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漫话陆丰的客家节日旧风俗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周国荣

陆丰客家人大多数聚居在八万、陂洋,西南、大安、炎龙等乡镇。这些人的祖先原居黄河流域,历史上由于灾荒和战乱,逐渐南迁,最后从江西、福建山区徙至陆丰。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多数保留中原人的色彩,但也受闽粤福佬人习俗的影响。特别是节日,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传统。客家节日旧风俗,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有些则是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解放后,有的仍然保留,随着人们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有的已废除,有的已改变了方式和内容。现将八万等地客家人节日旧风俗记叙如下:

一、正月初一早,打“开门炮”、拜年

正月初一早,每个家庭都要郑重其事地选好开门时辰,最早地去岁除夕十一时三十分,最慢在卯时上四刻,打开大门后点燃串炮,这就是炮竹一声除旧岁之意,也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这种风俗相传远古时代烧青竹除邪祟开始的。据《该闻录》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家为山臊所崇,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着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热爆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鬼崇乃惊遁,至晚果安然无事。后人误认为爆竹可以驱邪崇,遗俗相传至今天,人们就在年初一早开门后燃放鞭炮,表示送旧迎新,象征新年事业有声有色。

初一早打开门炮颇有情趣,在人群聚居的乡村,一户炮响,万家相继而起,噼、噼、啪、啪!乒乒乓乓!音调有高有低,节奏有紧有缓,有如一曲节日交响乐。随着鞭炮声发出闪闪的红光,射向空际,互相辉映,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图。小孩子听见炮声从屋里出来,成群结队走东家窜西家,捡拾炮竹,他们边捡炮边评论,捡有的他们就说这家“有”,拾无的他们就说这家“无”。年初一早,人们最喜一个字“有”字,最忌一个字“无”字,为了让孩子们开个好彩,有人特意往自己门前撒一些未点燃纸炮,换来孩子说“这家有”。

开门炮过后,家庭成年男子开始漱口洗面,进行向神明、祖宗拜年,他们提着装有清茶和米糕的箩格,携着灯笼或四角灯向神明拜年,先从家里的所谓司命君拜起,一直拜到村中祖祠,村外神庙,有时拜到天亮。拜完神,全家人就起来,诚心诚意地吃第一餐斋饭,叫做吃菜(即吃素),中午以前吃完三餐斋,下午三时许开始吃第四餐荤菜。这种迷信风俗,解放后随着人民觉悟提高,已经淡化了。

二、正月初三送“穷鬼”

正月初三叫“穷鬼日”。家庭主妇凌晨五时许就起身,忙着打扫厅堂,清理门前年初一放鞭炮积下的纸屑、蔗渣等垃圾,装在粪箕里,用香纸烛把它送到村外。这一天人们习惯不劳动,不外出做客,不欢迎客人,不准不洗澡。这种陋习解放前就有所改变,解放后基本被破除了。

三、正月初七吃“七香菜茶”

正月初七是人日,据传天地初开,万物滋生,一日生鸡、二日生狗、三日生猪、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这是万物出生中最灵的一天。客家人在这一天上午要煮“七香菜茶”吃。七香菜也就是七样菜,即蒜子、芥兰菜、荷兰豆、脈子菜、茴香菜、白菜、簿荷等,有钱人家还佐以虾米、鱿鱼,混合炒熟,然后用幼茶、芝麻、花生、薄荷放入牙钵中用木棍(即擂茶棍)擂细,冲进热开水成为一钵芝麻花生茶。吃时,以七香茶、炒米花为主,泡上芝麻花生茶。这种茶既香醇可口,也能清热散寒,驱邪扶正,很受群众欢迎。这种食谱在客家地方久传不衰,除年初七以外,平时也很多人愿意仿照这个食谱,采集一些野生苦刺心、啪仔心、乌心鸡屎藤之类拌以青菜称为“客家擂茶”。

四、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习惯叫做“开灯日”,出处未能考究。客家人在这一天习惯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就是把在山间庙里的老爷用轿子抬回村里来,安放在已预先搭好的帐蓬屋里,这种屋叫做“灯棚”。灯棚门面有三个门,两副对联,还经过一般的纸彩,四条对联柱子是用竹片和纸糊成,中间可以点灯。对联通常是赞美元宵的话。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琐开”之类。

这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个家庭主事者都带着香、提着灯火。迎神队伍排列是有秩序的,带头的是迎神主事,他提着箩格。荐盒和大灯笼。接着是打“三靶连”铳的人,这种三靶连铳在比较隆重的节日特别是祭祀、迎神很通用。再接着就是几十面旌旗、抬神轿、打锣鼓的,最后是参加迎神的群众。轰!轰!轰!三声三靶连响过后,人们就依次出发,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一旌旗招展,灯光闪闪,热闹非常。到了神庙里,迎神主事摆下供品、点燃香烛开始请神,各家主事相继拥入神庙争先烧香,然后由主事把老爷神主牌捧上轿,吹吹打打地抬回来。安放在灯棚案桌上,此时众家弟子便用箩格提着红发粿结成的裸塔到灯棚里来,摆供在神前由主事主持集体朝拜,拜毕,迎神就算结束了。

当天下午,按照惯例,去岁有娶媳妇的,有生男孩的都出钱、派物、派人,到灯棚里去集中做“丁酒”。主要是准备各种菜淆,晚餐各家户的男丁带着饭到灯棚里吃丁酒。抗日时期由于物价昂贵,货币贬值,按规定派款和公产收入,不能坚持原吃丁酒旧例,改为按各户男丁分丁酒,由各户拿回家里去吃。这种例规一九五一年土改后毁弃。

五、正月十五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亦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这一天下午一时左右,农家开始过节,首先按习俗做三件事:一是到已犁冬的地里拣两块最大的土块,扛回家来,放在大门的两侧,当天晚餐前点燃六柱香,每个土块插上三柱香,叫做“扛大猪”;二是到竹林里去,砍下一枝农绿有尾的竹尾,拖着回家,插在鸡栖上;三是到大麦田里选摘四穗大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边。这些习俗是人们祈求新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元宵夜上,家家男女老幼,还乘着宜人的月色到灯棚里闹元宵,灯棚里灯火辉煌,除了集体朝拜神灵外,还有烟花、纸炮、麒麟(用竹篾作骨架,以鞭炮、火箭炮、焰火组成的)等,特别是放麒麟更吸引人,一支支火箭呼啸上天,变成一道道流星,一只只魔术炮发射升空,形成一柱柱淡蓝色光柱,与闪闪的炮光点点的红梅相映,交织成“火树银花不夜天”。放完烟花、鞭炮后,家长和青壮年转向求丁饼活动,求一对月饼到年尾要还三只月饼钱,有时圣筶不灵,还要向神许下串炮、大香、烟花之类愿物,这一许愿,也是明年元宵热闹的基础。

解放后年年放炮、放焰火相继不断,唯有求丁饼这一陋俗废除了。

六、正月二十天川日及其前夜送丁

二十是天穿日,元宵到此为止,这一天是送神还庙。在神还庙的前一天晚上,即十九日晚上,是送丁夜,人们照样抬着神像(牌)敲锣打鼓,到去岁添了新丁的家里去送丁。凡受送丁的家庭这一晚上一定要备一钵油麻豆子茶,让孩子们用手去捞,做“捞茶钵”,小孩子捞完茶钵就到新娘房里去,把新娘垫睡的稻草、草席等全部拉出来,撒在劈里、厅里或巷里,这叫“抑眠床草”。这两种风俗不知有何出处,无法考究。

天川日早上神还庙,叫作送神,礼节和热闹场面与迎神相同,只是去时热闹,返回时偃旗息鼓。这天早餐户户都煎甜裸吃,叫作“补天川”。

七、三月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令之一,含有物万已经苏醒之意,也叫踏青节。它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也称禁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兵败出逃,介子推从其左右,此时公筶生活极其贪困,到处无法觅食,推只好背着晋文公,剜下自己的臂肉与公充饥。后来晋文公复得天下重为国君,大加犒赏有功之臣,唯推却无所得,遂隐币绵山,作龙蛇之歌。晋文公得知,速往求之,推不见,公令左右放火烧山,逼其出见,推至死不出,抱大树被焚死。公哀之,令民众在其放火那天禁烟火一天,纪念这位恩人。由于禁烟火,这一天民众只得吃冷食物,故又名寒食。后来人们常在三月清明前后到野外踏青,祭扫祖宗坟墓叫“扫墓”。清明这一天人人都带着一家儿孙,扛着锄头、带着镰刀,拿着祭品,到自己祖宗的坟墓去,拔掉野草,除去经年积污,撒上白色纸条,摆上五牲麦粿,点上香烛,参拜祖公,以示纪念。有尝产较多儿孙的祖公,大家约定清明后的一天,总之不要超过农历三月,一齐去坟挂扫,并在坟前聚餐,叫作“上坟”。

新冢三年不扫墓,它的第一次扫墓定在每年春分日,坟头撒上五色纸条,还插上一支粘有五色纸条的竹尾。

八、五月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俗称五月节。

这个节日客家人除了办些较为丰盛菜席外,主要特点是每家每户都有包粽仔和炒面。粽仔按其式样分为成砖的叫“基裸”,糯米浸咸用叶子包成三角状的叫“三角楼”。包成长形四棱状的叫“牛脚粽”。粽仔含有纯咸,可以消暑解肠胃中积热,作为夏天辅助食品很受欢迎。

五月节的民间风俗有二:一是家家户户门上插榕树叶。相传这是唐朝遗风,唐僖宗乾符年间黄巢起义,群众走乱,有一妇人揩一小孩和牵一小孩而逃,路遇黄巢,问其故,妇人说:揩者亡叔之子,叔已死,必保其后,牵者己生之儿,己年轻,丢失可再生。巢听后受感动,叫他回家在门上插上树枝作标志,保她安全无事,妇人回家告以乡民。果然,黄巢令军士对插有树枝的人家秋毫无犯,乡民得以安宁。后人成为一种习俗相传至今;二是午时洒雄黄水以消邪气,担午时水,以备经年之用。到了正午十二时,家庭主妇到井里或大河里担一担清水回来,装在清净的瓷罐里,作为一年的冷饮用水。说也奇怪,这种水放至终年,不生虫、不腐臭,清澈透明,群众用它搅咸梅仔水,以消暑解渴。

九、七月“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八万客家人习惯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施孤”,“盂兰盆”是梵文译意“枚倒悬”之意,是佛教徒为追荐先平先祖所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据《盂兰经》说:目连其母死后拯苦,处于倒悬。连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夏日安居终了之日,即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至梁代,民间仿效,世代相传为俗。这种施孤,按习惯是一连举行三年,然后间歇三年,如此循环往复。

盂兰盆会是年年在神前用圣筶选总理和副总理及绿首,大凡本地生活较富裕者都会当上副理或绿首。这些人经过一定神的恩准后,由总理及副总理理事,在农历六月中旬前后开始向预定人家送“绿首”,他们提着箩格装着红榜和金花,由两个吹鼓手吹着笛子送到副理、绿首家里,每户一张红榜一对金花,榜文:“谨涓×年×月×日中元盛会,在×神前筶准为绿首(或者副理、大总理)×××先生禄位高陛”。被受送总理、副理、绿首家庭,要派一定款,作为施孤费用。

送绿首后,理事们开始筹措:首先预聘道士5—7人,大戏一至二班;其次请几位糊纸衣纸花的工匠,预制一些纸衣、纸鞋、纸帽、纸箱等,还糊了二个纸人,一个高一丈八尺,腰围八尺的,此纸人青面獠,身穿战袍,命名叫“山大人”,一个高八尺腰围5尺,穿着唐装戴着毡帽,叼着烟斗的,命名为“鬼地方”。

到了七月十四日,施孤便开始,孤场每年都在一定地方。孤场北面并排站着2个纸人,座北朝南,孤场南面搭一个棚,叫蘸棚,座朝朝北,二只纸人前摆有香案,纸衣等物。七月十五日,各处乡民扛着猪羊,包山(用竹作架,用包子围成)到孤场摆供,由道士领头,集体祭祀,祭毕,猪羊先拿回去按户分了,其他供品等施孤结束才能取回去。道士在蘸棚里,轮班坐夜诵念《盂兰盆经》,有节奏地敲着木鱼和玉蝶,吹着“牛角”,一连三天三晚,最后一晚约三时许火化纸衣等物,施孤算作结束,演戏也一般到此为止。

这一活动纯属迷信,1950年毁弃。

十、八月半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意为秋天的中间,因为从立秋到霜降属秋天,中间六个节令三个月时间,八月十五居中,所以名曰“中秋”。

中秋主要是向亲戚送饼,八月初旬开始,凡是自己直系母族亲戚、妻族亲戚、好友、本族亲房长辈,都要在中秋前送饼,最迟不能在中秋后一天。饼以四块为一包,贴有红色金字商标。收受饼礼方要看送礼方具体情况而决定收礼还是不收礼,一般细辈送给长辈的都全收,如果细辈家中有长辈或与自己平辈的,就不收或仅收一半。

其次是赏月喝月饼茶。晚上九时许,每家户把自己买的、亲戚送的月饼、柿子、蕉梨等放在桌上,一家人围着吃饼、喝茶聊天。儿时,曾听长辈说过吃月饼杀元番的故事:传说元朝统治阶级对汉人压迫特甚,不准人私制铁器还限定每三家人共用一把菜刀,后来汉人出了一个朱元璋,领导人民反抗元朝统治,在中秋节利用送月饼之机,把杀元兵之信藏在饼里。中秋晚上,家家赏月吃饼,户户都发现密信,于是处处掀起杀元兵,不久元朝统治者被推翻了。

还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活动,如八月十五“关桌神”、“关箩格神”拜月光之类。前者是男的青壮年活动形式,后者是中年妇女的活动形式。

十一、冬节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一个节令,通常在农历十一月下旬。

冬至又叫冬节,是牛的生日,客家农村普遍用粳米粉做菜包子、用糯米粉做汤丸,牛头、牛角都粘上汤丸,还用大菜叶包汤丸喂牛。人吃了汤丸要算多一岁。因为从十二地支排月令,十一月是子月,子为十二地支之首,从这个定义出发,吃了汤丸就算多一岁了。

冬至祭祀祖宗,这是客家人的一种风俗。这一天除了一般群众用汤丸、五牲拜祖外,还有对老祖宗同宗各村要按年轮流行祭,轮到祭祖的村庄,同宗人家,家长都要到祖祠里去拜祖,向祖宗举行猪羊祭,即用全猪、全羊、全鸡、全鸭、荤菜、斋菜、荐盒等祭祀祖宗。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在大锣鼓、铜钟、三鞭连齐鸣声中向祖祠行进,好不热闹,祭礼在司仪主持下进行,首先呜金、击鼓;其次主祭、赞礼、执事就位;三是主祭向祖宗行三跪九拜大礼;四是由执事把一件件祭品端给主祭,向祖宗敬献;五是向祖宗读祝词,也叫祝文;六是由主祭诵读参祭子孙户主丁口;七是烧化纸钱奏乐,祭祀告结束。

此外,冬至还有未成文的规定,穷人典当土地、房屋的回赎限在这一天,冬至日晚十二时止,超过这个时辰不能回赎,又要等到下一年冬至日才能回赎。所以穷人典屋当地虽然年限规定,一般三年为期,但地主往往在这一天躲避穷人赎佃,加上筹措赎金因时间短,也很困难,因此,一桩典田个别要拖到十余年才能赎回。

十二、年三十日

每岁十二月三十(小月廿九日),是旧岁的最后一天。叫除夕。

这一天习俗很多,主要是除旧布新、三十晚上围炉、给小孩老人压岁钱、烧年火炉。

除旧布新。一大早起来,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把垃圾,废物搬掉、把家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厕所、牛栏、猪栏,鸡栖等收洗干净。早饭后。把旧岁贴之门联、门神等全部撕去,贴上新的迎春对联、门神、利市钱,这种门神和利市钱也叫桃符,所以三十日有“桃符万户更新”之谓。这种贴桃符的来历按《山海经》记载:东海渡逆山有一大桃树,蟠曲三千里,其果枝向东北者日鬼门,万鬼出入之道,有神荼、郁垒两神主领众鬼,如有为害百姓者执之饲虎。黄帝法而象之,用桃树板画二门神于门首以御凶鬼。所以相传至今。解放后人们把这种贴门神、利市钱、变为贴门画、门字和大门横批,内容都是宣传共产党恩德、宣传党的政策及大好形势。

年三十晚围炉:三十晚上每个家庭人口都要返回家园团聚,并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备办一些菜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餐,这就叫作“围炉”。这一餐,家里有直系公妈、父母的,不管他在哪户兄弟寄食,都要请到家里来坐一坐、聚一聚。

送压岁钱:客家人叫“摘年”(泽音)。围炉过后,有经济收入的或家长向长辈老人及小孩分送压岁钱,少的几个铜板,多的几个大洋,或者几元法币。分的范围近亲老人小孩,邻里叔侄小孩,亲朋老小都得分。

除夕年火炉:年三十,家家粪地里都叠起一个高高大大的垃圾草堆,像一个草的金字塔,叫作年火炉。围炉过后接近傍晚,就开始烧年火炉,一处火龙腾空,万家火树齐开,立即成为一片火的世界。火,在寒冷的冬天.对旧社会缺衣少穿的农民是可亲的,特别是小孩子乘着火光趋东走西烤火,好不快意,好似一年辛酸全忘了,存下的只是每个人脸上甜甜的笑意,和心底密密的期待,新年合家平安,生活如火。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