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东海的寨和围——从古寨落中解读东海悠久灿烂的历史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8-02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吴志跃

当324国道、沈海高速、厦深高铁等现代交通干线将陆丰带上城市化发展轨道,一批批高层楼盘林立崛起时,东海的老城区倒让人遗忘了。其实,东海的老城区是很美的,东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在老城区,那些掩映在新建楼群中的古寨落,宛如一颗颗璀灿明珠,解读她们,是一种美的享受。

东海带“围”字的地名有:上围、新围、洪家围、竹仔围、连厝围、锣鼓围、鳌围;带“寨”字的地名有:新墟三大寨,即金钗寨(陈厝寨)、保昌寨(郑厝寨)和彩园寨,另还有炎镜寨(包括新寨)、寨仔(通德里)、葭湖(寨)、围仔(白箖村内)、锣鼓围。这些都是古地名,凡有带“围”或“寨”地名的区域,都有可能建过寨。规模或大或小,有占地几百平方米,也有占地几十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前,东海这些寨是聚居密度最大的区域,除了这些寨就剩下几个市场和大街、马街。再往前推,寨落,在民居中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岁月沧桑,有些已很难找到围寨的痕迹,有些却保存完好。除这些现在还在使用的地名、或还能看得到的围寨外,历史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城寨——东海滘寨。也就是陆丰置县时的县衙所在地,现城墙已不存在,那一区域的地名现叫城内,说明这里历史上确有城寨。官塘村还有寨墙残存。炎镜寨现在就没有寨墙痕迹可寻了,但它历史上是有寨的,不仅是它历史延用到现在的地名,还有一个地名“新寨”的出现,证明周围有过一个旧的寨,两个地名相互印证,说明历史上两个寨都曾存在过。随带一提的是,炎镜寨的大宫,即华光帝庙,现在还珍藏着宋宝佑二年刻制的石香炉,这一片乡村的历史可上朔到千年以前。城南农村有两个带“围”字的地名:白箖的围仔,崎砂的锣鼓围,锣鼓围又名“拿投围”,“拿投”是当地方言对一种带剌草本植物的叫法,因此,这两个围可理解为房舍建在一起,周围有些树林、荆棘围着,是没有土建寨墙的。每一个围和寨,都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用心品鉴,她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建寨历史最久的估计是东海滘寨,现在已没有寨墙痕迹,只剩“城内”这一地名;另一个应该是彩园寨,走访了很多老人,至今还不知道是谁建的;接下来是保昌寨,估计建于元末明初;与保昌寨相邻的金钗寨是清初陈天尹时代建的,建寨的时间、人物比较清楚。然后就是几个“围”,上围,是黄姓建的,在龙山中学北面龙山脚中,现在后人还在那里居住;新围,是陈姓建的,在东海影院左侧,俗称新围陈,现在也是陈姓后人在那里居住;洪家围,是洪姓先人建的,后有沈姓在里面居住,现在住户变杂姓了;寨仔,正名叫“通德里”,郑姓所建,一贯是郑姓族人管理和使用。现在大部分闲置。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当数“新墟三大寨”,即彩园寨、保昌寨和金钗寨。保昌寨又叫郑厝寨,金钗寨对叫陈厝寨。

彩园寨位于东海镇环城路北侧,属新光社区管辖,寨内面积约40亩,整个寨就象一个“回”字,寨墙四周建房子,中间建房子,方方正正。在“回”字内的小“口”两侧,各有一条笔直的排污沟从寨的北面通到南面,沟边就是一条笔直的巷道。寨是谁建的不清楚,但这一建寨的传说却一代一代传下来:彩园寨是轿地,来这里建寨居住的人祈望子子孙孙都成为坐轿的人,因此把寨建成轿形,寨内两条贯通南北的路道就是轿竿。这个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讲卫生,历史以来居住在里面的人都传承着这一优良传统,垃圾不随便放,巷道清洁。两条排污沟原来是阳沟,都经常清洗,象田里的水利沟一样,不会积臭水,不会生异味。以前社区每次组织卫生评比,彩园寨都是拿第一。现在寨内主要是林姓和杨姓在那里居住,还有一部分颜姓。环境依然很整洁。

保昌寨,东海俗称郑厝寨,事实上在里面居住的郑姓居民是很少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相传,保昌寨是郑姓建的,后这一郑氏族群迁到现陆丰市上英镇英郑村开基。走访现英郑村长老,称这一传说他们族谱中没有记载。倒是了解到英郑村的先祖与甲子抗元渔民领袖郑复是同宗,都是甲子澳头人,在南宋是殷实大户或官宦。元朝入境后,家势处于低潮,迁离原址,约在郑复翁殉国之后过了三代人,来英郑开基。来英郑之前是否先建了郑厝寨,不清楚。但东海有另一个传说印证了郑氏一族来过保昌寨。现保昌寨外的螺河上有一座金钗桥,桥名是为纪念当年建桥时保昌寨一位郑氏妈,拨下头上金钗捐献作为桥资的义举。金钗桥传说建于元朝,是螺河上继迎仙桥之后的第二座桥。1936年以前是柴桥,因此也叫柴桥头,是东海通行城南农村的要道。元朝至今七百多年,那个时代,一般家庭妇女是没有金钗的,就算有也是珍藏着,而郑氏妈是“拨下”,说明她整日佩戴金钗,不是做农活、家务的普通主妇。因此这位郑氏妈应是出自官宦巨贾之家的贵妇人。与英郑望族在这里住过的传说相符。不管这一传说是否属实,但保昌寨是郑姓始建的是不争的事实。建寨这个地方原来地名叫河沟下,就在螺河边上。目前,这个寨保存相当完好,四周寨墙完整,唯南北两个寨门在“四清”时被毁坏,西门还存在。整个寨面积约五十多亩,四万平方米左右,分8条直巷,一条主干横巷。历史上郑姓在这里居住时间不长,后将寨卖给蒋姓,蒋又将寨内一部分卖给王姓(王文虎,当时的大商人),过后就有其他姓氏的人入寨居住。寨名还是叫郑厝寨。王文虎的生意做得很大,主要是走苏州吴城,货船就在寨西门外的水门仔码头中停靠,于是水门仔码头成了当时的墟埠,有一些服务于搬运货物的劳工集结在那里,其中有一支姓谢的客家人在那里落脚,久了也成了寨内的居民,一直居住到现在。谢姓在清朝时出了一位贤人谢景新,官拜广西榕县正堂。在谢太爷回家省亲时,出入于写着“郑厝寨”三个字的寨门很别扭,在随行仆役中很难解释,堂堂谢县令怎么去走郑厝的寨门呢?而且当时寨内姓郑的人已迁走了。于是谢景新提议把寨名改为保昌寨,保大家昌盛发达。这一建议得到寨内民众的赞同,于是从那时开始就改寨名为保昌寨,至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东海群众还习惯于叫郑厝寨,很大程度是受相邻的金钗寨,即俗称陈厝寨的影响。

郑厝寨还有一件特殊的“宝物”,一粒陨石。就在寨门口中,早年觉得它很大,比人还高,最近去看好象小了。但寨中长老说它几百年来就这么大。想来也是,这是一个错觉,当我几岁的时候,身高不足一米,当然觉得它比我高,几十年后,我长高它没长高,当然比我矮了。这粒石是陨石,身上布满燃烧过的洞,是奇石。一般人都知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上中学时地理老师解释流星时就叫我们去水门仔看那粒石,就知道流星陨石是什么模样了。其实,水门仔并不是它的坠落地,它的坠落地是在几百年前的苏州吴城。当年王文虎的货船缷完货之后船轻,吃水浅,担心路上遇风被吹翻,于是船工在附近山野中搬这粒石压船,船安全靠岸了就把这粒石丢在码头的榕树下。已几百年了!它是当年郑厝寨商贸发达的旁证。

与郑厝寨一巷相隔的是陈厝寨,又叫金钗寨,原来在西门上有牌匾上书“金钗寨”三个大字,“四清”运动时被毁。陈厝寨是东海镇面积最大的寨,圆形,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正门,即红白喜事出入的是东门,南门在现红光小学附近,最小。整个寨面积近20万平方米,十五条巷,寨内一个小角吴厝祠,就可以作为镇政府的办公址了,解放初期直至1972年的东海公社就在那里,现在东海当地群众还称金钗十五巷为“公社巷”,东海公社旧址现改作东海福利院。

在东海三大寨中,陈厝寨建寨历史比较近,始建于明万历廿年(公元1592年),扩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先是由章合陈开基祖陈复奎(有聘)偕兄有比、弟有第等兄弟在这里筑屋居住,至三世出了太学生陈君华,与当年的“海邑首富”陈天尹过往甚密,合作经商致富。1691年,陈君华与陈天尹合作在“月地埔”购得大片地皮合建寨子。这就是陈厝寨的来历。后,陈天尹年老,遂将大部分房产逊让给陈君华的三个儿子章其、章玉、章碧三兄弟。1713年他们兄弟拆除一些旧厝,建了一座集宗祠、书斋、住家于一体,占地2540平方米的“驷马拖车”大院,俗称“陈厝寨的大门楼”,因兄弟是章字辈,合力所建,故取“章合”为大院之名。这就是“章合陈”的由来。

纵观陈厝寨的结构,是集居家,仓储,加工于一体的。东门是俗称的生死门,即日常寨内群众出入的门,西门是向河边的,西门外可停靠货船。寨内有几条巷叫“糖房”,应该是工场和仓库,是生产和储放蔗糖、粮食的地方;寨内还有旷町,可用于晒粮食和货物。从位置选址,水陆交通便利,建筑格局,有仓储、工场、劳工居所等等,可见是陈天尹的大手笔!为何后来逊让给陈章合,自己去其他地方发展?笔者个见,可能是缘于陈厝寨地势低,每到汛期都要上水。这一现象直到1961年“三河归一”后才彻底改变。现在陈厝寨内的居民除陈姓外,还有吴姓、张姓等其他姓氏,陈姓相对较多。陈章合大院最近被陆丰市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海除彩园寨、保昌寨和金钗寨外,还有洪家围,在新光社区,洪姓所建,寨墙最坚固,厚约1米,保存完好;寨仔,正名“通德里”,郑姓所建,保存完好,去年被陆丰市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因为建寨改变了东海的地貌。保昌寨是取寨外的红土来夯筑寨墙,取土的地方就成了贤堂池,前几年才被填平建设;陈厝寨也是取寨墙外的红土筑寨,留下长池和臭池仔;洪家围取土的地方留下后沟尾池;城内留下七星池。几乎每一个寨的旁边都有一个池的地名相伴,如果池是原来就有的,那么建寨时可能将它作为寨前荷包池之类加以利用,但这几个池都是在寨墙边,因此可断定是建寨取土留下的。

尽管现在这些寨的使用率很低,房屋大多闲置,但历史推前40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前,这些寨都是群众最喜欢居住的地方,住在寨内就认为是“墟心”,是最宜居的。那时,除了几个寨和“围”外,只有大街、马街、迎仙街、三六九墟、大帝等地人群比较密集;再往前推100年,几乎是绝大部分人是居住在寨内,寨外仅是商贸活动的空间;更别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寨是安全岛。

古寨落是东海人文历史的一大特色,规模之浩大,是财富的象征。吹拂岁月的尘埃,你可看到东海这一商贸古镇昔日的辉煌!古寨依旧在,在古寨中形成的互爱互助美德也代代相传。寨,除了有防盗、防匪的功能外,还起到凝聚乡邻感情的作用。当地有句俗语,叫“乡里企,乡里围”。“企”是当地方言,意即居住,“围”是靠拢、聚集的意思。大意是居住在一起的乡邻,应团结互助。在东海,邻里团结互助是公德也是义务。这种团结互助的美德以前需要,现在同样需要。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