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叶国玲
地名是某一地方的名称,是人类相互交往司空见惯的交际符号。它与人们日常工作、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举一动离不开地名,需要地名。例如公务出差、访亲旅游、行军打仗、科学考察、邮电通讯、航天航海、交通运输等必须有目的地的地名作为行动标记。可见,地名是何等的重要。本人曾从事地名工作几年,参加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陆丰的地名普查,对陆丰(含今陆河县)星罗棋布的各类地名略知一二,据统计共有地名4372条,其中聚落地名3890条,尤其是“村寨”通名有其特色,我想用一首顺口溜加以概括:
寨围厝寮社屯城 湖塘溪坑洋沟潭
山岗埔岭窝凹径 沙石田园陂陇坎
此外,还有泥坝海池堆坪洞……等,现就这些较具特色的“通”名,分别简介如下:
寨:命名共有58条,大致与社会历史、封建家族相关,多数村寨人群(姓氏)相对集中,有的高筑围墙城门,不仅有古老民居,还建有某氏宗祠,乡土风貌与梅州的客家围居相似。如古寨、石寨、环珠寨、墩子寨、屯寨、内湖寨、莲花寨等。陂洋的古寨,约明天启五年,龙、胡、曾、蒋四姓结义定居,地形像龟,四周筑围墙雉堞为寨,得名龟寨,清初顺治年间,谢、吴、郑等姓氏迁入,现十八姓,寨墙雄伟壮观,高5.5米,长800余米,设东西北三城门。街巷18条,横直有序,为规整田字块状,多为土砖瓦木结构,后为文雅,改称古寨,沿用至今。大安的石寨,明朝中期,石、陈、谢三姓在此置居,称福安里,因石姓先置居,寨墙基2米多长石条砌成,故名石寨,后他姓迁走,黄姓接居,沿用石寨至今。内湖的内湖寨,明万历八年,陈氏祖先从闽迁惠来神泉港,至二十八年其子孙观此“鸢峰耸秀,御屏岭列帐,丽水经九弯十八曲”遂率家族迁此筑城建寨,村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四周围墙高丈余,分二门出入,名曰“湖安”,后改称内湖寨。
围:命名共有32条,本义与“寨”相似。如长青同、旺厝围、洪家围、太平同、庄厝围、许厝围等。螺溪太平围,明末清初,江、施、涂、赖、郑、梁等姓置居,房屋四周环绕,形状似寨,大家和睦相处,太平无事,故称太平围,后他姓迁走,叶姓接居。
寮:命名共有6l条,多与当年置居创业谋生相关。如钱厝寮、网寮、傅厝寮、袁厝寮、下寮、曾厝寮、老屯寮等。金厢网寮,相传元末明初,苏、李二姓乘船至此铺捞晒网搭寮为生,日久渐成村落,得名“网寮”,后黄、林、吴姓相继迁入,共同垦荒耕作,开发内港捕捞作业,村民渴望过好日子,谐音改称“望尧”。上英钱厝寮,清顺治年间,钱姓从福建迁此,搭寮养鸭成家立业,置村名 “钱厝寮”。
厝:命名共有73条,如陈厝、李厝、洪厝、马厝、曾厝、许厝、欧厝等,都冠以姓氏,故称冠姓地名。
湖:命名共有54条,大体与当地有“湖”的实体有关。如南湖、北湖、西湖、汤湖、长湖、奎湖、可湖、深田湖、麦湖等。甲东奎湖,宋度宗至端宗年间,村落周围有许多浅滩湖泽,南原十多个小村归一大村得名归湖,因与奎星同一走向,取方言近音为奎湖。古时曾建过寨城,现存东城门、西城门,所设衙门叫奎湖汛,现有陈、蔡、黄等30多姓6000余人。南塘汤湖,清嘉庆九年,钟姓从普宁迁此,因村前有一汤坑(温泉)水温60~85摄氏度,长流不息,形状似湖,故名汤湖。
塘:命名共有46条,也与当地有“塘”的实体相关。如南塘、青塘、黄塘、宽塘、大塘、莲塘、昂塘、东莞塘等。西南青塘,相传明洪武27年,原籍广州番禺黄氏出任碣石卫千户所,永乐年间出任大安(屯)军总旗,于正统年间迁此置居,境内有一栉比相连大地塘,塘水青碧,故名。现仍是黄姓单姓村,人口4000多人。大安东莞塘,约500年前,杨、朱、梁、郑等姓置居,因村东边有口山塘,塘边野生假莞草,得名东莞塘。上护莲塘,清顺治末年有螺溪叶氏来此定居,康熙4年叶氏祖先际贤公,因四岁丧父,十二岁带母梁太从螺溪正大徙此定居,自立门户创业,成为该村开基始祖。因村前有数口大池塘相连,皆种莲花,盛产莲藕,得名莲塘。建有二座一连三幢的“叶氏宗祠”人们称“莲塘祠”,其后裔散居海内外人口六千余。
溪:命名共有25条,也与当地有“溪”的实体有关。如螺溪、激石溪、南溪、北溪、石溪等。螺溪镇政府驻地,境内三面环山,中间有条清溪蜿蜒由北向南流去,状似田螺,得名螺溪。以往这里民宅、商铺沿河旁建筑,只有一条鹅卵石铺设的街道。由于竹木柴炭资源丰富,有传统手工产品竹席、竹椅、木器家私,以其美观耐用闻名,因而形成有山区特色的小圩场。改革开放后,圩场向北扩展,新建了纵横有序的楼房街道,圩场吏趋繁荣活跃。新田激石溪也是一条由北向南,奔流湍急,穿山激石的溪水,故称激石溪,后也称碣石溪或吉石溪。这里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云雾缭绕,树木参天,小道崎岖,山间流水潺潺,北面乌凸海拔1233米,为陆丰最高山峰,有55个自然村,面积60多平方公里,2000多人口,是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
坑:是最多的村名,共有104条。同样与当地有“坑”的实体相关。如东坑、剑门坑、黄沙坑,深坑、双坑、粗石坑、湖坑等。东坑镇政府驻地,因位于河田东面,境内有一坑(源于丰田、石塔的水东河向东流至揭西)故名。1974年2月从水东公社析出建置东坑公社,后又改为区、乡、镇。这里山多地少,农业主种水稻、番薯、小麦,山地主要营造松、杉、赤犁、毛竹等。盛产青梅、青柿、菠萝。素有“青梅之乡”之美称。名优传统产品“奇味梅”、“大溪輋柿饼”远近驰名。河口剑门坑,因地势高峻,山岭连绵,有二座山峰巍峨对峙成悬崖峡谷,路口有一巨石高2丈,路宽仅0.5米,从石缝中经过,形似剑门(竹匠工具),又有一山坑,故称剑门坑。陂洋双坑,明崇祯年间,余姓在此置居。因村前有一大坑被一小山墩分为二小坑,得名双坑,单姓村。盛产荔枝、桃、梅、李,是陆丰有名的水果之乡。上护粗石坑,明嘉靖年间,朱姓在此置居,村边有一小坑,水流湍急,水土流失大,坑底积存全是石,故称粗石坑。
山:命名共有52条,也与当地有“山”的实体相关。如东山、南山、西山、北山、龙山、石图山、马鞍山、石古山等。东海龙山,原名金龙山,沿此山麓聚居的多是来自四方的百姓,人口密集,楼房集中,(也有机关企业)路巷纵横交错,俗称“龙山脚”。东面是人民体育场和风光秀丽的烈士陵园。陆丰最高学府“龙山中学”就建在龙山之阳,初称“龙山书院”,清乾隆七年知县陈冠世创办,1924年改为“龙山中学”。原校长庄秉心同志为赞美该校,撰写的一幅嵌联“龙吟虎啸声别凡响;山清水秀境异寻常”,东海邹鲁夫先生撰联为“龙起砚池朝北阙;山挥笔柱绘南天”,将“龙山”这个地名有机地嵌入上下联的首端,联语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实为佳作。该校曾是我陆丰地下党活动中心,1927年11月陆丰苏维埃政权在此成立,大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师生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涌现出大批党政军干部和优秀建设人才,为革命和建设建功立业。河西石图山,也称石头山,500年前杨、石、薜姓先置居,后沈、涂等姓迁入,相传该山有石头七堆,称“七星伴月图”,得名石图山,现沈姓居多。
径:命名共有18条,大体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关。如上径、下径、半径、麻竹径、后径等。上护麻竹径,原为冯、李、朱三姓置居,后外迁。清乾隆年间,叶姓从螺溪、河田迁此置居,其时深山密林,盛产麻竹,小道狭径,得名麻竹径,村落分散为点状,现仍是叶姓单姓村。
石:命名共有ll条,也与当地有“石”的实体相关。如碣石、乌石、点石、四方石、蛤蟆石等。碣石,镇政府驻地,是陆丰三大镇之一,人口8万余。碣乃碑石之称,安详之意,四周碑石林立,嶙峋奇特,得名碣石。濒临南海,自古以来是边防要塞,明初设卫,与著名的天津、沈阳卫齐名。有优良渔港,以产膏蟹,肥蚝、石斑、龙虾、马鲛、鲳鱼扬名,年产盐超万吨;农业主产水稻、花生、大豆、蔬菜;传统手工艺品以金属贝雕、鸟笼、麦秆贴画等深受客户赞誉;镇内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整洁,市场繁荣,贸、工、农、渔、盐诸业兴旺。北效玄武山旅游区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区内元山寺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命名共有25条,大体与当初置居创业谋生相关。如河田、新田、欧田、旱田、郭公田、蓝田等。河田镇政府又是陆河县政府驻地。相传600多年前苏姓祖先在此东北角垦荒耕田定居,取名“田背”,因靠近螺河,故名河田。因属陆丰西北山区中心点,贸易活跃,日久渐成圩镇。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我党我军的革命指挥中心,1949年2月以守敌起义而和平解放,3月,边区党委、江南地委和东江一支队领导机关进驻河田。4月1日陆丰县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建县后,市政建设迅猛发展,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有序,市场繁荣。现已是初具规模生气勃勃的新建陆河县城。大安旱田,相传清顺治年间,张氏兄弟从五华棉洋携妻带子到此开荒造田,联想到棉洋祖祠门上“翰林院”大字,感叹万千,决心兴家立业,置村名“翰田”,又因地势偏高干旱,谐音叫成旱田。新田,镇政府驻地,约明隆庆年间,吕、刘、蓝、矛、曹、杨、傅等姓从福建移此聚居,新开垦大片田地,得名新田。临近乡村水果、柴炭、木材等土特产丰富,又与海丰、紫金、惠东交界,每逢农历三六九圩日,赶集群众数以千计,日久形成有山区特色的小圩市,旧街道由鹅卵石铺设,呈“曰”字状。近年来圩场向南(马路埔)扩展,一排排规划统一的楼房拔地而起,一个山区新圩场日趋繁荣。
地名的存在以赖于使用,其价值是在使用中形成。不规范、不标准地名的交际使用,不仅意谓着贬值,而且会产生负效应,必将给社会带来危害。当今,要严格遵照《地名管理条例》全面贯彻落实,让规范化、标准化的地名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撰此拙文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地名学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以飨趣者。限于水平,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