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黄汉文
“丰湖观”(当地群众习称“四桂湖庵”),位于南塘镇绵延清秀五峰山旁,乌坎港圭上游四桂湖边的丘陵坡地。(今沿内、南、碣公路西北倾8福德路前进二公里处,距南塘镇所在地约三公里),始建于明朝天启丙寅年(公元一六二四年,距今三百七十九年。)
一九九八年四月,经陆丰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宗教活动,并改称“丰湖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因该观与广东罗浮山冲灵古观、陆丰紫竹观同一派系,所以陆丰市道教协会委派副秘书长温崇忠兼任都管,长住该观,同时与兄弟寺、观的道士、道姑常有往来,经常互相交流爱国、爱教、爱观之经验。
“丰湖观”四周有一片葱郁的草地,树林成荫,观前广场两边五棵古榕树,像大雨伞一样,覆盖着约一千多平方米的广场,游客一踏入境内,一阵清风迎来,凉气袭人,令人顿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丰湖观的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人们旅游观光和信徒朝拜的胜地。
“丰湖观”的由来,被历代群众蒙上许多神秘的色彩,根据传说:大约在三百八十多年前:南塘镇大埔村有一位姓邱的懂天文,识天书,会求雨的朝庭命官,回乡探亲,路经此地停轿歇息,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顷刻间滂沱大雨,可他停轿休息之地,却风平浪静,阳光清照,好似一片晴天且安然无雨,由此他认为此位置是圣地。数天后,他在原停轿的方位,用四支石柱撑起成一小庙宇,供奉紫微大帝香炉,一年后他又骑马回乡,恰巧路过此地摔伤身亡,后来每逢大旱之年,当地四邻村民到此设神坛奉祀求雨,可则求之必应,具后来又为人消灾降福,使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众安康,因而香火甚盛,人们十分崇拜之。
明朝天启丙寅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附近村民黄勤业主持募资伊始建庵,当时恰接近此地不远有一湖池,故将此处以撑起的四柱取名为“四柱湖”,而该庙当地四邻村民称“四柱湖庵”,一直延称至今。
清道光壬寅年(公元一八四四年),厦寨村明经进士儒学导黄仕钊主持募资重修及扩建后,改称“丰湖寺”。常住道士、道姑二十余人,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数十里内外群众前来观光,往来不绝,热闹非常。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道士、道姑早也被遗散。
改革开放后,为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九八六年陆丰县开展文物普查,发现观内保存明代石雕刻兰花盆及石香炉各二个,还有道士、道姑坟墓等大批文物,因此引起上级领导及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并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和确认。
“丰湖观”由于多年经风雨摧残,面貌全非。为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活动,一九九二年秋,经当地政府批准,周围十三乡(即十三自然村)推举黄月娇等十六位村民、贤人、志士组成理事会,主持组织及发动捐资,进行重建,很多华侨、港澳同胞及当地热心人士认为“丰湖观”历史悠久,况且保存着价值宝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对重建工程都很热心,纷纷解囊支持,在很短时间内捐资献物计人民币一百多万元,理事会按照明代古庵遗址和建筑结构进行设计重建。
现在重建后的“丰湖观”,是一座三进殿落,四合院体对称的道院,占地六百三十多平方米,正殿是三清宝殿奉祀紫微大帝,内殿供奉斗母娘姆,左右走廊是四大元帅等神像。连接观的两侧各建一厅七房,右侧为理事会办公室,财会室,接待室及来宾住房,左侧作为道士、道姑住处及客厅,食堂等。同时观的左边又另建一幢约三百多平方米的膳厅,可供一百多游客和信众用餐,堪称规模宏伟壮观。现在常住道士、道姑五人,并有良田耕地十多亩,兼耕兼种,以农养观,走禅农结合之道。
随着岁月推移,历史变革,“丰湖观”也创造一段辉煌的历史奇迹。
根据群众传说:六七十年前,周围村落分散,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交通不便,所以当时的“丰湖观”显得较为偏僻荒凉,因而大革命时期,邻村参加大革命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遭受国民党追捕时,曾躲藏庙内,在道士、道姑的掩护下而避过劫难。
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年间,我党游击队员民运队员曾利用这里演戏时,用戏台作讲台,向群众宣传党的解放政策。
公社化时期,“丰湖祝”成为南塘公社乌石大队的林、牧场,是该大队发展林、牧业生产基地,为该队发展集体经济做出贡献。
更令人赞叹的每逢夏天酷热季节,丰湖观便成为附近农民田间劳动间隙休息避暑的好去处。
“丰湖观”现在在上级宗教部门的领导下,道士、道姑们遵照国家的法律和宗教政策,做到爱国、爱教、爱观,过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丰湖观”历史悠久,环境优美,香火鼎盛,在陆丰及潮汕一带享有一定的声誉,每天前来观光游览及香客祈福者络绎不绝。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