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千年军寨说旧事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梁水良

残败的寨墙上,生长着数棵榕树,茂盛的枝叶遮天蔽日,奇曲盘旋的虬根深扎寨墙,犹如健壮的士兵,守卫着古城。

军寨系陆丰大安镇昔时陆军大队辖下的一个自然村。1976年,解放军某部拉练,驻地设在大安一带,军寨住了两个团。有位村民问团长:你们的部队归谁管?团长风趣地说:“陆军大队”。

大唐雄风  武德彰显

军寨位于千年古城安陆县遗址东南,唐时与安陆县城(今环珠寨)隔水相望,背依狮子嶂,东控八万群山,螺河水流经西北形成大湾,汇于南门一洋,北扼河口要津,三溪水在村后形成小湾,构成三面环水的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湾、小湾即今日大安、小安名字的由来。

唐高祖李渊以武力征服天下,于公元618年建立大唐王朝,年号武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海丰东部地域设立安陆县,戍军筑寨于今日之军寨。

进入圆形的城寨,明清时期建筑与现代洋楼交错出现,直径约150米,面积2万多平方。村寨设东、南、西三门,地形呈中央高四周低,东西五横巷与南北一纵巷,连接环城内通道。城寨独缺北门,因为北面500米处与环珠寨的东北面山峦相连,通向狮子嶂。村最北的横巷偏东处,有一地道口,高、宽各两米。原地道分成两路,一路通往安陆墟,一路通往村北,这是战时撤退和增援的秘密通道,解放后由于村民建房而填平。民居由低向高仿照寨门的朝向建筑,这种格局适合军队快速集结和出击的要求。

历经千年风霜的城墙仍有部分保存完好。可是每幅完好的城墙,每隔三、四米从地面向墙体上方整齐裂开,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年建城,士兵轮班夯实由三合土合成的墙体,各自承包完成一段后,再交给下一班,这就是没有海陆丰地区传统民居“交叉骑缝”铆接造成断裂的缘故。

军寨北面的小安(小湾),是三溪水库汇流的出水口,“入山观水口”,地理的优越性使该片区在明清时民居成片,溯水而上,依次有厝地仔、破寨、龙船湾、大坪埔、新厝仔、油麻埔仔、三溪水村等村落遗址。三溪水之一的红龟岭溪水,当地人称为“响水”,夜时就会鸣叫,军寨一带的村庄可以清楚的听到响声。沿溪而上有一口天然石井,直径约两米,深0.5米,称为“仙井”,山上有古瓷窑遗址,叫“碗窑”。

三溪水库正坝下游500米处,有座小山称“老虎山”,这是连结环珠寨和军寨的制高点,老虎山临溪的地方叫“蚊帐石溪”,水流湍急,溪边有无数巨石,石洞掩映。古时,山道上野兽出没,又称“老虎路”。新中国建立后,探矿队在这一带探出了“高岭土”(村民称白土,陶瓷原料),储量丰富,白色的土质和稀有金属在静夜中放射出如月色一样的光。

军寨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编草鞋的技术。据传该项技术为原驻军人员所传。村民农闲时编织、贩卖草鞋既能换钱买油盐,也可以为上学的儿女筹到学费。改革开放之后,草鞋的用量日渐减少,现在只有办丧事的人家,孝子贤孙才象征性的使用。

贞观元年(627年)安陆县并入海丰县,五年的县史,说不尽扑逆迷离。

军户遗风  代代相传

军寨地处大安南部,扼东路要冲。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率部入海丰寻王,军寨九十九勇士受感召自愿加入义军部队。祥兴二年,文天祥在海丰方饭亭被俘,九十九位勇士一去不归,全部殉国。

军寨明时曾为碣石卫辖下的军屯点之一。明亡后,由于村人尚武之风炽盛,江湖侠客常聚于此。当时寨内已经住满人家,西门埔与平地(现博联村辖区)均在反清复明斗争中遭到烧毁。

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李世民即位后,太子旧部反叛首领路得才聚众沿海,昼伏夜出,沦为海盗,闹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太宗命已受敕封的北少林寺大将军昙宗征讨,昙宗便派了道广和尚和僧丰、僧满三人带500僧兵往福建沿海平乱,后建立南少林寺,广收门徒,传授武功,以靖沿海治安。明亡后,军寨有位人称朱屠参加了明军的人,隐姓埋名,在西门埔开了一间肉店。一天,来了位客人,走到案前,要朱屠切好肉,来人接货后,将一个铜钱用拇指压入案板里。惊叹的朱屠,留下他待饭。这时又走来一人,也要一个钱的肉,朱屠胡乱切一块肉给他,只见来人用手一招,原来嵌入案板的铜钱已经跃出案面。朱屠心知又遇见异人,遂以礼相待。原来此两人师承南少林拳师,隐身住在平地,传授武功。从此三人成为朋友。正宗的少林武术让村民大开眼界,一时间男子人人习武,健身防身。后西门埔与平地因组织反清复明的斗争,事败而被清军剿灭。又因该活动在西门埔,属于寨外,寨内总算逃过一劫,少林拳得以相传。

民国期间,村中有一位武艺超群的人,武功极好,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据说他就是师从南少林平地拳师、曾任安荣馆教练的陈水富。陈水富平时练武强身,每逢庆典带领狮队在海陆丰两县进行表演。一次在某大村的“虎狮”会演中,东道主设下十八支深高各一米的竹桩,规定各狮队只能用拳术套路拔掉。很多狮队望而却步,只见安荣狮馆拳师陈水富飞身竹阵,先向观众抱拳致礼,然后用正宗少林拳十八招式,连连踢出十八支竹桩,博得同行的阵阵掌声。

文武两墓  千古美谈

晚清后期,在唐朝时的安陆墟遗址上,重建了今日的铺仔墟,简称“墟仔”,属军寨管辖范围。墟仔村的西侧,有两座建于清中叶的吴氏祖祠,其中靠近谢厝前村的一座祖祠,当地人从不叫“吴氏祖祠”,而是叫“官公墓”(民间误传为“关公墓”,可能是明清关帝庙盛行的讹传),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传官公墓的位置原是安陆县的书院,背北临湖,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有如惠州西湖边的书舍,安陆撤县后,书院相继并回海丰,而这一方风水宝地,成了当时第一任教育长官逝世后的坟墓,置有祀田,并派专人管理,香火历千年犹炽。

清朝中叶,军寨东南方八万村(今葫峰)的客藉吴氏迅速中兴。热爱传统文化的吴氏族人,认同安陆古县周边的“七星伴月”风水,规划在安陆故土上建七座公厅(祖祠),后来只建成三座,墟仔两座,客寮一座(文革时拆除)。位于墟仔“官公墓”上一座,征地的过程最富传奇。吴氏族人看好“官公墓”的位置后,想方设法向管理“官公墓”的后人协商,但屡屡遭到拒绝。吴氏族人善于烹调狗肉,一次宴请“官公墓”的后人,酒香肉香使之酣醉,随将墓地转让出售。事后,“官公墓”的后人懊悔不及,望着转让文书大哭,发誓不带走卖地所得的钱,将售地价银请了两班戏班,在墟仔巷足足演了一个月戏,以回报当地村民,然后包上先人的骨灰,洒脱地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大安公社决定办一间中学,经过九年时间的筹建,于1958年创办了大安中学,校址的选择充分听取各界意见,一致同意古安陆县的书院为校址。大安中学于是在“官公墓”的遗址即“吴氏祖祠”上开学。千年沧桑的安陆书院,终于回归了它培养人才的本行。

武墓在军寨村的东北面,也就是军寨新村旁的姜姓墓茔遗迹。据说该墓穴原葬当年唐军队的筹粮官,由于该粮官系外省人,又无子嗣,加上死于任上,军队遂拨些田亩一并托与西南马路村姜姓族人代为照管,清明时节扫墓拜祭。上世纪九十年代,姜姓台胞回陆丰大安寻根访祖,在大安艳墩村姜姓聚居地旁边,联合修建姜氏先祖公墓,葬于军寨村旁的筹粮官骨骸也一并被迁进姜氏祖祠,成了陆丰姜氏大家族的一员。一位曾亲历当时挖掘现场的军寨村民说,墓穴打开后,只剩几根骨头,没有任何陪葬品。粮官可是个大肥缺,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的清廉。

杂姓聚居  和谐相处

军寨的原居民是哪些人,现在无从考证。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兵寨撤兵后大部分由留守军人后裔居住,因此,姓氏多就不足为怪了。早期三大姓分别是陈、王、蔡。陈、王两姓现仍住村里,蔡姓已于清朝时迁往惠东多祝居住,现存有蔡厝馆一间。从清、民国到新中国公社化期间,军寨一直是东路投墟的休憩小站。每逢墟日,挑的、扛的、提的赶集人三五成群。军寨村后两棵大榕树下,常成为过路客人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现在的军寨居住着黄、张、朱、吴、高、陈、徐、龚、王九姓居民,人口近两千人。各姓互结姻亲,和谐相处;不论大姓小姓,互敬互助。村民不仅民风纯朴,且有崇文重教传统。寨内关帝庙旁有一座普施宫,村人称黄老宫,供奉着黄老先师。传说旧时陆丰县河口北溪(今陆河县河口镇辖)有一举子赴京赶考,途中遇大雨,衣物书藉皆湿,又饥又寒昏倒路上。幸遇一黄衣老者救治,醒后见一破庙,乃发誓,如高中即重修庙宇。后该举子果然金榜题名,还愿修庙后将黄衣老者香火请回北溪鹿洞祖庙坐主位供奉,祖先坐次位陪祭。崇文重教的军寨村民,感念黄老公庇护学子的功德,隆重地从北溪叩请黄老公降临军寨。自此,每年六月初六日是黄老公寿诞,每家每户自觉奉拜。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