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李绪本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时代,凡是经过“十年寒窗苦”的读书人,一旦高中举人,就会有人来巴结,献殷勤,就会飞黄腾达成为富贵者,成为上层阶级的人——统治阶级。世俗所谓的“穷秀无穷举”,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可是甲子的张凤锵,中了举人之后,依然淡泊穷愁,一贫如洗。他坚守“君子固穷”之道,不接受富人送给他的钱财,做官不受薪俸以外的馈赠,是个穷且益坚的读书人,是个做官清廉高洁的仕人。
张凤锵是陆丰甲子人,大约生于清乾隆八年,殁于清嘉庆十七年间(公元1743—1812年)。家庭出身贫寒,但“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能勤奋读书,力求上进,赋性也聪明,于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广东乡试中考中举人。中举之后,当然有不少人来祝贺,赠送钱财礼物,但都被他谢绝。平素他达命安贫,生活十分淡泊清苦。有一次,一个富商被人诬告,涉嫌犯法,于是他拜托张凤锵举人向巡检司(甲子衙门官员)说情,申明委屈真相并把几百两银子的厚礼,交给张举人。张举人说不用这么多,送几两作见面礼就够了。但富商说,请见机行事,该多少送给巡检司,就送多少,余下部分暂放在张举人这里。结果只送极少部分给巡检司作见面礼。事情弄清楚了,富商无事。张举人把余下的银元全部送还这位富商,但富商不收,说是有准备送给你的,请张举人收下。但张举人一个钱也不收,几次推来推去,富商无奈,只好收回。
后来,张举人出任潮阳县教谕,另加一个空衔头,叫做截选知县。在职期间,他廉洁奉公,洁身自爱。他每月的薪俸,除寄回家供养老婆孩子和留作自己伙食费用之外,还要留点用来买书,很少积蓄。做了几年教谕后,张举人慢慢地觉得官场生活和自己的志趣很不合适,把他吟诗写文章作诗谜的时间挤掉了,更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应付官场的应酬和逢迎。于是他辞去潮阳县教谕的职务,回到甲子老家。回家途中,挑夫担了一担沉甸甸的行李。妻子已听说他回家的消息,老早在门口等候。她望见挑夫担着沉重的行李,心里暗暗欢喜,以为丈夫这几年可能积存一点家当,这回可以享用一段岁月了。举人回家,很多人来家探望、寒暄,一直到傍晚。到了晚上,妻子打开沉甸甸的箱箧,竟然全是书籍和手稿,却没什么银两。妻子虽然期望落空,但毕竟了解丈夫的性格和为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张举人回家赋闲之后,听说甲子在酝酿建书院的事,心里十分高兴,要是能在书院讲学、写文章,那才适合他的志趣。原来,在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广东省制宪(总督)那彦成来甲子考察巡视,看到甲子虽然是地处海隅偏僻的小地方,而渔、农、商各业兴旺,民风淳朴,崇尚礼义,因此,他认为应该厚意加以栽培,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于是,那彦成召集当地官员、地方绅士、富商等开会,把创办书院的主张说出来,立刻得到支持赞成。进而他号召当地官员、富商热情捐资兴工建造书院,他自己带头拿出部分薪俸,共襄美举。刚好这时张凤锵举人辞去潮阳县教谕,热心参加,因为家穷,只捐了一个银元,在众多捐资者中,张凤锵名列最后。钱虽最少,但对他来说,确实是勉尽其难,尽其所出了。大家也都赞扬他竭尽所能捐献的热心。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书院建成,当地官员、绅士、富商组成校董会,大家推荐德高望重的张凤锵举人来主持院政,聘他为书院主讲人,他欣然接受了。一来张举人不当官,作书院主讲、教书育人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志趣;二是书院就在他家隔壁,近在咫尺,十分方便。
书院建成了,要取什么名称呢?于是由校董会推选了四五人到省城禀报省制宪那彦成和省视察吴俊(又称吴道台,他有点陀背,所以背地里大家称他为“腰龟道台”),禀知书院建成,并请吴道台为书院命名。吴俊曾来甲子,他想了一下,说:“以甲秀书院命名好了,名称很美,又和甲子待渡山的 ‘甲秀楼’(俗称待渡山塔)遥遥相对,互相辉映,恰到好处”。又题赠匾额“怀我好音”,做成木匾额后悬挂在甲秀书院门口。挂了一百三十多年,直到日寇占领甲子,地方沦陷,学校无人管理,匾额被人偷走。
书院各方面筹备就绪,凤锵举人热情可灼,因为书院在隔壁,他便在书院住宿,日夜守住书院。就读的学子,都是经过几年苦读的从各乡社选派,并经考试入学、准备考取秀才、贡生和举人的学子。书院按程度分为三级,依级施教。书院在张凤锵举人的主持下,学风日盛,纪律修明,秩序井然。过了几年,有一浙江桐乡人叫姚敔的,是个读书人,做过小官吏,自称是“宦游人”,曾宦游来甲子,寄宿于甲秀书院内四十多天,留有墨迹,后刻于石上,称赞“甲秀书院栋宇宏俊”,甲子地方“习俗崇尚礼义,魁奇瑰异之士,炳炳麟麟,先后辉映,他山攻错,乐此以振起文教于兹士也。”又称书院学子“诸生勤于考业,琅琅时闻读书声,如凉夜疏钟,空山清梵,令人喟然感发。”(据碑刻《寓甲秀书院记》),这也是张举人主持书院院政的功绩,也是教育有方的表现。在甲秀书院开办以后,甲子确实文风大振,此后历年陆丰学子参加乡试,甲子学子成绩很多名列前茅。
张凤锵举人一生勤奋读书,博学多才,著有《张凤锵诗文手稿》、《张凤锵猜谜手稿》和《甲子乗》二本。他的猜谜(应该称诗谜)尤有特色,具有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富含幽默感。内容多取于民间熟知的事物,富有人民性。如谜底为“墨斗”的诗谜:“出门提枝灯,无事不成行,专理不平事,事直返回程。”惟妙惟肖地把墨斗(木工用的准绳盒子)的功能表现出来。又如谜底为“撑船竿”的诗谜这样写:
想当年绿衣秀才,到如今老迈蓬松。又因嘴硬,受尽风波(折磨),莫提起啊,莫提起,一提起泪滴江河。
该诗迷十分形象地写出撑船竿从前是“绿衣秀士”的青竹,“如今老迈蓬松”,削光后受到风吹日晒成为光秃秃的竿子。“莫提起,一提起泪滴江河。”表面写的好象一个平生坎坷孤苦零落的老头,似诉一生不平心事,其实把撑竿从青竹(绿衣秀士)到“老迈蓬松”光秃秃的撑竿,提起来水从竿上滴下,有如“泪滴江河”的过程,细腻地描绘出来。
张凤锵的一些诗谜和诗联也反映了他潦倒穷愁的生活。据说有一年过年,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屋漏通天,只见星辰冲牛斗;家贫彻地,难留书种荫儿孙。”因他家在甲子巡检司(大衙门)后面,一日,巡司官从后门出来散步,经过张举人家门前,看了他的对联,特去拜访他,向他提意见说:“我想改一个字,是否恰当,请勿见怪。”张举人说:“请你提出高见吧!”“‘难留书种’,我的意见改为‘惟留书种’,‘难’字改为‘惟’字,如何?”张举人乐意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张凤锵家饔餐不继,经常断炊,但他不为贫穷所苦,每天总是以诗文自娱,抒发情志。有一天,他想这几天家里断炊,想用“断”字作猜谜:“家有四匹丝,藏在破柜里,足足一斤重… … ”,写到这里,停了下来。本来“断”字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所谓“辞达而已矣”,要一句作结,才成格式,却搜索孤肠,一时想不出。这时,他老婆却冲着他臭骂:“家里已经几天连一粒米都没有了,你却在这里安闲清心,写什么鬼东西,这些鬼东西能换番薯、能换米吗?”老婆的吵骂,倒触动他的灵感,“断”字的结句顿时省悟起来,连忙说:“好,好!可以换米,可以换米!”他说的“可以换米”,是悟出断字的结句,可以用简化来代替,即把“四匹丝”换成“米”字,于是写出“急时可换米”。可是老婆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怎样换米,使她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关于他的“诗文手稿”和“猜谜手稿”,不知下落何处,是否还在人间,至今还是个谜。至于《甲子乗》二本,甲子民间存有一、二部。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