凌霄志,月桂高攀达圣聪。”他博闻强记,每读诗句便能熟记在心。在学庠时,就将唐人诗句集成诗曰“松风清耳目(孟郊句),蕙气装衣襟 (张九龄句)。美花多映竹(杜甫句),乔木自成林 (孟郊句) 。”有日课余时间,黄运东随塾师到龙山顶散步。时值雨后初霁,老师命即景赋诗,他触景生情地吟道:“课闲无事上山游,山霭苍苍一望收。顽石倒冈如伏虎,乱云赶雨似驱牛。炊烟碧绕村边落,落日红翻水面鸥。海鸟归飞何处宿,一呼一应自相酬。”(《感怀》)老师听毕拍掌称绝!

黄运东20岁时童试考了第一名,府试、院试均占榜首,一进县学,便成了优廪生。至乡试时,他所作的八股文是:“天下有道 ,国家将兴。王司敬民,罔非天胤。既明且哲,若圣兴仁。不患无位,必得其名。富而无骄,穷不失义。敏而好学,乐以忘忧。修我墙屋,宜尔室家……”试帖诗考题出自苏轼《望海楼晚景》中名句《雨过潮平江海碧》。他选用“庚韵”作《赋得雨过潮平江海碧》诗曰:“一碧澄江海,江清海亦清。水深经雨过,夜静觉潮平。挹气真弥爽,听涛总弗惊。青浓宜乍染,绿浅爱初生。画桨双双现,危樯一一明。天空云尽敛,岸阔路犹横。远渡帆传影,高飞雁有声。风波从此定,直以达蓬瀛。” 全诗借景抒发自己的志向。虽得试官赞赏,诗稿入式。无奈八股文犯讳,因‘胤’字多了最后一笔,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之讳,主考官借故向我索贿,他因不答应所求,结果文章被取消入式资格。

从此,他鉴于科场的黑暗,遂断绝仕进之念,自办书屋育人,名曰“云嵒书屋”。由他及其次子黄礼卿执教。他广收门徒,全身心地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有一年春节夕,他在自家绿云居,一边靠着窗前观梅吟诗,一边等着陈监生家送来欠交的束修和礼金,以便备办年货过年。不料等到除夕晚上,还是没有等到陈监生家送来的银子。听着家家户户酬谢天地的鞭炮声响起,而他家的年货尚没有着落,遂感慨吟《拱手观梅》诗曰:“柴米油盐糖醋茶,七物俱在他人家。然得自然然不得,窗前拱手看梅花。”

还有邑内刘秀才不小心染上鸦片烟瘾,他找来戒治洋烟的处方,在中药店按处方购买药材,晒干磨粉制成丸。并亲书一诗《戒吃洋烟》赠刘秀才曰:“吃了洋烟误了身,洋烟偏害世间人。销熔骨髓伤元气,败坏声名失本真。曲枕倚眠非体态,如痴似醉损精神。若能深却此中病,便是英雄福并臻。”后来使刘秀才戒了烟瘾。县令张振新闻知此事,亲书“功德无量”匾送到云嵒书屋,以褒彰运东先生善举。并划东河南堤后町给他作为酿制和销售戒毒米酒之用地。于是,他兴办“东兴”酒店,遣其长子国学生黄琛献负责管理,在酒店内另划一室配制戒洋烟丸,连同米酒免费赠送烟民戒洋烟。“东兴”酒店开业当日,海丰举人黄汉宗闻讯特来祝贺,一进门便吟起四言诗曰:“月在半天,女子平肩。火烧羊脚,鸡在水边。”他一听便知来意。诗中隐藏“有好美酒”四字,便拿出自酿的“东兴”米酒,与黄汉宗对饮起来。酒到酣处黄运东诗兴大发吟道:“醉我非关酒,留宾可代茶。花草相荣映,云烟共吐霞。”

其弟子黄大选、黄介新县试入式后,顺利地通过府试、院试,被提学批复录入陆丰县学。喜讯传到云嵒书屋,黄运东非常高兴,当即挥毫写了一首《贺进泮》的诗送给学生。诗曰:“文章不负读书人,况乃青年意气新。九万鹏程初振翮,三千桃浪欲飞鳞。玉堂异日登高席,金马将来出俗尘。漫道禹门遥万里,泮池咫尺是龙津。”表示了祝贺和期望之意。为了庆祝两位弟子入泮,他特地在云嵒书屋摆设庆祝宴会,海陆惠不少举贡名流如海丰举人黄汉宗、惠来贡元林中蓝、举人沈肇邦、贡元卢高显,以及陆丰县令俞文莱、学官吴梅修、知事苏云骥、龙山书院院长金福绅等纷纷到云嵒书屋祝贺。宴会后,他请各位文豪到绿云居山后观赏竹林花卉。这时花圃中的“一丈红”开得正盛,他借题发挥作《咏一丈红》诗云:“才学纷纷各竞奇,东君无计别高卑。今将玉尺传花使,一丈花量一丈诗。”

黄大选,陆丰县石帆都莲花寨村(今南塘镇乌石村)人。云嵒书屋弟子,原就读于明新书院,后转来县城随宗亲运东夫子读书。黄大选聪明好学,文思敏捷,所授之课,过目不忘,深得黄运东夫子赏识,遂收他为谊子,想把平生学问都传授给他。同治七年(1868),云嵒书屋童生黄大选和黄介新均通过了县试入式,黄大选且考了全县第一名。考题为“《陆丰竹枝词》集成语二章。”其中黄大选试场所撰的《陆丰竹枝词》两首,深受龙山书院山长金福绅举人的高度评价:“一气呵成,不见有集句痕迹。”词曰

鸟噪猿啼尽掩门,数家茅屋自成村。

盘飧市远无兼味,对月临风酒一樽。

 

鱼鳞云衬夕阳天,一雨及时人种田。

稻米流脂粟米白,相随簫鼓乐丰年。

黄大选入县学后,长期住在云嵒书屋,平时除了与义弟黄介新一起到学宫接受学官教导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嵒书屋宝盛书轩、蔚起书轩与义兄黄琛献、黄礼卿、谊弟黄介新等一起研读诗文。三年后,黄大选、黄介新入学期满,顺利通过岁考、科考,并取得乡试应考生员资格。光绪二年(1876)七月初,黄大选与黄介新动身赴省城乡试。黄运东与琛献、礼卿兄弟送大选、介新到乌坎港下船赴省城乡试。临别时,黄运东亲书一诗送与他们,诗曰:“屈指行年转瞬间,如飞驹隙愧偷闲。兰培玉砌欣同茂,桂满蟾宫喜共攀。寡过未能思伯玉,知天已到忆尼山。今朝得遂生平志,惟愿龙门夺锦还!”在夫子的鼓励下,他精神振奋地与谊弟介新赴参加乡试,三场试罢中式丙子科举人。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月后当他接到朝廷任命海南儋州教谕时,不幸犯上虐疾并发诸症,病逝于增城行馆。

黄礼卿,黄运东次子,陆丰县增贡生,云嵒书屋助教。光绪二年(1876)七月上旬,陆丰县石帆都莲花寨村(今南塘镇乌石村)黄氏理事会派人送来请柬,聘请黄礼卿为明新书院山长。虽然云嵒书屋教务繁重,但出于同宗之谊,黄运东还是嘱咐儿子赴明新书院报到。翌日,黄礼卿坐船过长山埠,到寨门时已是日落西山,但见四周桑树茂密,远处有几间房屋,一牧童倒骑牛背仰天数着飞鸦,不禁诗兴大发,触景生情咏《乡村景况》诗曰:“乡村寂寞少人家,螺髻烟云淡半遮。一片斜阳桑树外,牧童遥指数飞鸦。”

光绪四年(1878)秋,接到谊子黄大选中举后病逝的消息,黄运东受到刺激旧病复发,遂卧床不起。便从明新书院召回次子黄礼卿,由他掌教云嵒书屋。光绪五年(1879)农历三月父亲病逝后,黄礼卿承继教育事业,手书《劝学》诗勉励诸生曰:“少小读书不知务,老来读书已却步。读书本自无已时,朝兮朝兮暮复暮。”在他精心的掌教下,云嵒书屋一时人才辈出,名声大振。他不辱父命,克绍箕裘,发扬光大。在光绪年间先后培养了宋惟崧、林一枝、邹聘之、颜如曛、谢龙章等门生,扬名于府县科举考场。

二十二

清光绪初期,出任陆丰知县的裴景福、徐赓升等地方官员,亦以自己宦游陆丰的感触,写下不少忧国爱民的诗章,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怀。

徐赓陛,浙江省乌程县人,附贡出身,清光绪四年(1878)九月,任陆丰知县,至光绪七年(1881)四月离任。在任期间,徐赓陛喜欢上龙山饮酒吟诗,诗作颇多。但大都遗失,仅存”天下宰官知几许,百年思往孰知名。”二句,令人扼腕叹惜。光绪五年(1879)三月,徐赓陛刚上任陆丰县令不久,得悉陆丰著名教育家黄运东先生病逝,带着亲书的挽联,到云嵒书屋吊唁,送给横匾曰:“不愧修儒”。并送挽联曰:“吾未接音尘,邑之闻人推第一;天不遗耆老,伤哉江夏竟无双!”他为上任未久,而未能与运东先生畅谈感到十分可惜。挽联盛赞了黄运东先生的品学。并谥其“文行”之号。

徐县令深通堪舆之术,他为弘扬尊师重教之风,褒彰士表,亲为运东先生踏青选穴。他看到城外大湖山,金山拱秀,势如狮立,是陆城东部拱屏,出入之要口。认为在这个钟灵之处树碑筑墓褒彰士表,有助于教化后人。于是就在这里划一块官地2500平方丈,在中间山窝处壬山丙向点了一穴,作为运东先生墓园。陆丰老辈人称之为“狮地”。并在山下立了一块二米多高的石碑,亲书墓表《黄昌期墓禁樵采示》,告示邑人不准在园区内放牛砍柴。碑文曰:“已故廪生黄昌期,学克立身,志安守素。居家孝悌,化己及一门;植品端严,躬不由乎曲径。洵为佳士,无愧完人。本县莅治此都,企其高而未尝请谒,及闻撤瑟,嘉其行而特致生刍。既奠,辍之亲伸以为民,望将成名以崇孝。付彼嗣人,爰于城外大湖山,拨给官地一段,纵横各五十丈。令立壬山丙向,俾营宅兆用,妥厥灵合。该故生坟墓所在前后左右距坟念五丈以内,准黄姓子孙竖立界石,永为坟地。不准他人樵采占葬,以示优异。呜呼!德义可尊,人将奋之为善;英灵不昧,魂其常妥于斯。勒石永垂,庶安遗魄。”

他在陆丰县的公文案牍共67篇,编入《不谦斋漫存》。广东番禺人光绪七年进士、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梁鼎芬,对其勤于案牍的精神给予称颂,在其《节庵先生遗诗》中,作有《赠徐赓陛》诗云:“足茧风尘鬓有丝,政行井邑口成碑。众人欲杀我何忍,作吏能狂斯已奇。枉使郅都称酷吏,愧推王弼作经师。驱谗雪谤终何补,不待他年负子期。”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县人。清晚期著名诗人、书法篆刻家、评论家。代表作有《河海昆仑录》。清同知十二年拔贡朝考一等。光绪五年已卯科举人,十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光绪十八年(1892)外放广东授陆丰知县。后历任番禺、潮阳、南海诸知县。时人评价他政绩卓著,开放敏达且有智谋。在陆丰任知县期间,作有《金厢晚归》、《舟次河田圩》、《河口》、《九月初五新月》、《登陆丰城南楼》、《由水墘晚至后坎》《行河田山中》等几十首诗词。收集到《睫闇诗抄》。其中《祷雨龙山既雨作歌示同官》:“山苍苍,海泱泱,大河中贯如回肠。白墳沙腴壤中上,蹲鸱出釜蒸栗黄。二月清明麦在场,十日不雨将分秧。窟中老鳖鸣愈厉,海底伏龙睡欲僵。……碧翁荡荡呼不应,更谁法力驱阿香。中宵绕屋心彷徨,明星烂烂光照床。篝车奢愿何时尝。鸡鸣大雨如倒墙。朝闻田歌叱犊忙,登高望远青茫茫。衡岳云为退之藏,东坡海市云锦章。驱山走海岂易事,偶然碍之犹探囊。天视天听孰主张?风雷变色亦其常。薄俗求取惟餍意,欲以大力邀宆皇。百神奉职泽愈靳,旱固其罪雨岂臧。敬天勤民古所训,慎勿贪天之功为民殃。”诗集中还有一首专门描写陆丰县城地理环境和民情风俗的《陆丰》。诗曰:“跨海千家邑,榕荫万瓦明。乱山开聚落,远水带孤城。沙竹连空霭,鱼盐闹晚晴。怒潮何太逼,日作不平鸣。”

二十三

这时期,地处陆丰县偏僻山区的吉康都五云洞(今属揭西县),依然弦歌不绝,诗人辈出。在圭山书院掌教雅南夫子的指导下,清廪贡生彭鸿烈、贡生彭来平,以及彭奎光、彭衍墀、彭天锡、彭泉等地方文人,经常举办兰亭诗会,嘤鸣和唱。他们喜欢以前辈诗人歌颂家乡名胜的《五云八景》为题,撰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其中以彭来平贡生的著作最为丰赡。此外,彭奎光作有《和五云八景原韵》《岭牌书室偶成》,彭鸿烈作有《家训十四首》,彭衍墀作有《甲午春回五云见桃花开放》《家居暇日新栽果木数株》,彭天锡作有《岭牌书室偶成次前韵》等。一时文采荟萃,声名远传。

彭来平(1852~?)字朝熙,号咏西。陆丰县吉康都五云洞(今属揭西县)上洞岭紫寨人。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贡生,毕生在五云峒教书育人。善书法,喜吟咏,今五云峒文史书籍或口传中,留有其《壬寅冬间至惠州购罝五云试馆 》《禁烟诗》《羊城归兴》《禁烟诗》《致古芸史》《秋溪》等一百多首诗词,大多为友情交往、旅游名胜和学校纪事等内容。其《碣石纪游》七律,写得轻松恬淡、挥洒自如,诗曰:“一片巍城峙海边,来游喜值暮春天。野桥稳度迴潮后,旅店争迎落点前。海客货通孤港市,疍人家在小鱼船。是邦风景寻常少,几日流连意尽便。” 记述了他在碣石城内所见所闻,诗中呈现了清末古城商业的繁忙景象。

他从小师从雅南夫子,在其身边学习八股文赋和诗词。经常随其与文友联诗会饮。故此,他的诗集中奉和夫子的次韵诗有《五色菊》、《五云八景》《葛公田》等多首作品。均以“次家雅南师韵”点题。如:

葛令疑来此,田非有葛萦。悬崖行树杪,幽涧咽泉声。

屋暗依云住,梯危踏石行。稚川何处去,遥访夕阳平。(《葛公田》)

春到江南岸,青青遍柳梢。莺歌千古调,燕补去年巢。

採蝶双须动,游蜂兩股交。畴能同挈榼,来往赏芳郊。(《春日》)

世人口中的雅南夫子,就是五云峒著名教育家彭衍台,陆丰进士彭如干之孙。道光十四年(1834),雅南夫子在河南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式甲午科举人,选授惠来县教谕。历任肇庆府教谕、四会县副学等。致仕后他没有返回河南彭府,而是留在祖籍五云峒定居,开设私塾,授教彭来平等彭家亲房子弟,后被聘为陆丰圭山书院掌教。著有《梅屋吟集》。清光绪初年,当30多年不通音问的胞弟,以及堂弟彭衍埙太守、彭衍垣太守从河南回老家来探访他时,雅南夫子由于激动过度,几天后竟溘然而逝。诗人与夫子有密切的亲族关系,加上特殊的师生关系,情同父子。因此,诗人主持了夫子的丧礼。并悲痛地作了《挽家雅南夫子》诗曰:“飘零骨肉海天遥,爱弟归来有几朝。正喜埙篪长共奏,胡来旗鹤竟相邀。远书慰渴因鸿便,后起贻谋有凤毛。临死不将家政窐,忽然归去识尤超。”作者在诗末注曰:“即衍台公。公从弟衍埙明府,衍垣太守不通音问三十余年,前月公九弟自豫归皆接见”。

二十四

光绪晚年,陆丰县虽历经兵患,然而文教事业依然兴盛。一种新颖活泼、以吟咏地方风土民情为内容的“竹枝词”,适应了地方文人吟咏的需要,在惠州诗坛风行一时,江逢辰、宋湘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府城这种清新健朗的诗风影响下,海陆丰文人群起仿效,相互唱和。因而也盛行于海陆丰诗坛,为海陆丰文人所喜爱。海陆丰各地诗社多次举行雅集,开展竹枝词征诗比赛活动,至清末民初蓬勃发展,佳作迭见,蔚成风气。民国《陆丰县志》所载的《陆丰竹枝词》十九首,是汇集晚清陆丰诗词界竹枝词的代表作品,也是历来汕尾市竹枝词创作的最高水平。其中描写渔家生活和渔业生产情景的竹枝词尤具特色,声情摇曳,神韵俱佳,令人赞叹。词曰:

楼高昼永海风清,潮水来时两岸平。

最好月斜潮去后,蟹灯渔火闹三更。

金厢石外水拖蓝,一叶渔舟坐两三。

最是今年风信好,每逢早北晏东南。

侬家生少自渔家,五月新鱿六月鲨。

瞥见天南红一色,明朝又约打梅虾。

当时主掌陆丰文教的龙山书院山长陈佩琨,与海陆丰文化名人张兆禧、吕半教、罗公度、陈二南等不仅大力倡导竹枝词,而且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从而在陆丰县掀起一股竹枝词竞赛热潮。

张兆禧(1851~1932),字紫垣,号士真,晚号上清散人。陆丰县石帆都甲子人。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科举人。福建晋江知县举人张光栋之子,广西横县知县拔贡张兆焜之兄。清末粤东著名诗人、书法家。通词章、工书法、精医学。代表著作有《陆丰竹枝词》等诗传世。清末,在他的大力提倡下,陆丰文人竹枝词出现了繁荣的创作局面。他自己也是积极的创作者之一。早年作《竹枝词•待渡山怀古》五首,其中有:

待渡峰头塔影斜,夕阳古木乱啼鸦。

江山万里今谁属?犹剩荒亭说宋家。

待渡山前仰大风,谁知渔父即英雄。

当时义烈同文烈,千载何人吊复翁。

作者在诗下注曰:“郑复翁,甲子渔人。宋端宗至甲子时,元兵追至,复翁椎牛誓众,率义士攻袭之,夺其兵船多艘,遂任为前锋,扈从至厓门,遇飓风舟覆而死,赐謚义烈,与张文烈实同血诚,乃张传而郑不传,殆史家之咎耳。”

甲子镇西门内的“南海夫人节烈庙”,明万历元年,朝廷为表彰甲子举人李棠妻子卓氏而建。历来题咏甚多,此前,张兆禧亦有吟咏,均不甚满意。因此再作《吊南海夫人》并序云:“夫人卓氏,明孝廉李棠妻也。棠为诸生时,教读新寨,归途虏于海倭。卓度不能脱,携二儿以换。视夫上岸,牵以投海。后李公为台州学,祭于江。适三木逆流而上。可见贞魄不没。方伯表为‘南海夫人’。并联云:‘携儿誓葬鱼腹中,四海鲸鲵破胆;全夫直占螯头上,九重日月争光’。历来诸咏颇多,佳者卒少。予向学咏,总不外巾帼须眉,殊不切实。此我甲奇烈妇也。海滨陋坏,得借以传。素好推敲,何得无诗。两天闲暇,续吟以吊”。诗两首曰:“脱夫沉子费思量,取义行权一力当。慷慨捐生殊壮烈,从容饴敌巧输将。成谋而出无遗恨,决计长辞敢自伤。鸾凤百年称美事,几人表海永传芳。”“儿诚珠玉夫如天,子细思维莫两全。传后可望弦再续,舍生何必镜重圆。能明大义真高识,不惜微驱了夙缘。贞魄迄今犹未没,携提夜夜海山前。”

晚年,他与弟张兆焜(?~1906),寓居汕头达濠葛洲乡,为不忘家乡,自称甲江老叟、号“陆瀛上清散人”。弟兆焜号“谈瀛海客”;与当地名士林兰友等结为游侣,筑书室于葛山岭下,因葛乡环山,故书屋称为环山半庐。葛乡大道两旁二巨石,若门户然。他手书 “天南锁钥”行草大字。同时书“关乡”行草大字,每字大约四尺,以寄思乡之念。并在青云岩十八石洞岩石上题“学士登瀛”﹑“三生”等擘窠大字。用笔飞动腾跃,起伏跌宕,颇具特色。旁题诗一首云:“山水留名亦夙因,一时翰墨百年新。扫苔他日摩残碣,尽是三生石上人。”

洞天十八俨登瀛,绝顶新晴耳目清。

兰若钟声流涧出,莲花山色带霞明。

烟销石室岩高起,潮长濠江海倒倾。

早得浮名题雁塔,青云只许足边生。

此七律刻石乃张兆禧于民国七年所书。时人评曰:“取法何子贞,丰筋秀骨,奇逸可观。”其书法早年学何绍基,晚年学黄山谷、梁启超。取势方圆交错,线条精细相间,尤注重整体的章法布白;堪称大峰庙石刻书法之精品。

曾益光(1842~1905) 陆丰县西南镇西山乡人。清末秀才,优廪贡生,特授四会县儒学。其书法自成一家,俊朗飘逸,于儒家国学造诣颇深,在诗词歌赋亦多有建树。其子曾国琮为陆丰同盟会领导,在光复陆丰县的革命中,做出了贡献。后被选为民国广东省副参议长。曾益光于光绪三十一年逝世,享年64岁。著有《珠川未易稿》。其《次话别原韵》“龙山鲤水势沦漪,馆近丰城雨露施。乘兴聊将风月友,摊书每获帝王师。应知到处逢青眼,好把英才数白眉。棘院于今萧瑟迩,笔花开向夜阑时。”诗末注明“贤侄文几莞正”。由此可知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家乡时,写给其侄子的告别之作。

二十五

宣统末年,陈炯明在惠州和海陆丰地区秘密组织同盟会,发动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运动。其中陆丰县也是广东省同盟会的策源地之一。1911年9月25日(八月四日),为确保惠州东江起义和陆丰起义成功,同盟会南方支部领导人陈炯明布下了一颗重要棋子。他与邓铿在香港分别与陆丰旅省学生马柳庭、曾小苏、林蕴川见面,并面授机宜,命令他们回到陆丰筹备发展同盟会组织,届时在陆丰揭竿举事策应惠州起义,牵制住碣石援惠之敌。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为响应武昌起义,在邓铿、马育航的协助下,陈炯明在湾仔某街22号召开东江同盟会各县代表会议,部署东江各地起义计划。会议上,陈炯明对推翻惠州地区清地方政权的胜利充满信心,唯一担心的就是清碣石卫海防军的反扑。他认为惠州起义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牵制住碣石卫的军事力量。如果不能牵制拥有重兵的碣石卫之敌,惠州起义期间或建立革命政权后,必然要承受广州和碣石两路清军的东西夹击而腹背受敌。因此,能否光复碣石是保证惠州起义成功与否的关键。陈炯明下达给罗应平、曾国琮在陆丰的首要任务是占据碣石城,籍此扼制潮汕援应惠州之清军。11月1日,陈炯明与邓铿到淡水组织民军策动惠州起事。由于革命党人声威显赫,所到之处一片披靡,使东江地区快速形成辛亥革命的烈火,呈蔓延燃烧原野之势。同盟会派出广东警察学堂学生罗应平(号觉庵) 与清光绪拔贡生曾享平(原名国琮)潜回原籍陆丰组织同盟会;陈炯明就布下另一颗重要棋子。9月25日(八月四日),陈炯明与邓铿在香港分别与陆丰旅省学生马柳庭、曾小苏、林蕴川见面。并面授机宜,命令他们回到陆丰发展同盟会组织,届时在陆丰揭竿举事策应惠州起义,牵制住碣石援惠之敌。陆丰诗人马柳庭、曾国琮、林鸣銮等活跃在县内外的诗坛,在参与这场革命风云中写下了许多慷概激昂、文采飞扬的诗篇。他们自觉运用诗歌这一武器,宣传民主革命和反帝反袁的主张,讴歌正义,贬斥邪恶,诗中洋溢着强烈的革命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激情,震荡着一代风云。逮至1911年12月,全国革命大功告成。陆丰临时革命军政府呈报粤军总参谋长邓铿,拨下解散银三千元,颁发银质功勋章300枚,奖状300张,奉令解散各路民军。陆丰辛亥革命元勋马柳庭被省政府保送到日本明治大学留学深造;陈洪畴进入省都督府秘书处;曾享平被广东省军政府任命为陆丰临时革命军政府县长,后被选为省议会副议长;罗觉庵先后担任广东都督府侦探局局长、广九铁路局警察督办、征桂战争第五路司令等职。谢龙章经吴祥达的推荐出任兴宁县长。林鸣銮功成身退,在外任职不久返回家乡悬壶济世。

马柳庭(约1890~1976),字桐轩,陆丰县城人。广州教忠初级师范学校学生,同盟会员。1911年,受邓铿、钟秀南委派,潜回陆丰组织民军,任司令。与罗应平等率军逐走碣石总兵李梦说和陆丰知县沈秉洪,光复碣石和陆丰县城。胜利后获粤军司令部颁发的银质功勋章,被省政府保送到日本明治大学留学深造。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陆丰县参议会副议长。晚年长期寓居香港。作有《辛亥革命光复碣石卫》曰:

革命同盟志不移,姓名镌上党人碑。

武昌霹雳风雷激,碣海波澜鼓角吹。

鹅岭漫夸天下险,清军忽似瓮中螭。

山河大好终光复,易帜飘扬五色旗。

马柳庭所作的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11月9日—22日,海陆丰民军为配合惠州起义攻占海陆丰县城和碣石卫城,以及逼使碣石卫总兵李梦说投降出走的历史风云,记录了海陆丰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为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皇朝,建立民国政府的丰功伟绩。

林鸣銮(1872~1946),陆丰县博美人,字少锵,号守雍。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庠生。惠州同盟会员。进学后开设中医药业,传之后代。曾与同盟会领导曾享平一起领导陆丰博美墟起义,占据了博美千总讯房及粮站。当推翻清陆丰县封建统治政府之后,他在广州粤军司令部作了几年官职。但他难忘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眷念家园的一草一木和悬壶农耕的老本行。故作《松菊犹存》以表心态云:“启忍忘归去,归来访我园。手栽松尚在,目睹菊犹存。密密同前度,重重又者番。烟云迷径迹,雨露润苔痕。鳞看他时老,香寻别后魂。渊明栖隐处,千古仰高骞。”于是,仿效东晋隐士陶渊明,归乎来兮,返回老家开药铺诊治四乡老百姓。终身从事中医药业。流传有《圣潭》、《留春》等诗5首。

回到家后,他常与友人出游家乡山水庵寺,吟诗作对,乐而忘归。曾至县北30里的犀头山逍遥终日。此山位于大安水口处,状若犀牛,下有小潭,颇有灵应。当地人测量潭水的深浅,预验每年农业产量之多寡,以此了解人们生活之贫富。故称曰“圣潭”。林鸣銮兴而题《圣潭》诗曰:“僻属南荒寄赏心,犀头山下水深沉。愚看志谷知多少,圣爱名潭乘兴临。迹与仙桥同互古,胜偕佛穴拟追寻。离方自是文明处,夷惠清和尹自任。”他携友赴法留山、清云山等寺游后,留下《深山何处钟》诗云: “缥缈深山际,游人独听钟。清音何处起?妙韵此间从。踏上皆青嶂,面前尽碧峰。问谁传逸响,使我溯来踪。叠叠崔嵬石,苍苍古茂松。欲逾香积寺,佳兴偶相逢。”此外,尚有《留春》诗,表达其豁达欢欣的心绪曰: “一岁清和在此时,赏心乐事最相宜。每当别处都难别,待到离时未忍离。花梦常惊酴架乱,鸟音忍听鹧声啼。天如有意堪相挽,莫使良辰去后思。” 作者之孙林吉祥注曰:第五句暗用“开到荼蘼花事了”语。

诗人业医之余,颇为关心农事,其《剪茎作种》诗云:“百谷经吾择,能生莫若薯。剪茎头异雉,作种梦同鱼。叶至根随至,藤余实亦余。性还山药近,名合地瓜呼。现岁三栽播,明年数廪储。人人歌大有,鼓腹喜何如?”此诗记录了清光绪年以前,海陆丰种蕃薯的种植方式是采用切块作种一年一造的。至清末民初,勤劳智慧的海陆丰农民经过多次试验,改以薯茎剪节作种,使一年三造变为现实,既减轻成本又提高产量。这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十六

民国肇造,惠州名士张友仁两度出任海丰县长,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大力开展诗文创作活动。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海陆丰文人兴起一股创作“竹枝词”的高潮。在县府和商家的赞助鼓励下,陆丰县城东海滘举办规模空前的“竹枝词”有奖比赛,所咏题材以陆丰溽暑时龙山一带的山光水色以及疍艇的渔家风情为主,读后使人兴味盎然。县内外文人闻讯纷纷踊跃参加,参赛的“竹枝词”稿件数量极多,是当时轰动粤东的文化盛事之一。主办方聘请海丰莲峰书院山长陈二南、陆丰龙山书院山长陈佩琨,以及聘请陆丰曾友琴、黄翰藻,海丰吕半教、周朴西,惠来林卓峰等资深诗词名家品评名次。此外,评委海丰陈二南、陆丰陈佩琨、曾友琴、黄翰藻以及惠来林卓峰从来稿中初选出很多优秀篇章,然后再选取最优等二十二首竹枝词给予奖赏。其中列于首位的竹枝词是:

龙山隐约浸霞溪,风入城南柳堰堤。

放艇顺流波如练,一湾斜月挂桥西。(第一名)

仙桥夜热艇如梭,水榭开门月碎波。

上下清澄凉世界,转疑身是住天河。(第二名)

相随琴鹤碧溪头,放鹤弹琴趣自幽。

一片冰心无苦热,亦摇官艇憩中流。(第三名)

陆丰名儒陈佩琨、黄翰藻作为这次竹枝词比赛的主事者,将获得最优等二十二首竹枝词编成《陆邑消夏竹枝词》,由拔贡生陈洪畴为之作序。附载于民国二十年《陆丰县志》中,使这次竹枝词比赛的成果得以流传后世,其功莫大焉。

陈佩琨,字月樵,号适生,晚号适园居士、适园野叟。陆丰县城东海人。清光绪间廪生,龙山书院山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他任校长兼陆丰督学等职;著有《适园诗文集》等。生而聪颖,髫年即能诗文,于邑诸士子中早露头角。及后县试录为案首,府试进秀才第一,考廪生亦获第一,因有“小三元”之称。当其逝世时,老友海丰名儒吕半教悼诗中有句云:“小三元捷报佳音”,盖谓此也。诗文书画,皆超尘绝俗。其诗词联语,令人见后无不击节叹赏不已。书法备具真草篆隶,各尽其妙。其画专于花卉竹石,兰竹二者,尤为拔出。其多才多艺,有“陆丰才子”之美誉。正如诗人林兆平所言:“先生与同县之曾友琴、黄墨园、陈洪畴、海丰之吕半教,惠来之林卓峰诸先生相友善,时有唱和。其时陆丰风雅,备极坛玷之盛。”民国年间,龙山学校常出壁报,时任校长的陈月樵于报上曾写《槐花词》一阕,中有警句云:“若谓人易老,何以花如常;若谓人不老,何以鬓将苍。” 并有题画诗一绝云:“古磁瓷里插黄花,一段寒香透碧纱。写入丹青终不落,好留秋后伴陶家。”其所题的《春寒》亦颇有情趣。诗曰:“细雨蒙蒙二月时,春寒料峭砭人饥。檐前凡雀休巢静,架上盆花破蕊迟。煮茗只因贪附热,评文每觉怕临池。拥衾高卧殊多趣,且向梦中觅小诗。”诗友黄墨园到陆城讲易。旧雨重逢,陈月樵喜不自禁,乃作二律以赠之。其二曰:

鱣堂往事渺如烟,重聚刚逢九月天。

共羡黄花多晚节,相看白发忆当年。

林泉可隐欣还健,裘菟未营只自怜。

风雨鸡鸣应不已,邮筒漫惜费吟笺。

黄翰藻,字墨园。清光绪年间庠生,擅长易学,陆丰文化名士。民国二十年主编《陆丰乡土志》,光绪年间陆丰拔贡生陈洪畴为之作序。现仅存《游碣石步李察院答友人过访原韵》一首:“学士当年爱淡交,伊谁青眼到蓬茅。我来亦把青苔踏,人去何从白板敲。蠓贝周围随水长,龙津结队逐潮高。日斜渔归摇桨橹,观海楼中醉一遭。”

在这次陆丰《消夏竹枝词》比赛中,吉康都客家才子罗公度以竹枝词两首参赛。其中一首获奖名次被评为最优等第四名。诗曰:“手挥粉汗上龙山,观剧松阴暑气残。细语小姑须解事,无移高处惹人看。” 所作游仙词、竹枝词通俗浅白,风趣生动,运用赋比兴手法,吟叹民间疾苦和生活劳作等情景。尤其含有客家山歌的风味。如:“手挥粉汗上龙山,观剧松阴暑气残。细语小姑须解事,无移高处惹人看。” “姐妹携游碧池中,莲花不比妾颜红。几回避客朝西立,妾自看人面又东。”

罗公度(1864~1944),又名仪,字无量,号叠石。陆丰吉康都螺溪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人刚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自撰联云:“县考无名,府考无名,得一旦知已相逢,赐酒簪花人第一;祖勋未袭,父勋未袭,至三代天荒始破,抡元夺解榜连三”。一生淡泊,不慕名利,创设私塾“戆寮”,从事教育终生,所教弟子有叶子弼、钟鼎祥、余振平等陆河、紫金地方名人。平生作品丰富,但文辞手稿多所散失,未能全辑。联文除外,诗词仅存84首,后人收入《叠石文集》。在陆丰县吉康都(今属陆河县)螺溪乡的乡梓中创办私塾“憨寮”,以教职终其生。其中《答和五华县温瑞平先生》: “分三犹未定,得一岂能安?梦怪南阳短,心怜西蜀寒。从龙寻主易,骑虎上山难。所爱知音者,操琴莫乱弹。”《题纸扇》:“莫把人情似纸推,袖中出入不相违。近来舒卷皆如意,且待南阳羽扇挥。”《再上龙山》两首曰:“巍然独秀认龙山,谁信丁公鹤一斑。城郭已非民物变,况当千岁再飞还。” “遥瞻烟树旧盘桓,登览谁言比昔难。莫笑老夫无脚力,振衣千仞有风抟。”此外,他在老家还写有如下《竹枝词》两首云:

人嫌生饭为柴生,骂得奴奴不敢声。

暗祝天神须保佑,人人求雨妾求晴。(《石禾町天旱求雨》)

葵头嶂上路迢迢,挑担行人做早朝。

闹煞奴奴眠不得,我郎何事学肩挑。(《螺溪葵头嶂》)

温瑞平,五华县人。1934年为陆丰县二中教师,与罗公度结为挚友,对罗夫子甚为仰佩。有诗赞曰:“吾爱罗夫子,丰姿迥不俦。文章齐北海,气骨冠南州。世事沧桑改,风云粤峤愁。盍收残破局,出作武乡侯。”

马芷湾(?~1939),名湘魂,字柱屏。海丰县城人。清末拔贡生,海陆丰名儒。毕生任教,诗名夙著。中青年时期出外到南洋诸国游历,返回家乡后在海陆丰各家私塾任教,晚年长年任教于陆丰县城学校,培养了不少青年翘楚。生前著有《古竹居诗集》两卷,已轶。从诗友文集附载的诗稿及口传中,遗有其《赠柑》、《古竹居》、《元日》及《题背面美人》等诗共约45首。其《田家竹枝词》云:“锄雨犁云活水滨,一生消受是芳春。时人不识田家乐,翻得陌头慰苦辛。”全诗清新晓畅,写出了农家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感悟。《题梅》三首也写出其心中的神品,为人所称颂,诗曰:

江郎彩笔善传神,聊为梅花一写真。

吟到罗浮林下事,师雄知否是前身。(其一)

门外森森百尺松,最嫌山上杂芙蓉。

芙蓉不是神仙品,只有梅花始静容。(其二)

一年一度一番新,带雪丰姿倍有神。

遣个黄蜂篱外去,归来报道探花人。(其三)

1939年,马湘魂先生在县城关帝庙附近被入侵海丰的日机炸死后,尸骨为好友赖仲康医师收敛埋葬。他晚年在陆丰授业的学生马毓英、郑一梦闻知,纷纷前来海丰古竹居书室吊唁,追悼缅怀恩师。其中陆城学生郑一梦作有《悼念马湘魂老师》诗云:“终生厄运旧中国,两卷时传古竹居。一事至今仍抱憾,先生死去我无诗。”

二十七

与此同期,陆丰县北部吉康都依然文风鼎盛,人才出众。他们在惠州、广州学成归来后,大都返回家乡五云峒设帐培育后一代,成为陆丰教育界的有名人士。由于家学渊源,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在坐帐之余,喜爱吟诗挥墨。其中彭秉浚、彭凤轩、彭汝成等,均是客家诗人的佼佼者。

彭秉浚(1885~1928),字翊寰,陆丰县水东区仑岭乡人。“幼禀异资,渊沅家学,过目成诵。”20岁时参加光绪甲辰县试,名列前茅。时值清末学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丙午年(1906),陆丰县知县李孔修改“龙山书院”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他慨然离家,负笈就读。翌年考入惠州丰湖中学。光绪末年(1908),赴广东高等学堂就读五年。每次考试,成绩为全班之冠。民国元年(1912)毕业后应聘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由于他教育有方,多有建树,后来,海丰中学曾几次聘他任职,但他念及家乡教育事业落后,决心为陆丰造就更多的人才,而不受聘于地位较高、条件较优越的海丰中学。民国十年(1921),县长陈岛沧委任他为陆丰县教育局长。他“推广教育,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不悉心规划。同时,还推广农村教育,设立平民学校。在他担任教育局长的数年间,全县学校由40余家增至110余家,在校学生数由2000多人增至6000多人。民国十三年(1924),创办了陆丰初级中学(校址在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五月,彭湃带领军官学校和农民讲习所学生等组成的宣传队到陆丰考查情况,县长徐健行已出走,由时任县教育局长的彭翊寰先生参予迎接彭湃的考查陆丰宣传队。彭湃感觉陆丰农民之痛苦己达极端,非积极设法救济不可,遂提议成立县粮食救济委员会,推荐彭翊寰先生为陆丰县粮食救济委员会主任。后来,彭翊寰回到家乡息影田间,闲居养志,授课于自家子侄。民国十六年(1927),正值海陆丰农民运动高潮,彭翊寰从水东枫林村携眷前往河婆圩居住。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在河婆圩为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所杀。门生闻耗齐往奔丧,隆重举行追悼会纪念他。他毕生致力于陆丰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后人所尊崇,遗著有《丁班毕业赠言》、《陆丰教育状况及进行之计划》等。其书法功底深湛,为人所推崇。民国十年六月,为龙山书院山长陈佩琨所撰的“陆丰县拆城筑路记”书丹。他逝世后,学生将其诗联书法汇编入《彭翊寰先生哀思录·遗墨》。挚友柳亚子闻他无辜受害,特地作《挽彭翊寰先生》诗曰: “矫矫彭夫子,丰裁迥不群。鸾翎怜易锻,龙性故难驯。本具荃兰德,翻遭萧艾焚。珠江呜咽水,休更怨红军。”

彭汝成,陆丰县吉康都五云峒(今属揭西县)人。民国陆丰文人。其诗多写隐居山村的生活,呈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神态。如《种松》诗曰:“消得春光尽自闲,不如种植去耕山。量来松米三筒滿,栽去风门一日全。蕨节如针移足缓,石山似铁下锄难。来年树木逢春茂,待日成林意盎然。”又《榕江晚眺》: “散步江滨兴意浓,夕阳西下影朦胧。园堤柳枝随风舞,隔岸渔歌唱晚风。”

彭凤轩(1899~1941),陆丰县(今属陆河县)水唇镇河西洋村人。广州政法学堂毕业。早年到南洋谋生,后返梓任陆丰吉溪学校校长。任教期间作有《警劝歌》,对校内师生提出告诫。第一首要求老师从德育方面严格考核,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诗曰:“不经磨练不成才,姑息从来是祸胎。好把童蒙先养正,义方垂训莫疑猜。” 第二首诗针对个别学生吸食毒品的情况,他深感忧虑,向他们提出严重警告,要求他们悬崖勒马。诗曰:“鸦片真如一把枪,拿来自杀尚称香。问他祸害将谁抵,马到悬崖勒转缰。”

二十八

1924~1929年,海陆丰掀起急风暴雨式的农民运动和武装起义,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1922年夏,在郑重、张威、颜国瑶、黄振新等20多位进步青年组织下,成立“陆丰协进社”。诗词和民歌,成为当时革命者抒发情怀和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就曾运用民歌和诗歌宣传革命道理,抒发革命情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与陈舜仪、古大存、林甦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发动农会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所写的述志诗,均是近代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史诗。1922年,他在其主编的《赤心周刊》发表了一种白话小诗《我》:“这里帝王乡,谁敢唱革命歌?哦,原来就是我!”就显露出其作诗的天赋。1924年,当海陆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时,他兴奋地题下七绝诗曰:“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他是一位出色的革命诗人,为宣传海丰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他先后创作了《劳动歌》、《工农团结起》、《分田歌》等新诗,题材广泛,主题深刻,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流传于海陆丰民间。1928年春,他以“雄心怒舞刘琨剑,誓代天公削不平”的英雄气概,率领红四师东征潮汕,在东特委委员、可塘区赤卫队大队长叶光的支援下,首战攻下陆丰县城,接着进军惠来县葵潭墟,创建了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红旗扬处,气势甚盛。他的《七绝》诗云:“雄才怒展傲中华,天下功名未足夸。蔓草他年收拾净,江山裁遍自由花”。全诗清新遒劲,气魄雄壮,音韵铿锵。洋溢着强烈的革命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激情,显示一位革命者的雄心壮志。是年8月,彭湃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其夫人许冰闻噩耗在潮汕大南山含泪写下《怀念彭湃》一诗:“风萧萧兮秋意深,步高山兮独沉吟。思我哥兮泪沾襟,天地人间兮何处寻”?此诗在许冰就义后从其身上发现。全诗深切地悼念远方牺牲的夫君,表达了革命伴侣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陈舜仪(1903~1931),生于海城下围小商之家。就读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学校。陈舜仪受彭湃的影响,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成为学生领袖人物。民国十二年(1923)与林道文等组织“新生社”。毕业后留校任教。10月,经林甦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区委书记等职。民国十六年,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任农军中队长,首先率队进城。1927年12月,陈舜仪当选为中共海丰县委首任书记和县苏维埃政府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辗转密林深谷。为了保存力量化整为零,徐向前带领剩余的红军战士坚持在埔仔峒和大安、明热峒苏区的丛林中进行游击战。与此同时,师长董朗也身染重病,身体疲乏不能指挥战斗,隐蔽在朝面山苏区的岩洞中休养治病。部队由师党代表何培真带领,坚持在陆丰碣石溪、惠阳中峒、和朝面山苏区一带丛林中迂回打游击。

1928年7月,时任海陆惠紫特委书记的陈舜仪考虑到2、4师只余几百人,且多数身染重伤病,隐蔽在丛林和革命群众的家中,不能参与战斗。1928年冬,为保存这批革命军队的骨干力量,海陆惠紫特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遣散红军安全出境。他在山区召开海陆惠紫特委会议,为了鼓舞红军官兵们的士气,他当场作《送董朗、徐向前同志离开海丰赴港》诗曰“改天换地插红旗,横扫千军任骋驰。胜败兵家寻常事,退潮自有涨潮时。”会后,他发资给红军官兵陆续疏散到香港就医,以及转移到各地参加革命斗争。1929年1月起,红2师200多人分批出境,徐向前和师长董朗分别率卫兵离开海陆丰到达香港。

古大存(1896~1966),原名古永鑫。广东五华人。大革命时代任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工农革命军第7团团长。1927年12月,在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感召下,古大存率领五华农军至可塘铁道营村,与可塘六、九区农会会长叶光接上头,并获得银元等经费,参加海陆丰苏维埃武装起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活动于陆丰县北部山区的罗径坝、大田至湖田峒一带,以及紫金县乌禽嶂等山区。其《无题》两首曰:“犁却大田并湖田,罗径坝内凯歌旋。必须斩草连根拔,莫使萌芽再蔓延。”“一日离家一日心,犹如孤雁宿寒林。他年振起灵魂翅,依日高飞压中禽。”翌年,他被国民党军队余汉谋部围困在乌禽嶂时,发现国民党贴在山上石壁的“劝降书”,他拿起木炭在壁上书写,幽默地答道:“幼习兵戎未习诗,诸君何必强留题。江南美味你先食,塞北寒风我自知。解带结疆牵战马,扯袍割袖补红旗。雄师百万临城下,且看先生拱手时。”这首《答劝降诗》,脱胎于明代客家儒将叶梦熊的《出征回朝宴享诗》。他借以抒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嘲讽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的十几万国民党军队。

二十九

与此同期,陆丰县诗人邹鲁夫、曾适之、吴振凯、钟声溥、薛叙谋、陈栽生、麦友春等均有诗词传世。他们或与县内诗友相互唱和,交流心得;或独自抒发情感,表达对时势的看法。

钟瑞生(约1892~1947),碣石镇文化名人。1937年应海丰县鲘门乡绅的邀请,观瞻新建的岩公亭,挥笔题《吊岩公祠》诗曰:“苍天何事纵强胡,宋室遭凌势已孤。幼主蒙尘蹈海面,忠臣殉节殒沙丘。成仁知有文丞相,贞节曾闻陆秀夫。独惜此公无姓氏,令人千载以岩呼”。此诗借题发挥,起句暗喻天公为什么纵容日本侵略者欺凌中国人民呢?末句举岩公的忠贞气节以自励,抒发了心中的感慨和抗战情绪,与张友仁的《岩公亭》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维朱(1906~1991)又名兆坡,号元绿。陆丰县桥冲镇大塘乡人。民国时期曾在学校教过书。善书法、喜吟咏。撰写《明十八世祖考百炼公传略》。有感于先祖卢百炼抗倭卫乡的业绩,作《咏乡贤祖》诗并序云:“卢锻,明兵部主事。负经济之才,抱安邦之策,破家御寇,一方咸赖安全,又出谷以赈孤寒,清乾隆御批为乡贤,准其入祀。”诗曰:“少抱安邦策,毁家保碣城。五攻御海寇,三聘却清廷。报国忠贞烈,传家孝友诚。流风遗尚政,千古仰英名。”

邹鲁夫(1910~1987),原名鲁邦,号吹齑斋主人。比名寒筠、樵叟。陆丰县东海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秉性聪敏,勤奋自学。擅长书画、诗词、杂文等。著有《樵叟诗词》。其父邹聘之为晚清秀才。曾任陆丰《国民日报》总编辑。青年时他因父亲早逝,家庭贫困,而失去就读大学机会。为了养家,他先后就职于陆丰民众教育馆、陆丰速成师范、陆丰国民党党部、陆丰《国民日报》副刊主编等。抗战时期,面对国难深重、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行为,诗人义愤填膺的填下《国难•调寄忆秦娥》词曰:“喇叭咽,长空雁叫山城月。山城月,丢盔弃甲,难民伤别。  戚家战士真豪杰,东征遗饼民怀切。民怀切,谁平三岛,把天皇磔。”《登玄武山·调寄渔家傲》: “天接桅樯连晓雾,峰迥石磴登玄武。闻道甲龟能御侮,并神禹。兵家建斯举。海盗家风猖日寇,明清设卫分军驻。锈炮赢兵松懈处,陷越所。争教北宿逃云去? ” 借古讽今,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而北撤山区,无限愤慨。其《河田道中》写得流畅爽朗,颇具竹枝词特色。诗曰:“道旁茅店卖糍粑,秋水送波又送茶。甜到心头甘到口,阿谁还不爱山家。”

吴振凯(1901~1965),碣石中学教师、文化名人。传世有《一勺寒泉》、《浪淘沙•送春》、《陆丰旅次题壁》等诗词11首。1945年,正当抗日战争进入如火如荼之际,他为了民族大义,积极鼓励学生们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歼灭作恶多端的日本鬼子。有女学生踏上抗日前线,临行之前向老师告别时,他在其纪念册上题诗予以鼓励云:“木兰前代事,喜汝亦豪英。钢刀诛倭寇,铁血铸长城”(《题某女学生参加抗日游击队》)。1943年清明节前夕,海陆丰深罹日寇之害,又遭受千年未遇的大饥荒,诗人从异乡返回碣石拜祖,一路上望见田园荒芜,饥民载道,城乡一片萧条。诗人愤恨而又无奈地写道:“纷纷细雨近清明,踏遍名山数百程。塔影参差知市近,路人谈语识乡情。家藏书卷千金价,城被娥眉一笑倾。满目荒凉竟若此,愧无鹤俸济苍生。(《碣南道中》)”

他的恋情诗用词准确传神,俱称妙句。读后给人印象深刻。如《蓝桥路断》诗曰:“道是多情未有情,蓝桥梦断梦难成。缘悭莫向图中看,只悔当年错识卿。”《影中人》“影中人是梦中人,大好姻缘认未真。我自有怀何不偶,问渠渠也暗伤神。”两诗应是诗人青年时期爱情写照。全诗缠绵凄婉,九转回肠。且晓畅流利,毫无造作之感。

三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军强攻下,港督杨慕琦宣布投降,在港督府扯起白旗,香港遂告沦陷。12月下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接到周恩来的电示,要尽一切办法将在港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进步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转移到抗日大后方。由于何香凝和柳亚子都是国民党元老,也是爱国民主人士,成为中共中央指定重点营救的对象。因此,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决定将何香凝转移到汕尾港。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她不仅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近代著名画家,而且是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国民党元老,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著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双清文集》等。1941年12月25日,离开香港前夕,何香凝写下了《香港沦陷有感》一诗,抒发了她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香港终会光复的坚定信念。诗曰:“风云惨淡泣香江,百载繁华付渺茫。回首九龙租借地,版图暂入敌人邦。”翌年1月4日,为了保护何香凝和柳亚子两名著名民主人士脱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谢一超夫妇,接受任务负责护送柳亚子、柳无垢父女与何香凝、经普椿婆媳乘船到汕尾港。15日,地下党组织派港九独立大队短枪队中队长江水护送何老太和她的媳、孙以及柳亚子父女等到西贡下船。机船在海面上漂荡了七天七夜,终于抵达汕尾港。这次逃亡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毕生难忘的记忆。事后何老太感慨万端,赋《香港沦陷回粤东途中感怀》。其直抒胸臆,视死如归的精神跃然纸上云:“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柳亚子对何香凝在海上七天七夜漂流过程中,置生死于度外,意志坚定的表现十分佩服。特地在《流亡杂诗》中赞扬说:“一姥南天顾命身,千魔万怪敢相撄。劫余仍遗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

几天后,在海陆丰中共地下党员的护送下,何老太太到达陆丰县螺溪乡。江南公司总经理刘焕文特地接到自己下属叶振寰家里休息。当地知名人士和地方当局官员纷纷登门拜访。何老太太以慈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向他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详细地询问日本侵略军侵扰陆丰县的情况。当她得悉日本飞机两次轰炸河田镇和日军进犯碣石、东海、大安等地抢掠杀戮的罪行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座谈中,她了解到从香港运到汕尾上岸的外援抗日物资,转运至内地途中被国民党官员巧取豪夺、贪为私有的腐败行为时,痛心疾首地说道:“如此官吏,何以言抗战?”螺溪小学教师叶灼文,在座念了一首当地老秀才罗公度所作的《旗头嶂竹枝词》:“旗头嶂上路迢迢,挑担人家做早朝。闹得奴奴眠不得,我郎何苦学肩挑。”何老太太听后赞许地说:“词写得朴实,有地方生活气息,情感丰富。”在螺溪小住几天后,她又在地下党的护送下去,启程前往抗日大后方。临别之际,为鼓舞螺溪人民的抗日热情,她挥毫泼墨写下:“努力卫国”四个大字的横幅,赠送给叶振寰夫妇。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创办并主持闻名全国的诗人组织“南社”。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诗风慷概激昂,著有《磨剑室诗集》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柳亚子父女为躲避日军搜捕,与何香凝等从香港赴海丰。到达桂林后回顾自香港脱险以来的艰苦流亡历程,作《流亡杂诗》七首。其中第四、六首记录海上的惊险经历云:“一姥南天顾命身,千魔万怪敢相撄。劫余仍遗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蚱蜢舟。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

诗中对何香凝在海上七天七夜漂流过程中,置死生于度外,意志坚定的表现和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十分佩服,特地在诗后注解道:“自长洲岛乘帆船渡海丰之马宫,七昼夜未达,风浪倾侧殊甚,余谓垢儿终将并命矣。南海波涛,誓追张陆……”又注云: “舟中粮水俱尽,忽值游击队巡逻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救济,并赠鱼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 在陆丰北部县境,柳亚子离开海丰北上之际,殷殷不舍地告别在香港和海丰护送他的患难之友,特地赋《别谢一超、蓝奋才、袁嘉猷、连贯》的诗赠别:“复壁殷勤藏老拙,柳车辛苦送长征。须髯如戟头颅贱,涉水登山愧友生。” 当柳亚子在桂林的大后方与何香凝重新见面时,不禁回忆从香港至海陆丰的难忘经历。特地依韵奉和何香凝诗云:“亡命难忘海陆丰,猖狂阮籍哭途穷。南天浪迹经年惯,醇酒清游醉乃公。”

1948年,袁复在港受到柳亚子接见,询问海丰诸友近况。闻谢一超已逝世,柳先生感慨万千,将原赠联作诗之起句。挥笔题下《一月十八日海丰旧友袁嘉猷过访有作》,并有序曰:“海丰为彭湃先烈圣地,颇多慷慨慕义之士,太平洋战争起,余自香港避险来其地,谢一超兄实芦中人,顷已溘逝,闻于孤寡无依,怅甚!丕猷为护送余由海丰达兴宁三人之一,钟娘永则日中墟之东道主也,亚子并记。”诗曰:

赠我延年之大药;感君援手在穷途。

当年行役舟车瘁,此日重逢肝胆麤。

各有相思动寥廓,可无魂梦落江湖。

谢生长逝蓝生远,说到酬恩泪眼枯。

将迎难忘日中墟,直到兴宁分手初。

况瘁钟郎情谊重,飘萧谢嫂讯音虚。

沧桑历劫还逢汝,恩怨填胸孰起余?

安得梓乡成解放,彭生墓上见旌旟。

1942年至1945年的抗战时期,陆丰县还有一位年轻的抗日战士,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报》副刊编辑、新四军一师宣传部文艺科长、四纵二十九团政治处副主任等,以其出色的文艺创作,在上海、江苏和江西等地的抗战前线,鼓励战友英勇杀敌。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画家赖少其。

赖少其(1915~2000),笔名少麒,斋号木石斋。陆丰县新田人(今属陆河县)原籍普宁县。1928年随父母迁入新田,就读于陆丰龙山中学。1930年求学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曾在武汉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参加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以木刻画为工具宣传革命思想。“皖南事变”中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越狱回到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第四纵队华东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八纵队宣传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上海等省市宣传部门领导,主持筹建了上海中国画院。在担任安徽文联、美协、书协主席期间,创建“黄山画派”。并兼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书协名誉理事和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善诗词,每有画作,题句配之,相得益彰。著有有《赖少其诗文集》、《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画集》、《创作版画雕刻法》等多部著作。

1943年1月,他在战火纷飞之际,与战友曾菲结成终身伴侣。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为他们主持了婚礼,代表师首长表示庆贺。新婚之夜,赖少其乘着醉意,在浓雾笼罩的野径上,与新娘手把手地谈心至深夜。回到新房后,在黎明的霞光下,他兴奋地写了两首《新婚诗》和刻了一枚印章作为礼物,送到新娘曾菲的手里,以表达爱意曰:“露轻湿罗衣,雾重难举眉。轻狂走野径,未知醉如泥。”“月印深潭两度清,春水绿波相映人。分明无法分光彩,要把人心当天心。”

三十一

抗战胜利后及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随着物价逐年膨胀,国民党银行发放的金圆券软弱无力,各界人士挣扎于贫困的生活线上,无心从事文艺创作,陆丰县诗坛较为冷淡。反映这一时期陆丰人民生活情景的有彭史饶、郑一梦、庄秉心等诗人。

彭史饶(1903~1946),学名成裕,号元宇。陆丰县吉康都水唇墟人。出身书香门第,父彭淑平为前清秀才。幼读私塾,中山大学文学系毕业。1930年任教陆丰县立一中,翌年任校长。1934年创办河田中学(原陆丰县立第二中学),1940年创办吉云中学(后改名五云中学、原陆丰县立第四中学)。由此奠定家乡教育事业根基。他温文尔雅,注重学风,雅好诗词,擅书法楹联,与前清秀才罗公度、温瑞平及其父彭淑平等教师时相唱和。

1940年春夏之交,中学后院昙花数朵含苞欲放。众老师围坐一桌纵论时局。月色朦胧中,昙花舒展渐次绽放,众推彭校长起句,他随口应声曰:“无肴无酒赏昙花”。吟声始落,教导主任袁卓民急应曰:“一现空留酒债赊”。庄铁民老师稍加思索接续曰:“酒尽诗成花亦谢”。最后由语文老师江瑞征作结句:“从今酒债向谁家?”吟毕,众人拊掌大笑,兴达深宵。彭史饶所著诗文稿,文革时因怕惹祸被家人付之一炬。仅其学生叶锦天忆有上述联句和《午夜不寐遣怀贻诸生》诗:“龙马不逢徒叹凤,豺狼当道可怜狐”以及“劳劳愧我空群马,咄咄因人拙似鸠”句,可以了解其心志和诗才。

郑一梦(1913~1970),名逸,字建忆。陆丰东海镇人。初从前清贡生马湘魂就读几年私塾,他天资聪颖,经刻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后进入陆丰县第一高级小学。及长爱好文学,常登门求教老师,亦即海陆丰名儒马湘魂先生,获益匪浅。1929年秋,他为了维持生活转读于陆丰速成师范班。翌年,被聘为县立第三小学国语教员。他性格豪放,心地善良;因自小贫苦的生活处境,对穷苦学生的生活感同身受。学生庄岐洲曾一度交不起学费,经郑一梦向校长说情,获免费入学。1944年,他任教龙山中学,同时兼任陆丰《国民日报》编辑。1947年7月,由于他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日报上撰写诗文宣传抗日救国。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丘黎光,刚上任陆丰《国民日报》社长就撤了他的职务。但他依然坚持发表揭露黑暗、讴歌革命的诗篇,曾用“牵娘携子遍荒郊,悍吏来乡鬼也号”等诗句,以对比强烈的手法,描述旧社会官吏为非作歹、农民离乡别井的景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评为佳句传颂至今。

他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培养不少人才,是一位语文教学的专家,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旧体诗词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1989年陆丰县文联和龙山中学深圳市校友会,特地将他和庄秉心散失的遗作收集起来,编印成《庄秉心、郑一梦诗词选集》。他的诗词从前人优秀作品中吸取养料,以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精神。如《岁暮口占》:“年糕米粉晒初干,嫩鸭肥鹅列市廛。一片欢心托红纸,沿街多少买春联。”又如《教师生涯》诗三首曰:

旧甘粉笔旧生涯,黉舍由来惯作家。

莫道盖天香味好,薪金一日一泡茶。(其一)

天生性格最怜渠,淡泊自甘咬菜蔬。

倘作孟尝座上客,不须弹铗叹无鱼。(其二)

朔风次第到寒家,儿女依然着苎麻。

十月衣裳剪未得,阿爷真个难为爷。(其三)

从上述诗作中,可看出他文字通俗,略含用典,且幽默有趣,令人忍俊不禁。他善于运用方言俗语的技巧,故能做到雅俗共赏,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杨永可、叶良方(执行主编)《汕尾古今诗词选》(1997年2月三联书店)。叶良方《海陆丰诗词史话》香港成达出版社2011年12月;

2、清丁日昌《百兰山馆诗》、陆河罗铁牛《罗公度诗词联手稿》;

3、民国二十年黄翰藻《陆丰乡土志》、民国二十年《陆丰县志》、《光绪版《惠州府志》等;

4、《陆丰文史》、《陆河文史》、《汕尾文史》、《揭西文史》等;

5、官蔚成先生发表于《陆丰文史》等有关邹鲁夫事迹的文章;

6、郑丰、罗炳筹发表于《陆丰文史》的“彭翊寰先生生平简介”;

7、日本蒲丰彦收藏的徐赓陛《不慊斋漫存》(1882刊);

8、卢木荣《碣石诗词选》以及卢时杰、马毓英、薛叙谋、余少南等生前提供的有关资料。

9、黄垂塔《陆邑闻人黄运东》《汕尾陆丰市当代人物》网络版。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