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黄汉文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主席号召如春雷,震撼全国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触动城里每个知识青年的灵魂。顷刻间,他们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席卷全国。这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罕见的大事。陆丰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情况如何?40多年过去了,值得总结回顾。
回眸往事,历历在目。1966年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中学生成群结队打着兵团的旗号,到处串连,造反,冲击党政机关,借揪斗所谓“走资派”的幌子,打击领导干部,随意糊乱夺权,就这样使很多机关瘫痪或半瘫痪,工厂停产和半停产。这些初生牛犊不识虎的小将,此时正浸沉在“文化大革命”热火潮天的旋涡中,毛主席发出的号召,使他们感到震惊,可他们又闻风而动,纷纷组织学习“最高指示”,人人举着忠字牌表决心:立志到农村和农民一道,战天斗地改变农村面貌,扎根农村一辈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从当时的形势来讲,只有到农村去,才是高、初中毕业生的唯一出路,也是当时这一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人生抉择。于是,从1969年起,全国有近二千万城市知识青年,离乡背井,到边陲,跨海岛、上山区、下沿海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声势浩大的形势影响下,我县也不例外,既要动员组织本县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要担负着接受汕头市(陆丰县时属汕头地区管辖)的知识青年到我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这既是一件艰巨的政治任务,又是一件复杂又细致的工作。
从1969年开始,陆丰接受汕头市老三届毕业生(即1966年至1968年三届高、初中毕业生)计819人,到我县农村生产队插队落户。
本县高、初中毕业生,从1969年起,至1976年最后一批共动员、组织约2000多人,到农村生产队和农场、畜牧场、良种场以及公社办的农场等接受再教育。
这批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户籍关系一律随人迁移,人到哪个公社,哪个生产队,户口手续一律随迁,真正落实扎根农村一辈子精神。在那个特殊年代,没有人能造假,也没有人敢作弊,只服从大局,随形势向前进。这批年青的读书人,在陆丰大地上,经过几年的磨练,也出现了一些奇迹。
一、动员安置及管理工作
1965年底,陆丰县有25个人民公社,3个建制镇,共辖437个大队,20个居民区和5992个生产队,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南濒南海背靠山,是一个柴米油盐丰富的生产基地,有民间歌谣颂:
陆丰是个好地方,四季常青好风光。
气候暖和雨水足,生产潜力大无边。
陆丰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平原。
取之不尽海中宝,山地丘陵皆资源。
但是,陆丰当时耕作技术水平低,生产条件差,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而陆丰人民又富有革命传统,一贯热爱共产党,所以一年二造所收成稻谷,几乎全部作公、余粮上缴公社,当时产量不高,平均每亩产谷约300多斤,于是有“镰刀挂起米瓮空”之说。所以农民自己一日三餐靠吃番薯为主粮度生,“陆丰番薯县”就是这样由来,为此,城市知识青年到陆丰农村锻炼,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当时县委、县革委会对知青工作很重视,成立县知青办公室,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指示(1968年12月发表)召开各种会议,大张旗鼓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精神,这之后,出现知青报名上山下乡,干部群众送子女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9年起,汕头市知识青年相继抵达陆丰,共819人,分期分批分别安置在我县中片和东南片6个公社132个大队约520个生产队插队落户。本县知青按各乡镇及各中学情况,分期分批组织2000多人下乡插队落户。1966年至1969年的老三届毕业生在1969年分别组织到陂洋、八万及南塘等4个公社,约60个大队和383个生产队插队落户。1973年起至1976年龙山中学最后一批到县良种场止,又分期分批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到县良种场、吉溪林场及湖陂农场落户,还有东海镇居民籍的由镇安排到荒沙埔、甲子镇居民籍的由镇安排到客楼场,碣石镇居民籍的由镇安排到盐场接受再教育。当时这批知青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大显身手,发挥了他们在农村对文化需求的作用,填补农村当时缺乏文化的空白。
这些知识青年因毕业时间有距离,有初中也有高中,年龄最小仅十五六岁,大的二十岁左右,是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未见过世面的大孩子。为了使他们能安心农村,既能在农村锻炼成劳动能手,又能处理好生活,一旦国家需要,能成才能适应国家的要求,所以根据各地情况,或分撒插队落户,或把他们组成知青集体户等形势进行安置。
知青集体户,是以一村或几个生产队知青人数联合组成的集体户单位,以分散到各生产队劳动,回集体户生活,生产队分红交集体户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管理。一个户一般多至二十人,少则五七人,这样比较容易管理。当时只有全县约办集体户60多个,只有欧厝大队知青集体户较大型,有五十多人。知青落户安置的形式,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大型集体户。除在农场插户的,按照农场集体生活,集体劳动的形式外,比较大型的知青集体户有欧厝大队知青集体户,因欧厝大队有20多个生产队集中在一个大村,距离不远,同时领导力量较强,所以50多人办一个集体,而且坚持得很好。
该大队还为集体户腾出房子,扩建修整。整厨房建食堂,以便适应几十人的生活和学习,知青中选出集体户户长,并分别推选管财、管物、管学习的人员,大队党支部指定一副书记专抓,还有青年团书记及选派一二个较先进的老农民,与他们实行三同(即同劳动、同学习、同谈心交流)。知青在各生产队的劳动报酬,年终分配后交集体户统一安排使用。这个集体户办得很好,曾被省评为先进单位,并推广其经验。其户长被党支部吸收参党后,不久被县委提拔为县团委书记,以后又调任公社党委书记,副户长顶替正户长的职后,不久也被调到汕头地区知青办工作,其他知青在大学恢复考试招生后,有的升学、有的被招工回汕头单位工作,但有少数仍留在陆丰单位工作,继续与陆丰人战斗在一起。这个集体户一直坚持到最后,才自行消失。
二是小型集体户。知青小组。每户六、七人到十多人左右,多数办得比较好,劳动学习、生活与第一种类型相似,如炎龙公社(城东镇)高美大队(现高美村)涂水塘村有约三十户人家100多人,分二个生产队,汕头市知青有8人在这里插队落户,有一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当兵团司令的,被选为户长。该村距离大队约七公里路、到县城要20多公里,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要打一个电报都很困难,寄封家书也不容易,但这个户坚持得很好,以后户长考上大学,其他的也分别安排工作,只有一女知青年落户到队后,与当地农民结婚成家,实践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诺言。
三是分散插队落户。少数以个人单独生活为主。采取这种形式的知青,是因各种原因而不参加集体户,当时也以自愿为原则给予立户,而他们在农村劳动,碰到的问题较多,大队及生产队对他们加强教育,促使他们能安心在农村,以后这些人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安排了工作而返回城市。
二、落实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工作
陆丰农民富有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跟随彭湃烈士闹革命,举红旗、建农会。斗土豪、平地主、打夸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因此,只要是党布置的任务,农民都立即响应,坚决完成。当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民都坚决拥护。有接受安置任务的公社、大队、生产队及农场,都先做好准备工作,腾出房子,扩建维修、垫好床铺、添置农具等等,认真做好对知青再教育工作。
知青抵达各队后,首先让其熟悉当地情况,干部、老农及青年团员率先与其接触,使其进一步消除陌生感,让他们稍放松三二天后,第一课,由有经验老农民及生产队长亲自带下田间,开始第一天的劳动。
生产队长及有经验的老农民,带动知青学农活的操作,都耐心手把手的教他们,真诚引导,对工种耕作,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让他们逐步掌握。晚上劳动归来,生产队组织共青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主动串门与其谈心,使他们消除疲劳,去掉幻想、树立信心、准备战斗。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在农民的眼中,知识青年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农村来的,所以很痛爱这些青年人,视他们如骨肉,同情他们年纪轻轻,远离父母到农村受苦受累,而对他们早晚寒暑关怀备至。
在知识青年的眼中,农民憨厚的品质、纯朴的性格、诚实的作风、刻苦的精神、勤俭的家风,是他们学习的典范。很多事例感动他们,使他们在接受再教育中,认识到农民是他们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因而找到自身的弱点,都表示放下架子,立志在农村当一个新型的农民。他们下田间,日晒雨淋,终年受劳动的煎熬,与农民一道,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防洪抢险、车水抗旱,处处当尖兵、打先锋,以大地作纸张,普写知识青年人的人生新篇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当时是作为一场“破旧立新”的革命运动进行的,运动总有起伏,知青上山下乡同样并不一帆风顺。当全国出现一股倒流风时,陆丰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还未成潮流。但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管理部门都很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大队党支部指定一名副书记专抓,并采取“派出去、走进来、谈认识、讲进步”的方法加强领导。派出去,是大队指定一名干部与生产队干部或老农及知青集体户抽调一至二人,组成访问组,重点赴汕头倒流回去的青年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促其重返农村。走进来,是大队及生产队组织当地青年及老农主动进知青集体户,结对子、交朋友。谈认识、讲进步是尽力消除消极情绪,提高积极性、表彰先进。通过加强领导,使知识青年安心接受再教。而且,经过多年相处以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至于他们走出社会,到各个岗位工作,一直沿至仍象亲戚一样往来。并有少数人与当地青年农民结婚的,实践他们扎根在村一辈子的诺言。
三、广阔的天地,铸就一代新人
陆丰知青上山下乡,同各地一样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一特殊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三五年、五七年的磨练,这些白脸书生炼成黑将军、长知识、增才干,农业劳动考试得满分,人人炼成一个强劳动力,可与农民兄弟相媲美,多数人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其时,各地党组织还吸收一批在农村表现好的知识青年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这一批人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也逐渐成才,在当时使陆丰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工作方面,出现了奇迹,给党政输送一批人才,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输送一批党政领导干部
当时炎龙公社欧厝大队(现河东镇欧厝村)知青集体户户长,表现好,有一定工作能力,大队党支部吸收参党后,被陆丰县委提拔为县共青团书记,后又调任公社党委书记,其副户长接替他的工作后,不久又被汕头地区调任回知青办工作。
本县有一位知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龙山中学毕业后,到县良种场插队落户,由于党的培养和个人奋斗,现已提拔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地级市委书记,而且工作干得很出色,现年仅50余岁,前途大有希望。另有一位在陂洋公社插队落户的知青,现是地级市法院院长,还有一批成为县局级的领导干部。
(二)造就一批文教战线的骨干
有一位在炎龙公社秋冬大队(现是河东镇)落户的汕头知青,曾被提拔为陆丰县教育局副局长,以后调回汕头地区工作。
还有一位在河西落户的汕头知青,在大学恢复考试招生时,凭他在农村劳动中又坚持学习的本领,考上省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又继续深造,读研,后成长为教授,现是该大学比较有名气的教授。更多地一批人当上中小学教师。
(三)一批知青被录取上省内外大中专院校
大批的知青,乘1977年大学恢复考试招生的机会,报名参考,因过了十年没有招生,所以复考第一个年头,陆丰报名参考的就有9950人其中男8587人,女1363人。但因条件限制,又有大部分大学还未恢复,所以录取人数不多。当年被录取上省内外大专院校的49人,地区师范大专班13人,省中专23人,地区、县中专64人。
(四)在商界中,涌现一批亿万富翁
当年在陆丰插队落户的汕头知青和陆丰本县知青,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闯荡商海、历经奋斗,现已有一批成为亿万富翁。有一位原在河西公社夏陇村落户的汕头知青,回汕头安排工作后,改革开放期间,他又下海经商,现已有一定业绩,据说是一个亿万富翁,而且曾有意来陆丰帮助支持农村建设。
四、为大批知识青年安置就业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排知识青年的回城就业问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改革开放并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又急需吸收新生力量,发开展经济,这批知识青年在农村经过长达十年的磨练,还适应国家的需要,因此,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回汕头或在陆丰安置就业,使大多数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个别在农村结婚成家的,当地也根据需要,适当给予安排工作。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