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凌弘
玄武山在广东省陆丰县碣石镇北郊,面濒南海,滨于碣石湾。这里是古代卫城,文物荟萃,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地方。玄武山上又兼有860多年的道、佛两教汇流的玄武山寺(也叫元山寺),历史上已成为闽南语系海内外信徒的信仰中心,在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中享有盛誉。自开放以来,欧美及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溪台同胞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游客达近百万人次,盛况空前,成为粤东一处具有岬角天涯风光和“海市蜃搂”仙境气氛的旅游胜地。
玄武山寺地处碣石镇,所以,必须先从碣石镇的历史说起。碣石镇位于粤东中部沿海,负山隅海,海湾水深,海上交通方便,历史上常有海船停泊,为海防重镇,惠潮孔道,又与内地连接,户口殷繁,土田日辟,盛产鱼盐。传说: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陆丰建置陆安县以前,碣石已有鱼、盐、农及手工业产品等交换的商业集散活动,并逐步发展成墟镇。《陆丰县志》载:“碣石石桥盐场每年产配盐33万包”可见盐业之发达,并建有跨越碣石港湾的“济人桥”,“计长365门”,工程浩大,气势非凡,“传说仙人所建”,不敢相信人所能为。自宋代起,就已设防保疆,明洪武年间建卫、筑城,一直驻扎水师重兵。《惠州兵防志》载:“明太祖(朱元璋)在驱逐蒙古族削平群雄之后,遣朱亮祖镇守广东、军事上实行卫、所、墩台建置,分兵把守。明洪武二十二年建碣石卫、统辖平海(属惠东县)、捷胜(属海丰县)、甲子三所。碣石卫城驻兵5600员,”加上平海、捷胜、甲子三个千户所,共辖兵员近万名。(明)《重建碣石署碑记》云:“碣石故称雄镇,负山临海,实惠(州)潮(州)二郡门户,又其地有渔盐之利,颇称饶镇,宋末避兵者多居焉,国初(指明)未有专设,洪武间都指挥花茂始建,开创城隍营舍,增设碣石……等二十四卫”。《大清一统志》云:“碣石卫在海丰县东一百二十里,东至海岸二里,西至东海滘(即今陆丰县城东海镇)五里(当为五十里之误),南至海岸五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卫城,筑城围一千一百二十丈,高二丈,厚一丈八尺,有奇门四,环以壕,深一丈,广一丈二尺……设总兵镇守,城西有石桥盐场。”《陆丰县志》载:“(清)雍正七年设惠州府海防军民同知(衙署)驻于碣石卫城。”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在碣石镇设石桥盐场课司署(清改名石桥盐场课司)。(明)嘉靖在平定倭寇之后设守备碣石水寨(配大小船38只,水师兵1154名),(明)曾设惠潮守备于碣石卫,(明)万历七年岭东道前营驻碣石以遏惠潮二郡入寇之路,还有(明)嘉靖在碣石设捕盗公馆,(清)还先后在碣石设惠州海防军民分宪署、碣石镇署、碣石镇中营游府署、碣石镇中营守府署,(清)雍正还在碣石设石桥盐仓等衙署机关。可见,历史上的碣石镇,为边海要塞,水师重地,衙署常设,集驻重兵,也是海船停泊避风之所。居民稠密,且渔、盐发达,又与内地沟通,易于集散,商业繁盛,是兵家聚居,人口集中,商人云集,经济繁荣的地方。
一、玄武山(元山寺)的历史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当地乡民在碣石北郊的山岗(原名圭山)上,建有一小庙,后来乃将小庙迁于现址。原小庙奉“北极玄武,元天上帝”之神像。《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陆丰县志》载叶春及撰文的《新建碣石元武山记》云:“元武,北方之宿,其象龟鳖,有甲,能御侮,故兵家殿之。”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碣石卫总兵建筑碣石卫城时,同时将小庙改建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将玄武庙扩建或现存的规模,始称“玄山寺”,居僧礼佛,香火日盛。随着庙宇的扩建和兴旺,“玄武”二字日益深入人心,因可,原之山名(圭山)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忘却,而民间则把山和庙统称为“玄武山”。并有“玄山寺”、“玄武山寺”称谓。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即位后,为避帝讳,改“玄”作“元”,且古时“玄”、“元”二字通用,故此后,有“元武山”,“元武庙”、“元山寺”、“元山祖庙”等称谓。《广东通志》有关记鼗,也有“元武寺”称谓。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住持僧石溪长老主持修建过元山寺。道光十九年(1839年),住持僧别天长老也主持修建过元山寺庙宇。光绪六年(1880年),元山寺庙遭蚁蛀,摇摇欲坠,由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碣石镇总兵李扬升、邓万林与住持蹭释大同募集重建。民国时期也曾维修过。改革开放后,1980年经上级批准,开放玄武山旅游区,1981年重建福星垒塔,1983——1985年完善了元山寺庙宇的修茸,1986年重建玄武山戏台,修复后的元山寺仍保存明清对代的古建筑风貌。
二、元山寺释、道神像同殿之考辨
元山寺原奉祀玄天上帝,《辞海》云: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故有道教的玄天上帝神像安在庙殿之上,向后采,佛教的释加牟尼神像也安在庙殿中,形成道佛两教神像同殿的释、道汇流的寺庙特色。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是古印度迦比罗卫国释加牟尼所创立,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何以出现道佛两教神像在元山寺同殿?究其历史原因:①《辞海》载: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同流。张谌《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般若学各宗,则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②翦伯赞的《中国历史概要》云;道教在元朝受到敌视,佛教得到宽容和笃信。③宋明时代揉合佛、道二家学说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是融进了佛、道两教某些思想的新需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及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支配了整个社会,尤其对佛教影响更大。因而,不但佛教的发展较快,也起到抑制道教的作用。④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与东亚学教授、研究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华裔学者秦家懿女士与现任联邦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教授兼基督教研究所所长、神学家孔汉思(一译“汉斯·昆”)合者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三章“道:哲学与宗教“【139页】中写道:“道家哲学帮助佛教在中国转化,而道教却被佛教改造了,它接受了佛教生死回的观念,融合了佛教层层洞天和地狱的构思作为因果报应的归依,甚至在其神灵中也容纳进不少佛教神灵和菩萨。这种结合是在民间意识中进行的。”又在第四章“佛与耶:外来的宗教”【201页】中写道:“当汉人统治中国时,儒、道受到优待,而外族当政时,佛教多受礼遇”,“自明、清以降,三教渐渐趋合流,孔子、老子和释伽牢尼同时受到中国人敬奉。”⑤元山寺目宋奉祀“玄天上帝”,至今仍有“武当飞来”题匾。但据考究,元山寺当时没有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士之类)专职供奉,而自明代万历年间己有佛教憎人到元山寺阐教。据《陆丰县志》云:“(碣石)城西桂林有永兴寺废”,候公(继高)“虑无以共僧,”将永兴寺遗田若干,归扩建的元山寺“兀食于僧”。又据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其母笃信佛教,侯比较孝顺父母,并受母亲信仰佛教思想之影响,而在碣石任职时,扩建元山寺。并支持佛教僧侣居寺阐教,置寺田岁租,养僧礼佛。故佛僧人在元山寺得以衣钵相传至今二十五代。⑥1991年8月笔者曾与香港珠海书院文史系副教授、香港历史学会干事、文学博士萧国健先生到元山寺研究探讨。认为:自明佛教僧人到元山寺阐教以后,僧人们能尊重历史,因“玄武”是兵家信仰的“能御海”之“水神”,又是当地乡民信仰已久之神灵,并能注意佛、道两教关系,因而做到保留道教玄天上帝神像“先来居上”供奉在上,而把佛教释伽牟尼神像以“后来居下”方式,供奉在下,从而形成释、道神像同殿。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历史上、思想上、认识上的影响,加上原寺庙供奉元天上帝,而佛教僧人是后来者,因此,元山寺庙殿中形成奉祀玄天上帝神像居上与释伽牟尼神像居下,道、佛神像同殿的现状。
三、玄武山寺的宗教建筑特色
玄武山以元山古寺为中心,前山有戏台,后山有福星垒塔,形成座北向南的正直线,还有古香道,三台保障碑,四美亭、自得居等建筑,周围还有许多稀奇的大石和旷阔幽静的园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自然风光。
(一)元山古寺
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成现在保留的规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僧房和廓庑等建筑共九十九间,遮阳曲径四通八达,是一组聚集着各种结构和雕塑工艺的古建筑群,呈现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风貌,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工人的高度才能,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这些建筑在空间布局及装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浓厚的宗教气氛
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建筑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这种布局旨在烘托庄严、肃穆、神秘的宗教气氛。而元山寺还同时利用了建筑地基不断抬高和室内光线明暗递变来烘托这种宗教气氛。本来,建筑依地势不断上升抬高。这是许多山寺建筑所惯于采用的方法,元山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建筑的整体地基随山势而抬升,而且在整体建筑的内部其他地基也进行了分级抬高。从山门到正殿的神像,共有三处抬升,累计高差达3.66米,这就加深了寺庙神圣,威严的气氛;且中殿和正殿是一整体,中间设有采光空间,拉长了殿门到神像的空间距离,从中殿的门栏到神像之间的距离长达25米;而且,由于离采光空间距离较长,中、正殿内光线亮度由外向内的递减十分明显,到正殿神像时,自然光线达到最暗,这时在昏暗的烛光照映下金身神像反射出神奇的光芒,信徒们到此,神秘、威赫之感油然而生,但位形成下跪而求神灵保佑的行为。
2、具有世俗化
元山寺可说是宗教与迷信,宗教与神话及有关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而共同“保佑终生平安吉利”。供奉在元山寺正殿的主神像有道教的玄天上帝和佛教的释迦牟尼。同时,还有初祖达摩及观音菩萨,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海神天后,以及送子娘娘等。广泛的宗教、神话及迷信内涵。使得具有不同信仰和求拜目的的人都汇集于元山寺,这是元山寺数百年来香火不断的原因之一。
元山寺宗教的世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建筑外表和建筑装饰的世俗化。元山寺的主殿部分采用了当地祠堂的形式,东西配殿则采用当地民居形式。而在建筑装饰上则应用了大量的瓷贴、彩兰和石雕,三者相互结合,使得本来清静、肃穆的宗教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喧闹、世俗。而且在瓷贴、彩绘及石雕的表现内容上也不以宗教的内容为限,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西游记故事,八仙神话、岳飞传、薛刚反唐等等。这些为民众所熟悉的题材使宗教空间具有亲切感,把宗教内涵融化于世俗之中。
3、引入自然景色
宗教活动以静为主。要求空阅相对独立、孤立、清静,而引入自然景色则动静兼有,能摄取大自然及四季的变化和开合、曲折、明暗的格局,使建筑空间具有丰富性。
元山寺建筑空间利用天井与建筑相交织,使整个寺庙具有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和连续性;这种天井的布局,不但加强了建筑空间变化,开合变化的丰富性,形成四通八达,同时利用天并种植观赏植物(如白兰、桂花、角花、大红花)和摆设花坛盆景,将大自然景色引入院落,使庄严、神秘和清静的古刹气氛,与大自然气氛得以调和,尤其山门两侧几株高大的古榕树对建筑空间形成清静优美的环境。
(二)古香道、古戏台
前山宗教环境空间主要有香道、戏台。古元山寺的香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玄武山不很高(海拔高度30多米),而古香道长达200米,宽度4米左右,这样又长又窄的香道利用自然地形逐步抬高,很有气势,且原设计者没有将香道正对元山寺大门,而是向西偏移十米左右,这样,就可以把戏台设在正对山门前的正轴线上,其布局设计是十分合理的。由于元山寺山门并不十分宏伟,如果把这样又长又窄的香道正对山门,不但从比例上显得不协调,也不符合含蓄的原则,更不能把戏台安排在正中位置上。所以,这就使原香道向西偏移的设计恰到好处。
元山寺戏台,位于山门前的正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当地官绅集资重修,把戏台扩建为台面宽五丈二尺左右的大型戏台,并首演正字大戏“三国戏”。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6年仿原型重建,面积比原戏台更大,台面长22米,深16米,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各种木雕石刻,人物花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一工艺精致的古代建筑。
(三)福星垒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而形成了高耸的塔。塔原来多为木结构,到了唐、宋、辽、金时期,便发展到用砖石垒砌,而塔本身的含意一一作为埋藏舍利的神圣之物,也日益淡薄。道教也利用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作为传播道教思想的场所。
玄武山的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当时为福星亭(福星泥塔),内祀文昌圣帝。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邑绅曾樾庭倡议置三层石体福星垒塔,众举当时碣石总兵官泊承升主持筹建。历时七年告成。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1年又仿原型重建。石塔以花岗岩为基座,由优质石块(“古山红石”、“玉清石”、“泉州石”) 砌成,高达18.6米,分三层,精雕细琢,是一座巨型古工艺建筑,无论从历史和现在来看,这一石塔都具有多种功能。
(1)导航引渡:它历来作为海上船舶进入碣石港的导航标志,起着“佛灯引明”的作用。
(2)瞭望敌情:碣石镇历史上是我国南海军事重镇,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公元1560—1570年),常有倭寇(即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荫芽势力或海盗)侵犯碣石,并发生战斗,以后历代都有重兵在此设防,以抗击倭寇。所以,石塔自然成为瞭望敌情的重要场所,这也可能是万历六年总兵侯继高主持修建福星泥塔的原因之一。
(3)登高览景:登福星垒塔南眺碣石镇,碧海万顷,帆影点点,海浪滔滔,素有陆丰八景“碣台观海”之说。俯瞰碣石古城,城垣依稀,榕荫掩映;西望观音岭,山势起伏,一片青翠;东北面还有一片田园风光,炊炯袅袅,道路蜿延,当今的碣石镇,已有十多万人口,高楼林立,尤其夜幕降临,到处灯光闪烁,或是明月映照。登塔远眺,如入梦境。正如古《陆丰竹枝詞》云:“碣石高处一登临,金屿苍茫日耀金,海上蜃楼成五色,泠桑涤忽悟升沉”。
(4)构景功能:玄武山如一只猛虎伏于碣石镇北郊,三面最佳视线范围内皆为微地形起伏的丘陵地貌、福星垒塔高耸于玄武山巅,四周又以古榕为对,具有极好的自然景观效果,使一片寂寞的郊野顿然为之生晖。
(5)宣传场所:石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各为三元宫、文昌殿、魁坦,是对三官神(天、地、水)文昌(主管人世功名利禄,为文人学士之虔信者)和魁星(主文运,为士人所奉祀)的宣扬和崇拜,有宣传道教观点的作用。
四、元山寺重光庙会与演戏
(一)元山寺庙会,当地叫重光大庙会。据史料记载;自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岁、公元1896年)举行首届重光大庙会,尔后,每逢天干“丙岁”,即十年一度,“举行一次重光庙会庆典活动。至1946年,共举行过六次重光大庙会。为何叫重光庙会?就是每隔十年,对庙宇建筑进行一次修饰粉刷、对庙中神像进行一冷贴金度漆,使庙宇、神像重放光芒之意。庙会庆典时间,多择于农历十一月,这个时间,不冷不热,雨水稀少,气候宜人,便于人群集中活动;而且,此时间之前,已是秋高气爽气候,对庙宇神像修饰贴金比较适宜。至于庙会庆典具体时日,则由元山寺董事机构,在庙殿神像前以“圣珓”求得神灵许可而定。庆典形式丰富多彩,项目繁多、主要有演戏、彩排和游行等活动。按常例全镇要演五至七台戏,其中玄武山戏台演海陆丰地方戏(如正字、白字、西秦戏),镇里演潮州戏,彩排、彩街是当地民间特色,民间艺人各显神通,制作各种工艺品、书画等陈设街头和街道两旁,以供观赏,游行也是当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潮州大锣鼓、举彩旗、担花篮、扮景、舞狮、舞龙、舞蹈、鱼灯等等,游行活动一连进行三天。1956年本应举行重光庙会庆典活动,因解放后破除各种旧习俗,而中断了。
1991年,在外省各地举行庙会的启迪下,考虑到玄武山庙会是原有传统又是一种民俗活动,经上级同意,决定试行一次庙会。于是成立了“陆丰县碣石玄武山庙会组织委员会”。经过数月的筹备,于农历九月九日举行庙会活动,时间七天。这次庙会,邀请了华侨、港澳台同胞200人参加,庙会内容也进行了革新,把宗教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商业活动、旅游活动和外事活动溶在其中。庙会期间,碣石全镇到处张灯结彩,牌楼、彩街、鲜花、景坛布满大街小巷,客如潮涌,人山人海,一派热闹景象。农历九月九日庙会开幕那天,鸣礼炮、放气球、放和平鸽。尤其民俗文艺游行活动,计有1800多人,表演了富有地方特色和宣传社会主义内容的49个文艺节目,游行队伍长达一公里,场面十分壮观。玄武山戏台公演了陆丰正字剧团的“三国戏”,并有广东潮剧团、上海歌舞团、河北驯化。杂技团等文艺团体在各处分别公演。晚上,还进行了放烟花,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同时,也促进了商业、旅游、外事等活功,取得良好效果。
(二)玄武山戏台演戏。据史料记载:自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至1951年,每年演戏一个多月时间,历二百零二年,管理演戏事务的总理芳名都逐年录于总理馆墙壁上。原元山寺庙门有副对联:“金阙化身功成九九,玉虚祝瑕寿益三三”。玄武山戏台演戏的定例是:每年有三个时期演戏。一是春节期间,相传农历十二月甘四日神上天至次年正月初三子夜,“元天上帝”又自天上玉虚宫下凡来(也叫神落地)。因而,从大年初三开始民间进香迎神,并合祝演戏,以示庆祝(也叫迎神);二是农历三月初三,元天上帝圣诞之日,连续演戏以庆寿诞;三是农历九月九日,元天上帝成仙之日,亦以演戏庆贺,此一定例已形成地方民俗活动。如每年三月初三,第一天开台必演《搬大仙》,此剧是清乾隆:碣石镇总兵吴本汉所编,是玄武山戏台特有的一个剧目。第二天演正字戏必演《三国》连台本戏,而“团圆戏”,必演《三元记》,据老人说:“解放前,玄武山戏台,农历三月份演“三国”连台本戏,自会十八诸侯演起到刘备称汉中王为止(有的年份则从“桃园三结义”演起至“三国归晋”为止),连续演一个月左右。每年中间也有演戏,据正字戏名伶张细抱回忆:有一次本来演《许令杰和番》,但得知当时碣石卫总兵、民族英雄刘永福到元山寺进香,前来看戏,即改演《穆桂英破天门阵》,戏中宋兵把元兵杀了个落花流水,刘大人欢喜若狂,哈哈大笑,随即掏腰包奖赏戏班。
元山寺演戏时间这么长,而且有充足的经费和观众不疲不厌,究其原因是:①碣石镇是海防要塞,经济繁荣的地方,当地人口早己上万众,加之周围乡里人口,有数万之众,又驻有数千朝廷官兵,经济繁荣,商人云集,观戏者众多。②元山寺香火日盛,尤其在春节,三月三、九月九期间,祈求神灵恩赐灵签,祷祝全家吉利平安的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③玄武山与碣石镇连接,周围的胡坑、桂林、下堂、新友、角洋等村庄多在二三公里之内,而演戏以白天为主,从辰时至酉时,观众戏迷,不论男女老少可以步行到此观戏,吃宿在家,十分方便,不像别的寺庙在远离城镇的高山之上,有交通、吃宿不便之嫌。④有比较健全的管理机构和例规。玄武山戏台设总理,专门负责管理演戏事务,总理是由当地较有名望、比较公道和熟悉管理演戏事务的人且须在神前以“圣珓”形式,求得神灵准许,方可担任,并有一套人马处理具体事务。一般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生日,要演一个月的时间,当地民间称“元山寺三月大戏”。春节期间,演戏多少本不限,农历九月九日玄天上帝成仙之日,演戏多少也不限,也据捐戏经费而定。凡题捐演戏不论多少本需向总理报知,进行安排,不得自行其是。同时,还有习俗旧例:凡某乡里题捐演戏,则由某乡里之乡民以猪羊三牲,果品等摆上供品,先举行拜神仪式,后才演戏。拜神后之供品则分给本乡里的乡民食用,以得到神灵保佑。⑤有多渠道来源的演戏经费。雇请戏班演戏,花钱不少,非一般寺庙所能承受。玄武山戏台演戏之经费,都由各乡里村庄乡民负担。如三月初三玄天上帝生日演戏,一般在三月初一开演,开头戏演《搬大仙》,因为此戏是当年碣石总兵吴本汉所编,故此本戏经费历来由碣石吴姓乡民按丁口分摊筹集题捐给戏台。第二天才开始演《三国》连台戏,则由当地周围乡里村庄有次序排列筹集经费(每个乡里按人口多少,负责筹集题捐一本或数本戏的经费),连续演一个多月,年年如此。至于春节期间和九月九日亥天上帝成仙之日两个时期的演戏,由各乡村庄自愿派款筹集题捐经费。由于元山寺宗教、迷信辐射面广,毗邻的博美、桥冲、南塘等地乡里的乡民也有题捐经费演戏的。据老人说,桥冲的大塘村卢姓是大姓,人口集中,且是比较富裕的大村庄,、又出过朝廷京官,该村每年都有集资题捐演戏。还有的商贾、财主求神拜佛之后,赚了大钱或遇难之时能化危为安,自感受到神灵保佑,而自愿题捐经费谢神演戏,因而,玄武山戏台,经费有来源,常常有戏看。
再说,玄武山戏台演戏,观众对戏班的要求十分严格,当地古时有句俗语云:“玄山戏刁刀”。意思是演员演出时台词、动作必须十分注意,稍有疏忽,必惹麻烦。相传:有一次,年过七旬的老翁带其方年七龄的孙儿去玄武山戏台看“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三国戏。饰关公的演员出场后把战马的马缰用动作捆在一株树上。收戏时由于疏忽没有解马缰回去的动作。散戏后,老翁要回家,其孙儿不肯回说:“关公的马还未回去哩”。老翁一想:对。便找戏班论理,演员只好给老翁道歉并送给小孩买糖钱才作罢。又有一次,戏班演“凤娇投水”戏。饰演凤娇的演员元占(音),无脱官鞋便投水。观众不满。写打油诗一首:“元占戏好口白多,凤娇投水无奈何,一时失误无脱鞋,罚戏二台要钱无”。贴在墙上,结果戏班只好加演二本无钱(酬金)的戏。
五、玄武山寺藏文物
元山寺,历经数百年,记载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保国安邦的历史史实。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倭寇入侵,残害百姓。抗日名将俞大猷在平息倭寇,凯旋至碣石时,曾题石刻,并在玄武山立碑记。清道光年间,英商鸦片船时有偷登碣石港。民族英雄林则徐于1839年曾亲临碣石督防,并为元山寺题匾额。还有清同治皇帝赐匾及民族英雄刘永福留下的墨迹。因而,寺内保存一批富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1、名人题匾共四十多块,其中:
“水德灵长”,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林则徐题赠。
“帝德光天”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南澳总兵洪轩(洪香)题。
“威宣岭表”为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皇帝御赐。同时还保存广东陆路提督碣石镇总兵官李扬升刊刻的“御旨书刻匾”。
“丕冒海隅”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全省水师提督方耀题。
“灵声满道”落款称“钦命陆路提督标福字全军镇守碣石等处总兵官振勇巴图鲁刘永福敬献。”
“灵声赫濯”为当时镇碣使者邓万林题送。邓万林字震东。东莞人,曾任广西西道御史。光绪十六年任碣石镇总兵。
“台阁文章”高挂于玄武山戏台上。由道光乙末科探花李文田咸丰年间刻送。李文田、清著名金石家、史家、书法家,字仲约,一字若农,广东顺德人,著述颇丰。
“恩重如山”,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程恩高题送。程恩高号仰斋,碣石人,道光初(1827年)任营伍职,而擢福建省水师提督。
“履戴恩深”此匾额是广东水师提督温贤(碣石镇人)于咸丰年间题送。
“咸蒙履泰”是咸丰年间碣石人泊承升刻送。泊承升号荷亭(1821–1894),官至总兵。
“璇枢密运”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山东登州镇总兵。碣石镇人曾逢年题刻。
“武当飞来”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甲子镇举人张兆禧题送。原匾一九六九年毁,现为复制品。
“灵威遐播”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碣石镇总兵吴祥达题送。
2、古董实物有:北宋“崇宁通宝铜炉”,明代“宣德铜炉”,清同治六年皇帝钦赐的“诏书”及清代瓷瓶等寺藏珍贵文物一批。寺内还有“降龙伏虎图”,“十八罗汉图”等形貌兼备,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的古壁画。近年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虔诚奉送的重3.5吨的“北极真武铜像”和重4吨的“鼎形大铜炉”。还有泰国佛教会奉送的“释迦牟尼大佛铜像”等珍贵文物。
六、后山宗教环境园林化
玄武山后山有许多奇特的海蚀和花岗岩风化地貌。如“麒麟石”其雄姿轩昂,俨若麒麟。“起龙岩”石,有鲤鱼跳龙门之传说。特别是“龙门石”,经久风化,形态苍老斑烂。据1955年考古专家鉴证为十万年前之实物。这些造型地貌成为后山园林构景的主要景物。也是后人摩崖题刻的主要场所。碣石自明代洪武年间建卫之后,常有朝廷钦差、官员、有课到玄武山游猎、雅聚、游览。留下的摩崖石刻有: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率部歼灭倭寇凯旋时在玄武山东南古城垣处的望海石上题刻“万世太平”。万历六年(1578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元山寺在塔下西侧石上题刻“起龙岩”,万历十年(1582年)参戌成雨泉、巡道郑谦山、姚龙聚会于山亭之上,共商抗倭大计,撰文共立“三台保障”碑记。万历八年碣石卫指挥任光璨等撰文共立“建碣石玄武山寺”碑记。清光绪十六年镇碣使邓万林在麒麟石东面陡壁上题刻“山不在高”四个苍劲大字。这对玄武山是绝妙的评价。
后山之四美亭,自得居建筑,环绕于塔的西旁,更使宗教环境园林化增添色彩。特别是后山的园林区,采用细叶榕树为绿化基调,带有乡土气息。而且,细叶榕树为圆穹形树形,与石塔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石塔直指蓝天。目前尚有古榕树15株。有的冠辐2 O余米,成为游人休息、纳凉的良好所在。另外,在石塔附近南侧还有5株古朴树,树姿苍劲,也烘托了元山寺古刹幽静之气氛。近几年,又在石塔周围新植了许多龙柏树和其他花木,形成绿树成荫,清净优美的环境。人们到此,一方面求神拜佛,同时,还可以领略休息,欣赏玄武山自然风光的欢乐。从而使玄武山不但具有庄严、神秘,清静的宗教古刹气氛,还使人们到此感觉享受到“美景、良辰、赏心、乐趣”的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娱乐气氛。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