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陆丰广播电视大学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颜跃生  张子君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远距离教学的新型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园地。

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一九八四年秋,是全国县一级建校较早的单位之一,是我市唯一列入国民教育计划的一所成人高等学校。十余年来,陆丰电大白手起家,五易校址,艰苦创业,其所经历程——艰难、曲折、辉煌。

一、电大机构

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筹建于一九八四年春。是年初,中共陆丰县委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为提高在职党政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由县委组织部主持筹建电大陆丰工作站。七月份县委组织部调县龙山中学庄红宣老师、水东中学余研老师和东海镇新光小学郑学军老师正式组建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陆丰县工作站,行政上隶属于县委干部教育办公室领导,于九月一日正式上课。十月下旬,县委调碣石中学校长廖绍禹任电大陆丰县工作站站长。十一月初,经县直属机关党委批准,建立电大工作站党支部,庄红宣同志担任支部书记。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根据全省电大校长会议精神,县人民政府同意将“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陆丰县工作站”更名为“广东省陆丰县广播电视大学”,定为局级教育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上级电大的指导,行政上隶属于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

一九八七年七月,县人民政府任命廖绍禹同志为陆丰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庄红宣同志为副校长。

一九八九年五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1988)115号文件精神,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广播电视大学归口县教育局主管”。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经县编委批准,设置电大教务处(股级),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叶瑞明同志被任命为教务处副主任,主持电大教学业务。

二、校址简况

一九八四年八月至一九八六年二月租用县商业局培训楼二楼。

一九八六年二月至九月租用县供销社贸易公司五楼招待所。

一九八六年九月至一九八七年八月租用东海镇文明旅社。

一九八七年八月至一九九五年六月租用县农业局培训楼。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七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划地400平方米,与县电大共建教学楼。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破土动工,于一九九五年六月竣工。在建期间,省高教局拨款23万元,支持电大教学楼的建设。至此,电大终于拥有了三至五层楼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舍。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九日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设市。九月二十八日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隆重举行了教学大楼落成剪彩暨挂牌仪式,中共汕尾市委书记彭禹贤为电大题写了“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自此,使数度易迁的陆丰电大校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教学简况

电大教学,按学历类归,分为大专全科学历和大专单多科非学历两类。

大专全科学历教育概况。从一九八四年九月招收首期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学员44人开始,十一年来,开设了会计学,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金融、行政管理、中英文秘书、师范英语、工商企业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等十一个大专专业,累计招收学员880多人,共培养了九届三百多名大专毕业生。在这些学员中,有25%的毕业生担任了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还有许多学员是公司的经理和厂矿的厂长。

目前在校生有402人,分属于三个年级,六个大专专业,十个教学班。

单多科非学历教育情况。电大在办好大专全科学历教育的同时,还采用多种办学形式,与各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各种非学历教育。十一年来,举办了香港格林威治标准初级英语、会计师岗位专业知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婚姻管理干部岗位培训、会计电算化实用技术、计算机在银行中的应用、中英文电脑打字、公务员四门公共必修课、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及各类应考复习辅导班等。参加学习的人数近三千人,获各类结业学员二千六佰多人。

四、经费及教学设备状况

电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市财政拨款及收取少量的学员学费。一九八四年,县财政拨款一万元。一九八五年,县政府组织召开“关于电大办公经费”专门会议,暂定电大年度经费为三万元。此后,电大的办公经费则根据电大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逐年趋向上升,且能基本满足电大的正常开支。

一九八四年电大创建之初,教学设备极其简陋,仅有一部十四时黑白电视机、一部小l/2录相机、一台录音机及二十五套课桌椅。之后,教学设备逐年有所添置。至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电大教学大楼落成为止,已拥有汽油发动机二台,卫星地面接收天线二套、电脑学习机十二部、二十时以上彩色电视机八部、录(放)像机八台、收录机六台和四百套全新课桌椅。目前,电大已具备了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远距离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

陆丰广播电视大学,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曾经培养了九届三百多名大专毕业生和培训了近三千名各类专业结业生、专业骨干,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四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许多学员还在中央、省、市多家的报刊、杂志、电视台发表论文、通讯、言论、杂文、小说等三百余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精神粮食。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