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陈正气
螺河下游地区,北起城东镇蕉坑村,南至海边,东与乌坎河流域为界,西与黄江流域为界,面积35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城东、东海、河西、潭西、上英镇,及星都经济开发区和县果林畜牧场。1992年底,有人口30.1l万,平均每平方公里853人,比流域人口密度高110%,有耕地14.99万亩,人平0.49亩。
这一地区,早侏罗纪为浅海滨海地带,为内陆海湾,其出口正向海洋,海潮在碣石湾从宽40公里收缩至虎头山至马山仅有11公里,像个喇叭口,螺河冲积扇处于喇叭口的中心,在虎头山一马山“卡口”控制下,潮流和台风高潮能量在卡口附近扩散、消散。而通过海湾入海河流,除螺河外,还有乌坎河和黄江东溪,形成潮流和径流互相对峙,当海潮强于河流径流时,螺河等河流挟带来的泥沙,被海潮顶住而流到海湾内,逐步从海湾深处向海发展、经过千万年沉积、积聚,成为“沙堤一泻湖相沉积”河口三角洲平原。
螺河在汾河村附近分为东、中、西三河,经三角洲平原入海,此外,还有纵横交错小河汊,洪水通过它流出海,海潮则逆流而上。当台风、洪汛季节,大部地方便成洪、潮泛区,涝渍出现,影响农耕,生产落后、不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即着手进行治理,特别是1963年实施“三河归一”工程后,洪水通过新开辟河道汇入南海,行洪路线和时间缩短,保证堤防安全。加上其他工程措施,两岸洪、潮、涝、渍灾害大为减轻,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经济、生活稳定提高。
兴建缘由
河积、海积的螺河下游三角洲,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西、南(沙堤)向三角洲中心倾斜。地形复杂,地势低洼。地质为三角洲沉积物,主要为浅灰或青灰色粘土、浅灰或灰黄色沙质粘土,沙堤(荒沙埔)为灰白、灰黄色中细沙,含量95%以上,容易冲刷。
在地形地势影响下,过去,三角洲地区洪、涝、潮灾害不断。1955年至1857年先后进行联围筑闸整治工程及改善工程,把原来分散,低矮、单薄的堤坣,联成炎龙、港阳、西围3个围。大务村以下,成为三河行洪、二个出海口格局,同时修建了一批排灌涵闸,洪、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
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工程标准低。经1960年和1961年大洪水,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防洪方面,堤防设计以1953年洪水位9.27米,流量2000立方米/秒为十年一遇标准,加安全超高1.0为堤防高度,堤面宽2米,内外坡l:2。改善工程以1937水位9.60米,流量2250立方米/秒(以上均为查测计算的),作为二十年一遇标准,进行培修,有些堤段仍未能达到设计要求。1960年6月洪水,蕉坑水位10.11米,流量3370立方米/秒(相当二十年一遇),牛围等6处堤段崩溃,长320米,受灾人口11.19万,受浸农田12.8万亩。省委书记李坚真乘飞机到灾区上空视察灾情,后派飞机空投救灾物资。1961年9月洪水,水位9.9米,流量2600立方米/秒,蕉坑等5处堤段溃决,受灾人口11.03万,农田6.3万亩。两次洪水都超过前述设计标准。
(二)排涝方面,采用三天雨量309毫米,径流系数采用0.5设计来水量,建筑物采用每平方公里排水断面0.5平方米设计。1957年5月,出现日雨量362.7毫米,内涝面积达7.4万亩。后经扩大,仍未能达沿海地区排水断面(2.5 – 3平方米)要求。
(三)河道弯曲,洪水流程长,坡降平缓,流速低,水流挟带泥沙能力差,泥沙淤积,江心洲、边滩遍布,泄洪能力受影响。1958年上游伐木,开矿炼铁,造成水土流失,水流含沙量增加。1961年青山仔以下河实测,比对1955年资料,6年间,大务附近淤高0.89米,中河铁炉站1960年水位5.07米,流量1600立方米/秒,1961年同样水位,流量仅有1300立方米/秒。
(四)三河行洪,两岸堤防长达79.1公里。据1951年至1961年统计,每年防洪抢险付出劳力7万个(最多15万个),防洪故灾费用19万元(最多45万元)。县城东海镇每当洪水,低洼地方为避免受浸,花费大量人力抢运、转移各种物资。人心不安,生产不稳定。
连续水灾之后,群众生活困难,情绪低沉。而各区镇场的人口、土地,均占当时陆丰县20%。但公余粮任务却占全县30%。县委。县人委对此极为关切,指示水利部门迅速做出整治规划,省、地领导对此也十分关心,要求上报规划,尽快把灾害整治好。
工程施工经过
1961年11月上旬,水电局在县委副书记林清佐带领下,多次实地勘查后,根据“塞支强干”“洪涝分家”原则,拟开辟新河代替原三河,规划从炎龙洋牛围村开始,开挖新河,堵东、西河,中河在玄溪村附近堵口。陆丰县委讨论后同意,报汕头专区水电局,得到汕头专署副专员余锡渠支持,认为是解决螺河下游水灾较好方案。但工程量大,资金、劳力多,除分期实施外,应利用水流冲沙,故先在沙堤段开龙沟,即使新河方案不成立,也可作为炎龙洋排水沟使用。
县召开螺河受益代表会,成立“整治螺河水利委员会”,县委书记程春耕亲任主任。经宣传、动员准备后,炎龙、潭西、东海、河西、东崎和大安、旱田、乌坎8个公社,组织民工12000人,由公社党委书记或社长带领,1961年12月1日进入工地施工。
龙沟工地长3.7公里,为细沙土,处在南海之滨,下午2时以后,风力在3级以上,经常出现风卷沙扬现象;上午10时以后,烈日照射后的沙土,烫人难耐。民工置一切于不顾,挖沙、挑担爬坡筑堤,工地附近,居民点不多,既少草木、更缺淡水,民工和干部,就在工地附近安营扎寨,连续几天没有洗澡是常事,在风沙中奋战40天,投入工日34.13万个,开挖成底宽50米,深3.5米龙沟,搬动沙土43.17万立方米。每个土方补助大米0.3公斤,人民币0.2元。工程未正式批准,1962年1月1日,省计委通知停工。
县水电局和工程指挥在省、地协助下,先后编成《螺河下游整治第一期工程技术设计书》、《螺河下游整治规划报告游文件报送。1962年10月 16日省水电厅批准新河方案列入1963年度工程计划。嗣后,省计委批准列入国家基建项目,分期实施。
1963年度工程:填筑新河新堤及新河上游老堤培修;开、堵口工程;建筑物及附属工程;移民及勘测试验、研究。按五年一遇标准施工,投资120万元(实拨113万元)。
1962年10月上旬,受益的炎龙、东海、潭西、河西、东崎公社,及前来支援的博美、乌坎、大安、旱田公社、出动120个大队1455个生产队,人数17000人,高峰期达23847人。
牛围至郑厝村3.5公里新河工地,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喇叭声响。公社干部与民工同住同劳动,实行任务、粮食、资金三包,指挥、地段、人员、时间、质量要求五定,公社内大队间开展劳动竞赛,评比检查。公社粮食、供销、商业、卫生部门、到工地设点服务。县工程指挥部出版《工地快讯》,宣传先进事迹,表扬好人好事,公布工程进度。工地日进土量达4万立方米,平均每个工日完成土方l.43立方米。乌坎、博美、东海公社率先完成分配土方,其余公社相继于10月底前完成。县机关干部、行业职工及龙山中学学生也到工地参加劳动。水上公社派出木船37只,运载建筑物器材。
炎龙洋两岸大堤,填土高4.5—5.2米,内外坡为1:2,堤面宽4米,堤内筑面宽2米戗台,土方51.1万立方米,用14部履带拖拉机压实。西堤长2公里,质量达不到要求,后组成50人专业队,抽水、灌浆进行补救。
新堤填筑完成,支援公社民上退场。受益公社民工转向填筑龙沟两岸大堤,完成工程后退场,进入秋收。留下部分民工组成专业队,进行工程收尾和整修,以及建筑物的清基。
1961年1月,堤距从500米扩展至700米大务以下河道,堤防达到五年一遇设计要求。白甜蓝(5孔)、高西(双孔)排水闸,半弯(双孔)、东河进水闸,及蕉坑排水闸接长工程;还有移民住宅面积6238平方米,均于汛前建成。
至1963年9月,投入184.44万工日,完成土方156.64万立方米,铺草皮40.5万平方米,石方5.56万立方米。其中浆砌石3.33万立方米,混凝土517立方米。工程总预算226.9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13.9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4.76万元,县自筹18.51万元。社队以工抵款90.55万元。使用钢材27.5吨,木材625.5立方米,水泥434.5吨,工程用地4670亩,中、西堵口后,废旧堤及河滩地可垦面积1.05万亩。
1963年10月上旬,省水电厅报经省计委同意工程续建,提前在秋前开工。
炎龙等5个受益公社的干部和群众,在上年度完成部分工程后,洪水从新河排出海现实鼓舞下,消除顾虑,相信“三河归一”的合理性及效益,情绪高涨。1O月10日,民工开始进场,14日进场民工达1.1万人,比上年度同期人数增加10%。指挥部分配潭西公社出勤4000人,高潮时竞达8000人,六万士方任务,十天便超额完成。炎龙、东海公社都提前完成秋前土方任务。秋收后至1964.年汛前,各公社再度集中劳力,完成省下达的1964年度工程计划。
至9月底,年度完成土方112.5万立方米,石方6346立方米,及大务水闸等3宗建筑物接长工程。投入69.7万工日,国家投资60万元,实际使用58万元,县自筹0.9万元,社队以工抵款44.99万元,合计103.89万元。民工补助粮45.99万公斤,使用钢材5吨,木材238立方米,水泥151吨。至此,堤防工程达到二十年一遇设计洪水,五十年一遇校核洪水要求。
1963年5月,西河假堵,洪水第一次经新河入海。当年龙沟过洪三次,最大流量438立方米/秒。1964年过洪4次,最大流量685立方米/秒。二年共冲走泥沙228.5万立方米,龙沟段形成一定比降。经上级批准,取消西河分洪闸计划,节约近百万元建设经费。
新河行洪情况
新河荒沙埔一段,能否冲成?用多少时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县委书记程春耕明确表示,冲不成便挖,以挖做计划。
1963年汛期,工程已达省要求标准,恰遇干旱,4月底,蕉坑流量仅0.15立方米/秒。县委请示专区及省有关部门同意,5月对西河进行假堵,让洪水通过新河汇入南海。
1963年6月13日,蕉坑(下同)流量12l立方米/秒,为当年第一次洪水,龙沟过水流量从24.3立方米/秒增加至70立方米/秒。7月3日,洪峰流量772立方米/秒,为当年最大流量,新河过水438立方米/秒。8月11日,流量162立方米/秒,新河过水39.6立方米/秒(铁炉站测量)。洪水过后测量结果,冲走泥沙42.8万立方米。断面扩大,比降1.66‰。
1964年5月30日,首次洪水量912立方米/秒,龙沟过水5lO立方米/秒,经测量,冲走泥沙69.5万立方米,比降1.8‰。6月16日流量1070立方米/秒,龙沟过水563立方米/秒,冲走泥沙37.5万立方米,比降2.05‰。9月11日洪水流量980立方米/秒,新河过水608立方米/秒,高西(龙沟中段)测得过水流量688立方米/秒。10月14日,流量1100立方米/秒,龙沟过水685立方米/秒。九、十月份共冲走泥沙82.2万立方米,比降为2.0‰。全年冲走泥沙共185.6万立方米,连同上年共冲走泥沙228.5万立方米,占计划开挖396.5万立方米的57%。
1970年9月15日,螺河发生建国后第二次大洪水,蕉坑水位10.50米,比1960年高0.39米,流量3230立方米/秒(相当二十年一遇洪水),比1960年少140立方米/秒,顺利通过新河汇入南海。
1973年7月23日测量,桥闸以上河床由于闸底高程(1.0米)关系,变化不大。桥闸下游冲刷情况:洛洲负2.2米(河床原为0.7米,下同),牛围负1.4米(2.2米),深草洋负4米(负l米,下同)。高西负4.5米,下海仔负4.7米。
实测资料,新河龙沟段,水流带走泥沙达1128万立方米,为计划开挖量的三倍,新河建立了新的平衡比降和河相关系。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