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李绪本
潮汕话(包括海陆丰话)过去被其他方言区的人称为“福佬话”,或称“河洛话”,现在都称为潮汕话,属闽南语系。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带来南方福建,然后又迁来广东东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人称这种移民为“河洛人”,其方言移为“河洛话”。另一说法,认为广东东部(还有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的人讲的方言叫“福佬话”,意思是,这些方言区的人是从福建移民来的,意即“福建佬”,故称“福佬人”,其方言称为“福佬话”。
由于年代久远,潮汕话跟其他语系(方言)的融合,以及各个地区语言的发展,因此现在的潮汕话(福佬话)比较复杂,譬如潮汕地区和海陆丰地区的话就有很多差别,其他方言地区的人,总感到“福佬话”难学,所谓“福佬福佬,学到老”。情况确是如此。由于潮汕话中部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分离,很多人口头这么说,但不知原来怎样写,因为潮汕话(特别是海陆丰话)还保留着一些中原古音,如海丰人叫“盆”一类的器皿称为“簋”(音轨),这是典型的古汉字。当然现在海丰人所叫的“簋”,在造型和底质方面,跟古代有很多不同,但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另外,潮汕话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两个音节念成一个音节,即所谓合音词,并且由好事者创造的生造字,其他方言区的人看不懂,就是潮汕方言区的人也看不懂的。还有,原有的中原古音(过去称为官话,或叫“正音”,俗称“孔子正”)但年代久远,已发生变化,也不知怎样写。所以对这些所谓“有音无字”的部分词语,试图加以考证——当然是浅薄的,这对方言地区年青一代的人来说——特别是中小学生,尤有必要,同时对纯正与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或许有些帮助。
一、潮汕话在口头语言上,常把部分两个音节的词合起来念成一个音节,这里称为“合音词”,如:
l、鮡、鲷和跳鱼
海边有一种两栖鱼类,“出水能跳,入水能游”,眼睛突出,本名叫“跳鱼”。在《动物学辞典》中除注解外,还有图像,都是叫跳鱼的本名。可是在口头上把“跳鱼”合起来念成“调”(调查的调),因而忘记它的本名,而好事者又故装渊博,生造一个生字“鮡”,但《辞源》和《新华字典》(1926年中华书局编印出版)在补遗中有这个字,却是另外一种鱼类,其读音如“肇”。《尔雅》中注:“鳠也,小者为鮡”。可见与跳鱼竟无相似之处。又有人自编成“鲷”,相差更远。据《辞源》注解:“鲷,鱼名,产近海,体扁圆,两颚有强齿,鳍也坚强,鳞鬣淡红,大者至二尺,以小鱼及贝类为食,肉肥而美,俗称铜盘鱼”。这和跳鱼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2、“身身”和互挨
两个动的物体或一动一静的物体,相互擦边或临边而过。本来叫“互挨”而过,如“两辆对向而开来的汽车互挨而过”但潮汕话却把两个音节念成合音词为“hoi”(何挨切/声)(注:读音用潮汕方言同调的字来注音,没有同音调的字,就用音调相近的字,再用潮汕八声注明读音。没有同调或近调的字就用潮汕方言“反切”的方法注音,然后用八声注明其读音。)因而过去一些老学究却生造了“身”这个字,叫做“两身相倚是“身身”。(何鞋切,l声)这个字,在潮汕方言区的人很多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其他方言的人了。
3、“不贵”与便宜
商品价钱低叫做“便宜”。但潮汕话叫“便宜”为“píng(颇丸切l声,鼻音化)。考究起来,是把中原古音(或者现在的普通话)的“píng yi”中“便”的声母和“宜”的韵母,念成合音词,并加上鼻音化而成。因而有人用一个表意复合字(反义词)“不贵”字表示出来,成为潮汕话的生造字。
其次,在口语上有另一种叫法,接近闽南话叫“便宜”为“房疑”,如口语“房疑无好货”。“房疑”一词,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费解。
类似的合音字如“不怕”(唔畏)(畏也是古汉语,在潮汕话和客家话中就有这个词)。由“唔畏”合成一个合音字“))”。“唔好”(不好)的合音字为“孬”(毛袄切)。“不要”(“唔爱”)的合音字为“嫑”,又用“勿”(莫)作“嫑”字使用。
4、“榀袋”和鼻烟袋
鼻烟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上流阶层的人为提神醒脑、辟邪驱秽所用的药物,擦在鼻孔外或吸入鼻中。通常是装在扁罐(瓷的或玻璃的制品)中,再用小袋装起来,这个袋称为 “鼻烟袋”,穿在裤带系在身上,以便随时取用,也是当时一种时髦。后来一些妇女,用一些比较大的袋穿在裤带系在身上,放置钱物,这种袋也称“鼻烟袋”。由于把“鼻烟”这个词念成合音词,叫做“pīng”(念屏带鼻音)。于是好事的人又生造了一个“榀”字,把“鼻烟袋”念成“榀袋”。“鼻烟”在解放前后已经没有人使用,“鼻烟袋”也没有人叫了,只用“钱包”或叫“荷包”来代替。
5、“命”与物件
潮汕地区叫“东西”为物件,如“买东西”叫“买物件”。但陆丰一些农村叫“物件”为“前后”(前念为“曾经”的“曾”),意思即上市(街)买东西,挑在肩上一前一后的物件。而海丰人叫做“零细”。(“零”念为良的音)而陆丰的甲子和惠来一带,依然叫做“物件”。只是甲子附近一带的人,在口语上常把“物件”一词,念成合音字:其音如“命”(“名”的6声)。“命”即取物字的声母“毛”和“件”的韵母“影”。合起来念为“命”(“名”字的6声),有如南塘和葵潭一带念“命”的音相同。因而,其他地方的人往往要和甲子人开玩笑:“有命无命”。这里有个笑话,据说甲子一户人家和南塘一户人家喜结秦晋,有一次,南塘的亲家母带了很多礼品(物件)来甲子亲家母做客,甲子亲家母热情招待。当南塘的亲家母要回家时,甲子亲家母自然也回送了些礼物,自谦地说“亲家母你有‘命’来无‘命’返”!南塘亲家母听后,一头雾水,即时变了脸色,一来此话不吉利,她择个好日子来探亲,如今听说有“命”来无“命”返,心里头不是滋味;二来初次见面,“知人知面不知心”,无非甲子亲家心存歹意,叫她无“命”回去?吓得南塘亲家母东西也不要,告别话也没说,匆匆忙忙趁人不备赶紧跑出门回南塘去了。南塘亲家母因不知甲子“物件”叫做“命”,也不理解甲子亲家母谦虚的意思,因而发生上述喜剧性的误会,闹出笑话。
6、“阿舍”与少爷
以前潮汕和海陆丰一带称官家子弟或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为“阿舍”,如“大舍”、“二舍”等。“阿舍”的“舍”字,是“少爷”一词的合音词。取“少”字的声母和“爷”字的韵母,连念成为合音词。在北方方言中也有这种叫法,如《红楼梦》第六十五回的标题:“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二姐思嫁柳二郎。”“贾二舍“是指贾琏,他是二少爷,所以称为“贾二舍。”
7、“仙”与先生
潮汕方言过去称“先生”为“仙”,如称从医的朱先生为“朱仙”,称看地理的陈先生为“陈仙”,称卜命的何先生为“何仙”。称“先生”为“仙”,其源有二,其一,是把“先”的声母和“生”的韵母念成合音词。因为在广东方言中(包括广州话、客家话和潮汕话)在很多情况下鼻韵母“en”和“eng”是不分的,特别是“an”和“ang”。本来“生”的韵母是“eng”,“仙”的韵母是“an”,因为分不清,所以念为“仙”。在客家话中也有称“先生”为“仙”的习惯。
来源之二,是古已有之。如《辞源》先字条之四的解释:“先生可单称先”。《汉书》中有“叔孙先非不忠也”。注:“先,犹言先生也”。即叔孙先生不是不忠的。所以过去潮汕话称先生为“先”或“仙”,其源盖出于此。当然,现在却没有这个称呼了。
二、潮汕话(特别是海陆丰话)仍保持着中原古音的特点,仍使用着一些古汉语,但由于旧社会大多数劳动人民没有文化,不识字,虽然口头上使用着古汉语,却不知怎么写;或者传来传去,读音不正,以至字存而音变,或者音存而字变,以致产生“无字可写”,其实不少是有字可写的:
1、“脚仓”与“尻臀”
潮汕话叫“屁股”为“脚仓”。在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叫法,即使在广东内的广州话和客家话也没有这个叫法,究竟“脚仓”一词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从古汉语“尻臀”转音而来。“尻臀”念“kāotūn”,读如“敲吞”,和现代潮汕话相近,和闽南话更是相近。先说“尻”,据《辞源>注:“脊骨尽处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注:“在书上指屁股”。如《名山记>中有“昂首尻坐,似伏狮状,是为狮子峰”。《聊斋志异》卷十五《狼》中所记:“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文中是指一只狼的身子,一半已钻入堆积的草堆中,只露出屁股和尾巴。至“臀”一字,指屁股更常见。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注:“臀,指人体后面两股上端和腰相接的部分”。所谓“臀”,也是屁股的意思。所以潮汕话叫“屁股”为“脚仓”。我认为是“尻臀”的古汉字的变音。
2、“咸涩”与“悭啬”
潮汕话对一些人“富而不舍,或过分省俭不轻易使钱”,叫做“咸涩”。在广东方言中,广州话和客家话,都把“咸涩”叫做“孤寒”。而广州话所谓“咸涩”,是指一些人意识下流,喜欢说些不堪入耳的话,或对女人动脚动手的,称为“咸涩”或叫“咸涩佬”。那么,潮汕话的“咸涩”是从何来呢?原来潮汕话这种叫法,是从中原古音中“悭啬(跟现代普通话也相近)变意而来。“悭”与潮汕话的“咸”读起来相似。在潮音声调中,“悭”是一声,而“咸”是5声,一个是上平声,一个是下平声。“啬”音色,与“涩”是相近,在普通话中是同音。这样“成涩”一词和“悭啬”一词不仅词义相同,在读音上也相近。
3、“泽贱”和“贼贱”
潮汕话对不爱惜,随便浪费糟蹋东西叫做“泽贱”,如“泽贱物件”、“泽贱五谷”。而“泽贱”从何而来?考究起来是从“贼贱”而来。“贼”念“泽”的音,应是中原古音,在海陆丰中称为“正字”或叫“孔子正”,即过去读古书念的音,“贼”也念为“泽”。如《孟子》中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这里的“贼”,过去就读为“泽”的音。“贼”是动词,是摧残、伤害的意思。如“贼乎人之子”,即害人子弟的意思。“贱”的意思,是轻视,不贵重,如《论贵粟疏》中有“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即看重五谷,轻视金玉。因此,潮汕话的“泽贱”一词,源于“贼贱”,有残害,糟蹋之意,比浪费一词更加深刻具体。
其次,“贼贱”也可作“作贱”理解。“作贱”也是糟蹋,看作不值钱的意思。
4、“夺索”与“特色”
“特色”是指事物有独胜,出众之处,言其特别出色。这个意思在潮汕话口头上常说为“夺索”,如“春节扮花景,XX居民区两台花景真正夺索”。“今年高考XX的儿子考了八百多分,真正夺索”。潮汕话说的“夺索”,其实是北方方言(或普通话)的“特色”。过去因为大多数劳动人民没有文化,只从读音上听出“夺索”的字音,“特色”用普通话念起来是“tèsè”,与潮汕话“夺索”字音相近,所以误把“特色”为“夺索”。
5、“口三风”与“撒谎”
随便乱说、说谎,潮汕话称为“口三风”。因为在潮汕地区,“风”与“谎”同音,“口三风”其实是“撒谎”一词的误读。
6、“狼犺”
在日常说话中,对物体的粗大、笨重,俗话叫“狼犺”。(音lānghāng)对事件的重大、复杂,潮汕话也常用“狼犺”这个词。如说:“这块石头真狼犺,无几十人恐怕抬不起”“这项工程十分狼犺。无三二十年不能完成”。在北方方言中,也有这个词,如《红楼梦》第八回:“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微细,使观者大费眼光,亦非畅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为诮”。文中所说,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含有一块有字的小玉,说明玉中的字是加以放大的。
7、“鸟嘴”与“嚼嘴”
潮汕话所谓的“鸟嘴”,是指一些人说话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搬弄是非的意思。这个词,实际是“嚼嘴”之误。在普通话中“嚼”读音为“jiáo”,和潮汕话的“鸟”同音,所以人们以为“鸟嘴”是象鸟的嘴吧鸣叫一样,叫个不停,以致误解与误用。在普通话中的“嚼嘴”,有时也叫“嚼舌”,意思和上面解说的一样。
8、“陈仲”
按照旧时正字读音,“陈仲”读如“臣仲”。在潮汕话中特别是农村妇女,有时骂愚笨、傻仔、白痴的人是“陈仲”。如“你太像陈仲了,你哥哥在香港做生意,也不打个电话向伊讨点钱。”“陈仲”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个人名,现在变成“傻仔”、“傻瓜”、“白痴”的代名词。陈仲,也叫陈仲子,是战国时代齐国人。他出身于齐国世卿大夫的家庭,他哥哥做了齐国的公卿,食邑在盖,俸禄万钟。陈仲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物而不吃他的东西,认为他哥哥的房屋是不义之室而不居。因此,他离开哥哥、嫂嫂和母亲,自己带了妻子到楚国於陵的地方去住。他认为这样是廉洁、有节操。有一次,他回家探望母亲,看见有人送鹅给他哥哥,他皱着眉头不高兴。他哥杀了鹅请他吃,他不吃。过了两天,他母亲杀了鹅和他一起吃。正吃着,他哥哥从外面回来,说这不是那天人家送来的鹅吗?于是,他走出门外哇地吐了出来。他哥哥送给他的妻子的鹅,妻子杀了,他却和妻子一起吃,但他哥哥送给他母亲的鹅,母亲杀了也和母亲一起吃,只因他哥哥看见了才到门外吐了出来。后来因为他不苟求食,三天断食而饿死。所以孟子批判他:哥哥的房子他不愿居住,却到於陵老家去居住,其实两处都是他祖先遗留下来的。他这样自认为是廉洁、有节操,其实只能象蚯蚓一样去吃土壤,饮清泉,才能保持他的廉洁、节操。(见《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因此,自古以来认为陈仲是缺少知识,不知仁义,性情孤矫而缺乏人情味的傻子。象这种“不食人间香火”的人。当然受到孟子的诋毁,受社会的人讥笑。由于久远的传播,于是“陈仲”便成为傻子的代名词。
9、“农不农,秀不秀”
过去潮汕人骂人不成材,什么也不会做,叫做“农不农,秀不秀”,这里是从“稂不稂,莠不莠”误读而来的。稂和莠都是害苗之草,无用之物。虽然潮汕话中的“农不农,秀不秀”的意思和“稂不稂,莠不莠”的意思差不多,但读音却完全错了。普通话中的“稂”读为“láng”(音狼),“莠”读为“yǒu”(音友)。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也用了这个成语。说的是周兴这个人,他什么也不会做,后由他姐夫金有余带他去做生意。原文是“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人在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我如今同了几个大本钱的人到省城去买货,差一个记帐的人,你不如同我们去走走”。
10、“饲嘴”还是“嗜嘴”
有的小孩子喜欢吃零食,好吃成癖,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对这种情况,有的人说是“饲嘴”。“饲”,是喂养饲养,但不能表达这种现象,应是“嗜嘴”。嗜,性之所善,爱好成癖。所以“饲嘴”应是“嗜嘴”之误。“嗜”潮汕话念“妻”,(徐衣切一声),有的地方如海陆丰话念“尸”(思衣切1声)。
11、“进斤”与正经
“进斤”在潮汕话中是严肃、认真、正派的意思。如:“这件事你要进斤和他说,不能马马虎虎。”又如:“这个人做事不够进斤,无心无脑,你要教育他。”那么这个“进斤”原文是什么呢?应该说,这个“进斤”是从中原古音“正经”转音来的,也比较古老。
12、“有进无雕”
潮汕话这个词语,是比喻工作不紧不慢,拖拖拉拉的意思。如说:“这项工程拖了好几个月,有时有工开,有时一停是几十日,有进无雕,不知拖到什么时候。”“有进无雕”这个词原是木石工行业的话,即只有“镌”,而没有“雕”。“镌”是琢、凿、镂的意思,而没有雕刻成形,所以叫做“有镌无雕”。“镌”由形旁“金”,声旁“隽”构成,原音是念“俊”(jün),被误读为进(jìn)。其差别是有无撮口之分。所以被人读错,而成“有进无雕”。
13、“瘟将”和“混帐”
这两个词都是骂人的话。瘟将,瘟神,是传说中能传播瘟疫的神将。潮汕方言区的人骂人时说:“这个瘟将仔,带了一帮喽啰,搞到乡里无安无宁。”但“瘟将”和“混帐”有时混淆了。“混帐”,是指语言行动,无理无耻的人,如“这个混帐仔,不知耻辱,敢在乡里调戏妇女。”但这两个词在现在有时可变为爱惜、呵护,亲嫟叫法。如小孩子会调皮,会撒娇,一些动作惹人喜爱,也可这样说:“这个瘟将仔,有时使人笑破肚肠。”
14、“轨”与“簋”
潮汕地区称盆之类的容器叫“锅”、“盆”,陆丰不少地方叫“槽”,但海陆丰人称为“轨”。为什么称为“轨”?原字怎样写。原来这是一个古汉语典型词,原字是“簋”。据《辞源》所记:“古代祭祀燕享,以盛黍稷之器,以木为之,其形圆,又有以竹为之。仪礼所谓竹簋方,盛枣粟之属者也。又有以铜为之者,其形或方或圆,古盛肴馔之器。”可见潮汕话保持不少古汉字(或中原古音)的特点。以后的簋,有用陶瓷做的,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
15、“胶捞”与“打落”
潮汕话中把东西丢下,或把东西放在一个地方,忘记带走,叫做“胶捞”。所谓“胶捞”应是“打落”的意思,是从中原古音抠过来的。北方话念“dàlà”或“dàlào”,因而把“打落”念成“胶捞”。
16、“鸭血”与“抑或”
潮汕地区有些人说话总要夹杂一些古汉语,特别在先前或年纪大的人,如选择句中有这样的话“你要去抑或不去,都要向我说知。”这里“抑或”一词就是古汉语,但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不理解,常把“抑或”叫做“鸭血”。其实“鸭血”就是“抑或”,它是连词,表示选择,相当现代汉语的“……还是……”、“或者……或者”,有时“抑”单独使用,有时“抑或”一起使用。如柳宗元的“命官”中说:“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任命官员应该是凭材干,还是凭姓氏呢?)”又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韩愈祭十二郎文》)(究竟是因为这个病而使你丧生呢?还是有别的疾病,才弄到这个地步?)
17、“贺蛉”(奴爷切7声)和厚脸
脸皮厚不知耻辱叫“贺蛉”(奴爷切7声)。这个词可能是从中原古音来的,原来是厚脸的意思。这个词现在还很普遍使用,如说:“这个人够贺蛉,到处向人要钱。”“贺蛉”就是厚脸,不知耻辱的意思。但说时有时要加上一个副词或动词,如“这个人不识贺蛉,老是要偷人家的东西。”
18、“拍饭”和打帮
依靠和得到帮助的好处,常说“拍饭”,即“打帮”的意思。如:“过去我家无田无地,打帮共产党,我家才有几亩田园。”“打帮”在北方有这个方言词,但在潮汕地区却把“帮”字念成“饭”字,不好理解。现在很少听人说这个词。
19“兰裂”和隆烈
场面和气氛盛大,隆重而热烈叫做“兰裂”。如说“庆祝国庆游行,场面真正兰裂。”又如“今年玄山庙会,算是几十年来最兰裂。”有时事件重大也叫“兰裂”。如“两个村子因争水源引起械斗,事情闹得十分兰裂。”据考究,所谓“兰裂”,应是“隆烈”的意思。
20、渊(淹)呵与餍呵
渊(淹)呵是指长辈对下辈,特别是小孩子,让他吃饱,穿暖,不受饥寒,不受欺凌,掩护其缺点,一贯呵护,溺爱。这个词。应是从中原古音与原闽南话中传来,现在潮汕话中,变成无字可写。根据其意思,应该是“餍呵”。“餍”音淹,是饱食之意;“呵”是“呵护”。
2l、“妖晶”与嚣张
在陆丰东南一带有“妖晶”一词,是指恶势力或坏人,态度气焰十分蛮横,放肆。由于原来对“嚣张”读音不正,而误读为“妖晶”。
22、“妖迈”与“骄慢”
“妖迈”一词,是陆丰东南的常用词,是指自己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态度傲慢。这个词是从中原古音变化而来,因读音不正,把“骄慢”,念成“妖迈”。
三、有些词语,由于咬音不正而生歧义,失去原来的意思,有的甚至另造生字,使语言复杂。
1、“葵(身飞)”和葵遮
旧时雨具,用竹蔑做外壳,形如龟壳,中间夹上葵叶,(以后多用竹叶)背在背上,可以避雨,特别是农民在雨天弯腰曲背在地里劳动,身上不会淋湿。这种雨具本来就叫“葵遮”。可是由于一些人咬音不正,葵遮的遮字,转音为”之影切6声”。可是没有这个音的字,于是好事的就生造了这个“氖”字。
2、“心(思淫切)祠”和“寻伺”
寻找机会或空隙,立即出手或行动。这个词应该是“寻伺”的变音。如“那年在朝鲜战场上,有一次,我们几个侦察兵摸到敌人背后,看见几个美国佬蹲在战壕里吸烟,我们‘寻伺寻伺’冲过去,把敌人敲死,又退回原来地方。”这个词使用时,常常叠用。
3、“拍出罗里”和打赤裸体
光着身子,没有遮盖,一丝不挂,叫做“拍出罗里。”如“这个人真无廉耻,大长白日,拍出罗里,在井头冲凉。”本来是裸体的意思。“拍出”是什么意思?原来“拍出”就是“打赤”,“赤”是光着、露出(身体)的意思。“打赤脚、打赤膊。”由于“赤”字受北方话影响,“赤”念(chì),和潮汕话“出”的音相近,所以念成“拍出罗里”,即“打赤裸体。”
4、“东西”和妯娌
潮汕人和海陆丰人称兄弟之间各自妻子为“同祀”(念思哀切7声),而在书面语言上称为“妯娌”,“同祀”其他方言区的人听不懂,就是潮汕方言区的人也不知什么意思。“同祀”原来的意思是“东西房的媳妇”。按过去老式房屋的格局,有客厅和东西房,东房为大兄媳妇居住,西房为二兄弟媳妇居住,“东房的”是指“大媳妇”,“西房的”是指“小媳妇”。“东西房的”是指“大小媳妇”,也是妯娌的意思。后来“东西房的”省为“东西”,成为兄弟之间妻子的代称,也是妯娌之意。“东西”用陆丰附城东海话来念,和“同祀”差不多。现在闽南和台湾话也叫“妯娌”为“东西”。
5、“薜不三哪”和四不搭六
说话没有条理、次序,乱扯乱说,近似谎言,有点傻的样子,故称这种人为“薜不三哪。”追究这个词,应该是“四不搭六”的变音,可能从姐妹词的“三不搭五”影响而来。“三不搭五”是断断续续、工作不连贯,说话前言接不上后语,而“四不搭六”却是无次序无条理,乱扯乱说,因为说抠了而成“薜不三哪”。
6、“胶嫩”(奴温切l声)与“大傩”(nuó)
旧时风俗,正月十五夜由大人用钱纸宝锭,给小孩抹身,从头到脚,说些驱除妖邪、平安吉利的话叫“胶嫩”(努温切l声)。这是“大傩”的变音。“大傩”(奴窝切肌6)是驱鬼逐疫。从汉朝开始已有风俗,宋盛行,原是驱除鬼怪瘟疫。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