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陈守继
竹马戏,旧称梨园戏,讲福建泉州话,唱“啰哩嗹”曲。陆丰县碣石镇附近的东埔村、新饶村、滴水村和博美镇附近的将军堂村都曾建过班社。一说陆丰其他地方和海丰县历史上也曾有许多竹马戏班。竹马戏每次演出,最后一个节目必为钱鼓舞。建国后,陆丰大安圩、东海镇郊新铺村和海丰汕尾镇都有钱鼓舞班。钱鼓舞表现王月英和郭华的爱情故事(出于《买胭脂》)(注),唱念和伴奏与竹马戏相同,因此,有人认为它是竹马戏的一种遗响,是海陆丰曾经盛行竹马戏的一个证据。
竹马戏由闽南移民传入。时间一说在明朝万历。将军堂村陈族三世祖陈天隐曾与崇贞末年苏成的农民起义发生关系,而竹马戏系其始祖从漳浦带来。乾隆《海丰县志》载:“万历……十七年异邑民入界。”当时,漳浦一带大批移民入海丰(即今海丰、陆丰两县)定居,将军堂村陈族的始祖应该是当时的移民。另一说是在元朝末年。大安圩钱鼓舞名旦黄瑞五十年代忆述。他的始祖从闽南带来钱鼓舞,已历廿二代。他倘健在,年近九十岁,其始祖迁移约在六百年以前,即元朝末年。考诸史实元末确有一批闽南移民入境。
将军堂村竹马戏自晚明至建国前,当作宗族遗产代代相传。每逢春节,临时组合戏班,予附近走圩串村,在广场作非营业性演出。东埔等村也是靠宗族相传,情况与将军堂大致相同。几百年来,竹马戏的艺术风貌,几乎没有变化。每场演出向来都包括五个部分: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踏钱鼓(钱鼓舞)。跑竹马是扮演《昭君和番》的故事。竹马系竹扎布罩,加彩绘,并另制马耳朵、马尾巴粘上。分两截,挂于演员腰部作坐骑。原是十二名演员十二头竹马,后因演员不愿扮挨骂的毛延寿和两个太监,故只存九个演员骑九头竹马,分别扮王昭君、国舅、番王、番兵等角色。开场先走一圈,叫“踏四角”,圈外站观众,圈内作演出区域。而后边趟马边唱,每人唱一支曲子。搬仙即《八仙庆寿》,送子是扮演七仙姬送子与董永的故事。搬仙和送子是开台例戏。演戏文最重要。保留的剧目有《陈三连》、《英台连》,《高文举连》、《金花诉》以及《状元游街》、《月英闷》等,每场从中挑一二个折子戏演出。最后是踏钱鼓,它是最受欢迎的节目。文伴乐器三至四支品,二把大管弦。品向来自制,粗而短,发音浑厚,音量大;武伴乐器有鼓,板、三音,括仔、云锣、彩锣、钲锣和二面大锣。板是五块宽约二寸,长约一尺的竹板连在一起,打板者是乐队指挥。表演古朴,粗犷。生、旦出场“进三步、退三步”。生走路八字脚,右手随右脚斜伸向前面右边,并以左手往右手前臂一按;左手则随左脚斜伸向前面左边,以右手往左手前臂一按。有人认为,竹马戏保留着明代梨园戏的古老艺术风貌。
建国前,竹马戏濒近灭亡。建国后,政府予以关怀、扶植,东埔竹马戏曾先后参加陆丰县和惠阳专区文艺汇演。新埔村的钱鼓舞五十年代参加中南五省文艺汇演获优秀奖,汕尾的钱鼓舞参加全国汇演获优秀奖。
注;钱鼓舞,原是表演者两人,表现王月英和郭华的爱情故事。建国前后,将军堂村、东埔村、新铺村的钱鼓舞依然如此,而大安汕尾的钱鼓舞已经有了变化:表演者四人,表现陈三和五娘的爱情故事。据黄瑞生前忆述,这种变化清朝晚年始于大安。他说,当时,大安一带钱鼓舞很盛行,有十多个班社,彼此展开竞赛;有的班社把表演人数由二人增至四人,并将表现的内容改为群众所熟悉的陈三和五娘的故事,博得观众热烈欢迎,于是,其他钱鼓舞班便竟相仿效。清末民初,大安一带的土特产多经由螺河运至汕尾附近,由汕尾港出口。大安的商人把这种钱鼓舞带到汕尾。汕尾的钱鼓舞受了影响也发生这种变化。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