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庄良波
清峰寺,原名“灯光寺”,当地人习惯叫“城仔庵”,位于潭西镇北面法岫山麓红面城山中。
清峰寺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于唐贞元初(约公元786年)创建,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颠(公元731—824年)姓陈名宝通,籍颖川人,早年拜师惠照,再从师于石头和希迁,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后游南岳,途经法岫山麓建石室为寺居住,始演讲西天佛法。相传,大颠高僧建寺后,是夜,远处望见该处有灯火,而得名“灯光寺”。数年后,大颠离寺东游,路经惠来县境内的溪西虎头岩辗转,搭草舍居之。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徒步潮阳县和平镇幽岭山再寺,名曰:“灵山寺”。法岫山也因大颠高僧首创寺传教西天佛法之缘故,后人将法岫山呼为“法留山”。“法留山”的叫法由此传今。
清峰寺历经几次修复改建。据潭西林氏族谱记载,宋末有潭涌鼻祖林雷焕由闽入粤卜宅丰东法留长岗办学时重建;明英宗二年(公元1473年),林雷焕后裔清隐发动海陆丰民众重修;清代秋曾再作小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潭西林棘黎等人又作重建。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住寺僧人走散。解放后的1958年,当地政府潭西公社在清峰寺旧址维修房屋三间,作为农场、林场使用。
清峰寺历经几度兴哀波折,年代久长,古物失散严重,文献史料记载无几。有诗云:“名僧当日旧居游,欲觅大颠遗址处,僧去长存此法留,落花流水两悠悠”。现仅存唐、宋、明和清等历代古陶瓷碎块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门斗六副,石香炉一只,石狮一对,木制佛像两尊,古井一口。此外,有石室两穴,古木棉树一株,千年油柑树三株等。
清峰寺,在兴盛时期据说僧徒百余人,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住持有大颠、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寺,在海陆丰广大信教群众的关心和资助下,1986年开始修复工作,经多年的努力,已修复和建有殿、堂以及僧房等共二十余间。建筑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新建石拱桥三座;新修公路一条宽八米长八公里,从清峰寺直通广汕公路要道。上述几项计投入资金二百多万元,已初具一定规模。
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便佛教信徒活动的需要,陆丰县人民政府根据僧人、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潭西镇政府的报告,于1992年9月24日正式批准清峰寺为佛教活动场所,主持释耀生。目前,清峰寺僧众按国家有关宗教政策规定精神,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晨钟暮鼓,经声朗朗,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清峰寺做了整体远景建设规划,逐步完善寺宇配套工作。他们注重“农禅并重”的方针,除做好佛事外,还组织僧徒大力开恳山坡荒地,大种果菜,绿化荒山,坚持自食其力,基本做到常住人员自供自给。另外、他们还积极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多做好事,实事。几年来,捐资用于修路造桥、救济社会病困户、五保户等计人民币八十多万元。还义务协助当地政府扑灭山火四十余起,调解平息民事纠纷数十宗,受到社会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各级党政的肯定。
清峰寺,后枕山岳,面朝低谷,座北向南,海拔高八百余米,云雨交织,前有水库,海天一色。松林茂盛,郁郁葱葱。怪石耸立,异姿百态,岩洞石室,宽大幽深。泉水叮当,长流不息,古井清泉,入口甘甜。银桥亭阁,装点佛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更有陆丰八景之称的“法留停云”。清峰寺是粤东一带较早的一处佛教古刹。
近年来,前来清峰寺礼佛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观光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接待人数几万人次以上,已有一定影响。这里不但是佛门弟子学佛修持的好地方,而且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