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漫话私塾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沈璧村

私塾产生于封建社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宣告在中国大陆“寿终正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形式上有若干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孔盂之宗。

清朝宋年和民国初年,已兴办仿照西方体制的新型学校,叫“洋学堂”或“蒙学堂”。进这类学校读书的,叫做“读蒙学”或“读新书”,而进私塾读书的叫做“读老书”。然而当时新书在城市和圩镇才有比较完整的学校,而农村的“新书”还处于新老混杂的过渡形式。多数的还是“老书”,所以私塾和蒙学是长期并存于社会上的。直到解放前夕,像广州市这样的大城市,郊区农村如西郊的南岸等地还有私垫。这无疑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国民教育方面的反映。

私塾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怎么样的呢?我小时候曾就读私塾,回忆往事,试就几个方面据实叙述,聊以了解其一二。

一、私塾的性质

私塾,是私家所堤的学塾。它既与官办的学堂、书院有别,又与蒙学不同。它长期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家族、大宗族用公、儒租聘请教书先龟开设,为本家、本族子弟服务的学塾;或是乡村公众集资,(其集资办法多数在夏秋稻田收割时节,到田头按田亩收取学谷)聘请教书先生开设为本村子弟服务的学塾。这一类学塾一般不向学生收学费。另一种形式是教书先生私人租借地方开没,向学生收取学费来维持学校经费。这一类私垫多在城镇。在新书,老书同时并存的时期,“私垫”与“老书”已是同义词了。

私垫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特色是尊孔、崇儒、怀古、守旧,知识偏窄,因袭两千年的教育陈规,有浓郁的封建色彩,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死板、枯燥的学校生活,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新中国一诞生,这类学垫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二、私塾的设备

地方上专门建造学塾房舍的为数甚少,多致是利用祠堂的偏厅办学,设备极其简陋。先生的一张书桌,上放文房四宝及红水碗,还有体跚学生用的藤条和竹板及一些生活用品。另在适当地方摆设一张终奉孔子的香案,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必要的设备。学生入学校带书桌、椅头各一张。文具、书籍按先生的要求和学习的进度自备。

学校的环境,条件比较好的,先生又有养花种草,悬挂书画的情趣,经布置就成像样的学校。如果环境龌龊,先生又是疲蹋缺乏生活情趣的,除了在孔子香案上面悬挂孔子的画像之外,四壁空无一物,什么布置也没有,真不成样子。简直使人“不知学校何处有,唯闻明朗读书声”,如此而已。

三、教学内容

在私垫里学生主读的是由《三字经》开始,然后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书经》、《诗经》直至《礼记》、《春秋》循序授读。学生还可以选修其他书籍。选读的种类颇多,如《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千家诗》、《孝经》、《朱子家训》、《昔时圣文》、《劝世文》、《杂册》、《百家姓》以至尺牍、应用文、诗词格律常识等等。学生日了以限沿自已的限度和喜爱,同时选换一至二本,连同必修的一同授读。此外,学生还背读算盘诗(珠算口诀)邀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自学珠算。

读书之外,练习写毛笔字,叫做“写库纸”。这也是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这种习字是学生每天必做的作业。教字练字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第一次习字是用蘸墨毛笔填写先生写住纸瘁上的红字(详《入学礼》),接着是描写在纸章白页下面的字格。字格一般是先生写的,或在文具商店、书店买的。字格也按程度分深浅繁简。如初学写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佳作仁,可知礼也”,进而写”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九千年”这样比较深繁的字,再而就写唐诗、古文的句子,有了一定基础,便开始抄字。学生自打“抄格”,即垫于纸库首页白纸下面的底格。一般分四行每行七个或八个打成九宫格,每个四方格内有的还对角加二线,交点就是字的中心,这样按格对照书本一字一格抄写。习字的最高程度就是临帖。学生每天习字二页以上,勤力的写上十多页。写后一本跟一本地各自叠放于先生的案桌上。先生对每一页都进行查阅。写得好的围上一个红圈,写不好或写错了的打上红杆-再写上某月某日。这叫做“呈库纸”。

四、教学形式和方法

每年元宵后开学,阴历十二月中旬放假。中间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但民间的传统大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无形中津课一天或半天。农村在农忙时节,请假的学生多了,也无形中放了假。一年的实际教学时间有十个月。

每一天分早上、上午、下午三段时间教学。早上主要是温习旧课。教授新课,叫做“授册”。上午是习字和温习新课,下午自己温读外在先生面前检读,叫做“念册”。

学生没有分班级。一所私垫有三几十个学生,程度高低混合排座,求其书桌排摆整齐就可以了。为了授册、念册能有秩序地进行。先生在早上和中午,一天二次排放好编有号码的竹签,让学生按回校先后的次序拿签,最先到校的拿第一签,可以优先第一个接受先生授册和检读,其他按第二第三……依次排队。拿到第一签的含有勤学的意思,所以拿第一签者,有一种荣誉感。为了拿签,学生们有的在天未亮就提着小油灯上学了。

早上回校后就是朗读课本,大约在七时左右,先生端坐于案桌,开始授册。学生按签码到先生面前,把要背的书页打开交给先生。然后背向先生念完前一天的课。念得好的,先生授给新课。授册的方法是把新课念一句,点上—点红点,学生跟着念一句,再开始第二句,一个段落授完(授给多少,先生根据学生的程度而定)学生对其中字句不懂的,可当面问,如要求多授的,先生也尽量多授一段。如果学生老课背不溢,先生就罚以打手掌,或不给授新课,或改对书念。少授一点新课。有的还留在上午或下午,等念熟了,课外补授。先生在授册点红时如遇上学生的书是父兄读过的旧书(已点过红点的),也象征洼地照点,一段后红笔勾一勾作个中止符号。

授册时很注意孔子的息讳。“丘”是孔子的名字,凡授到“丘”字必在字旁划一红杆,字音改读“亩”。如果念册时照原音读成“孔丘”,头上就会“掐”的一声响起先生的竹板。实际上念错的很少,用错的倒是有,如在别的地方也读“亩”。

程度高,年龄较大,有一定威信的得意门生,往往当起“小先生”。 “小先生”是先生的得力助手。当起“小先生”的学生,在授册、念册的时候,另设书桌,出先生指定若干较浅的书本,如《三字经》、《大学》由小先生授念。“小先生”自已的书,由先事另在其他对间教授。

在私垫乱丢字纸被认为是糟蹋圣贤而被禁忌的。学生养成自觉把写过字的废纸抛进专设的字纸篓。社会上也有这种良好的风气。一般有点文化教养的家庭也不会把字纸随便抛在地下。当时东海有个“德志善堂”,把书写着“爱惜字纸,功德无量”八个字的字纸篓发给每家商户,每月一次,派人挑着约有一公尺高,七十公分直径的大纸篓到各家商户收倒字纸,集中焚烧。这个收字纸的人手拿钳子还沿街捡纸。学校值日的学生,上午稍为提前到校,打扫地板,并到专设的字纸炉烧字纸。

上午的数学内容,大体上分为二个阶段。十点半钟以前,就是习字。学生埋头写字。十点半钟以后,书声朗朗,温读早上所授的新课文。十二点钟放学。解放前东海龙山顶有放午炮。居民听到炮声便知午时已到。学生听到炮响,便收拾书本文具,锁好书桌,等先生一声“放学”便离校回家。

午饭后一点半钟左右,就有学生陆续到校拿签。下午的时间,学生可以比较灵活掌握。除念册之外,便可以做其他的玩艺。到四点钟左右,读书声又起,学生准备念册了,先生手执藤条,不断打拍着书桌,在周围巡视督促。并随时为学生解答提问。念册是下午主要的教学内容,对当天功课的一次检查。念册开始,仍与授册一样,大小先生各分一摊。学生按拿签次序,逐个在先生面前把当天的新课念一遍,然后返回自己的座位。如果念不会,先生就要他继续读到会为止。有少数不仅念会而很能背的,要求先生再授新册,先生便授以新的课文。

考字,可以说是私塾唯一的考核形式,读书识字是私塾的主要教学目的。考字,一季或半年进行一次。先生预先把学生学过的单字写在学生的本子上,然后逐个按本子次序叫名到先生面前受考。先生把学生读得准确的字旁围上一个红圈,错误或不懂的字划上杆。每次考十多个字,有一、二个字不懂的,不用挨打,如超过一、二个,每个字打一下手掌,按字数计算。还有个别程度高的,在先生面前默写生字。选读书不甩考试,读多少造多少,先生不加过问。

五、初学儿童的入学礼

学生入私塾就要拜一生一死二个老师——先生和孔子。而学龄儿童初次入学的礼节,则特别隆重。

学生在入学前,要做好理发、购买书籍、文具,书篮、换新衣服等准备。入学那天早晨,其中少不了猪肝之类的有意思的食品。如猪肝的“肝”与“官”是谐音,就有读书做官的意恿。家境翁周人家,至少要吨一餐风葱粥。早饭后,学生手捧一个米筒(一节竹筒、家庭量米的量器),内插一株风葱、二只热鸡旦。米筒和葱都是空心的,含有通窍聪明的意思。鸡旦则有圆满成熟吉利的意思,用以入学引路,以示好兆头,家长提着糖料果品金盒、纸锭、香烛及拜先生用的十二板红帖和一个红包(内有一个月或更多的学费),带着子弟到学饺。先生领着家长进去,学生立等在门外。家长在孔子香案前,摆好全盒等供品,点好香烛,然后同先生出来指点孩子的入学礼。

学生左脚跨过门槛,有脚在外,哈腰用手往米筒内取熟鸡旦,一只一次地往孔子香案滚去。滚完旦,右脚才进门,到孔子香案前,接过家长送来的香,向孔子像跪下。家长也陪着跪拜,口中念念有词在说些祈求祝愿的话。跪拜完毕,烧过纸锭,收起供品。学生双手捧着全盒,上放十二板红帖及红包,家长领着到先生跟前,让先生端坐于椅上,学生便向前跪下。先生立即扶起学生,接过全盒。然后授册。先生把学生的《三字经》翻开第一页,一字一字地教读:“乾为天、坤为地……”三个字为一句,每句下面围一个红圈,教完八句,就算授完第一课。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接着是在新的纸库第一,二页,用红楷书写上“上大人”的库纸诗,末尾写学生姓名,或单写名再加“呈”字。写后、把拜师红帖及红包收起,又收了一部份糖料果品,再叫学生到桌前,当面教读“库纸诗”,又指导如何磨墨执笔及按字划笔顺序填写红字。然后把全盒格连同纸库交还学生。到此,新生入学礼就算完毕。

六、对学生的仪表要求

私塾的学生没有统一服饰,只要求仪表大方整洁。但衣着装门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对礤唐装。少数家里有钱的学生,冬天穿长衫、棉袄,夏天着渫漆绸,很小穿中山装、恤衫等类当时的时装。年龄大的学生夏天兴戴大葵笠(一种约80公分直径的尖顶葵笠),年岁小的,一般戴有五彩八股圆绳作带子的圆顶竹笠,比较新期的是娥圆顶麦礼帽。不准学生赤膊,不准赤脚。有鞋的穿鞋,无鞋着屐。但夏天学生多数是着屐回学校。到放学,“卡里空隆”大有屐声震天之势。

七、学生的课余活动

新的学校有手工劳动课及其他体育、游艺活动,两私塾则没有这些内容。学生喜欢什么课外活动任由学生自由组合或单独去做,不喜欢活动的学生,看书、写字。先生是不过问的。学生每天在上午习字之后及下午念册之前,这两段时间,有的下棋、吟诗、作对子、写字、绘画,讲故事或做些小工艺。如自制竹肢、油刷书皮。当时学生非常爱惜书本,对包装书皮非常讲究。一本新书买来后,用粗线把厚包装纸包裹在书的封面和封底,请先生或家长书写书名、姓名。然后用熟桐油一次再次地油别,并把桐油在书背浇灌,使之硬如木条,结实光亮。所以一本书读几代人仍完整无浸。打扑克(一般是玩“凑牛”、 “万历”)、摇“老虎骰”等带赌博性质的玩耍,五花八门,各取研好。先生对这些是放任的。但也有几项是禁止的。如下河游水、上树捕鸟、打球、玩乐器等,不准讲粗口下流话。先生对新的课外活动偏见很深,宁让学生赌钱,不让学生玩球,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件怪事:二个学生在学交院子里踢小皮球,被先生发现,小皮球被先生用小刀子当众割成两半,“以敞效尤”。然而室内学生打扑克赌钱,却熟视无。

每年阴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的祀礼活动,可以说是学生一次最大型最隆重的活动。这次活动的筹备足有七个月。开学之初,就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发起组“会”。舒个“会”推选一个“会首”,每天向入会的同学收零用钱一个或二个铜仙。交了钱的,挑在他的名下盖上一个圆圈。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到中秋前后结账。各个“会”都有一笔集体的祭孔专用款。在先主的参与下,做好购制供晶的计划。有的制包点,有的制糕饼,有的还办筵席,根据各个会集资多少而定。少效学生没有有入“会”的,就自备供品在孔子生日这一天回学校祭祀。八月甘五日开始,学生就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摆渐书桌,借搬花术盆景,大事布置。廿六日晚,各式供品摆上备好的整齐书桌。在先生的带领下,焚香祭祀孔子。廿七日供品继续撄祭,香火不绝。学校附近好奇的群众也赶来学校看闷热。甘七日下午便焚烧纸锭元宝以结束祀孔活动。师生对孔子的虔诚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学生分了供品,各自带回家去。两各个“会”在分供品时都送给先生一份。有办筵席的年龄大的学生,一起聚餐。在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中,祀孔活动是会使学生不亦乐乎的。

八、尊师重教的传统

放书先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权势,但却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教书先生,是受到社会尊重的。先生在农村更俨如一位乡坤。群众事无大小,凡自己无法做的都去求助于先生。先生常为婚丧喜庆的座上宾。村政大事,也被邀去参与商议。学校是培养后代的地方,受到地方势力和社会舆论的保护。社会上的流氓、烂仔、兵痞、盗匪、为非作歹,却不敢到学校胡闹。反动军警到农村抓丁抢粮,搜家掠夺,弄得鸡飞狗走。但学校仍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尊师重教是一个良好的传统。“一日为师一生为父”的传统观念根植于群众拘髓子里。学生每逢节日要向先生“送节”(送食品礼物),已成习俗。一年中大的节日有端午和中秋,每个学生都给先主送粽送饼,有少数师生感情好的,是送节终生。抗日战争初期东海的私塾先生在端午、中秋改为学生折收扎金二毫。东南沿海地区年间除全民大节日如端午、中秋之外还有许多小节日,清明给先生送麦糕,立夏送薄讲,春分、秋分送米粉条,冬至送汤圆。不过不象大节日那样每个学生都送。还有些家长在先人忌辰、神生酬神等时节也给先生赠送食品。

先生对学生的体罚现在看是一件非常粗暴、野蛮而且是违法的事情。但在旧时代则习以为常。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最文明的是罚写纸库若干页,除此之外就是打。所以没有一所私垫不备藤条竹板,这种现象解放前在新的学校也存在。先生鞭打学生被认为理所当然。学生犯规,根据不同情节,有的打手掌,有的抽打藤条,有的双管齐下,严重的除打后还罚跪“孔子公”,双膝跪在蚌壳之上,双手扶住倒置的椅子顶在头上,椅底还放一碗清水,叫做“骑椅枷”如椅子稍为倾斜,水溢出碗外就要挨打后继续跪。有的学生因屡次犯规,先生认为无法教育时,就送还家长。这个学生哪怕被打得“遍体鳞伤”,家长还是要求先生收留再教,很少干涉先生打了自己的子弟。旧时代对“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的“严”字的理解,简直是与“打”字等同起来。子弟在学校犯规是家长的责任,叫做“子不学、父之过”;如果不严格打罚学生,才是先生的责任,叫做“教不严,师之惰一。不过,几十个学生中,经常挨打的毕竟只是少数顽皮者。

一个教书先生,主持一所私塾,不是轻易简单的事。他不仅能做到学生有读必教,而且能应付校外的事情。而校外事情主要是为群众办事。所以一个先生必须掌握写信、择日、写帖、书写契约、合同和春联的知识和技能。一般学识较浅的先生,多到文化比较落后的乡村任教。这些地方学生读的比较浅,群众的事情也比较简单而易应付。然而不管在哪里任教的教书先生,在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是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的。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