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陈正气
鳌江,位于陆丰市的东北部,流域面积272.7平方公里。
它,覆盖着陆丰市的南塘、甲西、甲子、陂洋镇和华侨农场(现汕尾市华侨管理区),面积146.5平方公里;惠来县的东港、鳌江、歧石镇和葵潭农场,面积为126.2平方公里。河流流至陆丰甲西镇大陂村南,集雨面积23.3平方公里的南溪汇入后,称为鳌江(也有叫中河)。江的左岸为揭阳市属惠来县,汕尾市属的陆丰市处在江的右岸,鳌江成为两县、市的界河。
流域范围内的陆地,多为丘陵和台地,没有高山大河,只有一些季节性小溪涧,雨停流断,水源奇缺,江水与潮水渗透,成咸水,不能用以灌溉,故常遭旱患;沿江两岸土地为港湾沉积而成,地势低洼,质地为泻湖相沉积物。未整治前,缺乏完整堤围,洪、潮泛滥,为洪、潮泛区,洪、潮、涝、旱灾害频发,多种一年生作物及耐咸水稻,产量不高不稳。低洼处则为鱼、虾棲身之所,旱地则因缺水种番薯等耐旱杂粮,收成有限。人民食不果腹,生活困难。
一、流域概况
鳌江,发源于陆丰市境内十八尖山北坡,河长41公里,集雨面积272.7平方公里。
鳌江自源头以下,在坡洋镇内的丘陵、台地间的山涧河谷流淌,称为北溪,集雨面积57平方公里,至华侨管理区金鸡塔(地名),集雨面积54.7平方公里的西溪汇入。汇合后又在狭小、弯曲的溪涧东南流,至陆丰市甲西镇大陂村,集雨面积23.3平方公里的南溪汇入后,才称为鳌江。此后,鳌江在河床较为宽阔(宽在100至200米左右)、坡降平缓(坡降0.00081)的河道继续东南流15.5公里,于惠来县歧石镇览表村西面,汇入瀛江(陆丰甲子港),注入南海碣石湾。
流域地处南海之滨,常年风力2—3级以上,年平均气温22℃(碣石盐业气象站资料统计),高于陆丰市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蒸发量180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由于蒸发量大,降雨量小,多年平均径流仅有700毫米。流域边缘为湖东镇西坑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159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740毫米。
流域范围内多为丘陵和台地,旱地多为花岗岩赤红壤,沙壤土、海相沉积沙土及滨海沙坡地,砂质大,渗透性强,保水保肥力差,经常出现旱情。而沿江两岸土地则多为泻湖相沉积物,粘性大,经多年沉积而成,地势低洼,易涝、渍。本地区除风、潮、洪、涝灾害外,干旱是威胁和制约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灾害。区域范围内河流短小,雨过流断,靠天吃饭,有时人畜饮水也成问题。“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旦暴雨水汪泽”,是本地区的写照。因此,旱地多种番薯为主等省水耐旱作物;沿江低洼地,则种植耐咸耐浸水稻——纳和咸稳,产量低。故本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偶有特殊情况,如1977年5月27日—31日,在西南气流影响下,流域范围内普降特大暴雨(南塘电灌站过程雨量882毫米),造成沿江两岸受浸农田面积达5.06万亩。陆丰范围受浸2.53万亩。受浸时间5天以上。甲西镇的客楼围和惠来县的月湖围,受浸时间最长达11天,造成农作物失收。
二、治理过程
鳌江流域濒临南海,集雨面积虽不大,但沿江围地势倾斜入江,一旦降水,径流从四面八方快速汇集,而鳌江中河一段仅15公里,过去缺少堤围。地面低洼,高程在0.1—0.5米之间,洪水进入,便受浸成灾,当台风季节,海潮唢托,涝水更难排出,灾情加重,生产、生活极不稳定。
建国后,经土改、合作化,人们生产情绪高涨。1955年1月,惠来和陆丰两县党、政,响应中央关于“防止水患,兴修水利”的指示,根据群众的要求,针对鳌江的灾害,领导鳌江两岸人民,开始在惠来县歧石镇览表村西面,鳌江汇入瀛江处,进行拦河堵口、修堤、筑闸、防潮、排水、蓄淡。修筑防潮堤长672米,坝顶高程4.3米,结合修建公路,面宽9米,下游坝坡砌石护坡,防止风浪冲击破坏。在防潮堤靠览表村一侧坝段,修建防潮排水闸一座8孔,除中间1孔宽4米,作为过船闸外,其余闸孔均为3.2米,所有水闸闸底高程均为-1.9米,称为“惠陆水闸”,俗称“鳌江水闸”,防潮、排水、蓄淡三用。结合规划,围内修堤、设闸,以便防洪、排水和引水灌溉。
惠陆水闸建成之后,咸潮灾害得到控制。当时没有大雨时,洪水入围为患也有所减轻,并从蓄淡得到一定水灌溉,开始改变耕作制度。
1、单造改双造,改种新品种,但实际情况不如人意,出现下雨便受浸,大陂村以下两岸,因蓄淡后水位提高,内水无法排出,致渍水加重,因涝、渍而减产、失收。
当初堵口修堤,筑闸的出发点是:认为鳌江流域的灾害是洪、潮不分,为洪、潮泛区,只要把潮水拒于提外,排水便不成问题。防洪、排水问题,当时资料和经验缺乏。因此,把排水问题简单化,结果只修了一座排水断面仅106.14平方米的惠陆水闸,用以排泄272.7平方公里的来水。工程建成后不久,便出现排水不畅,受浸时间延长等情况。
为了解决排水断面不足问题,1959年1月开始进行改善工程,在拦河堵右端,靠陆丰一侧,增建排水闸一座4孔,孔宽4米,闸底高程-2.5米,增加排水断面62.72平方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又感排水不畅,于1969年1月,在惠陆水闸左侧又修建了排水闸6个孔,孔宽3.2米,闸底高程-2.4米,至此,共修建排水闸3座18个孔(孔宽3.2—4.0米不等)。闸底高程不同的排水闸,总排水断面249.5平方米,按围内集雨面积计算(除去康美等三个大队的来水面积2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排水断面也仅达到1平方米。
1964年陆丰县开展“四清”运动,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结合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甲子公社(时甲西公社各大队并入甲子公社)具体情况出发,受旱问题己由龙潭水库得到基本解决,威胁农业生产的灾害,以涝、渍为主。因此,重点在于治理涝、渍,除对鳌江防洪堤进行全面培修加固外,兴修截洪工程,以减高地客水入围,减轻渍水,从政坑到渔池,在鳌江边坡地,开挖排涝渠,至渔池泽段,则修双坡渠,承接坡地排涝渠,两者总长5公里,并在排涝渠出口,建设孔宽3.2米、4孔排涝水闸,闸底高程-2.6米,把康美、政坑和渔池3个大队,集雨面积24平方公里的产水直接排入瀛江。
惠来县歧石公社览表村,则在靠本村的岸边,修建排水水渠,渠出口建设单孔,孔宽2.4米,闸底高程-2.4米纳潮排水闸1座,用以解决该村望田的纳潮和1.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排水。
1975年下半年,陆丰县进行路线教育运动,汕头地委派驻陆丰工作团,结合运动,成立了“海(丰)、陆(丰)、惠(来)会战指挥部”,提出大搞以治涝渍为中心的水利大会战。根据鳌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实际情况,在汕头地区水电局领导下,成立了“鳌江整治工程会战区”,派出工作组,制定鳌江整治工程方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县实施”。为了实施整治方针,于1975年11月,在汕头地区水电局主持下,陆丰和惠来两县水电局派出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进入实地调查、研究、制定整治规划。
在调研过程,1977年5月27—31日,在西南气流影响下,鳌江流域范围内,连续降暴雨,总雨量达1000毫米,加权平均三天雨量725.5毫米,南塘电灌站测得过程雨量882毫米,三天雨量787.6毫米。暴雨过程,鳌江最高水位(黄基)1.908米,闸外水位1.248米,落差达0.66米。水闸历史记录:1967年6月12日(当时只有12孔水闸)水位(黄基)1.7米,为堵口建闸后最高水位。这次(5月份)洪水水位比该次水位高出0.208米。水闸自5月28日8时起,开启全部18孔水闸,进行排水。直至6月3日8时,连续6昼夜,不受外闸顶托不关闸排水。据计算:过闸流量达608立方米/秒,排出洪水总量达1.67亿立方米。由于长时间保持高水位,造成内围无法排水而受浸面积达5.06万亩,惠、陆两县各占一半,时间在5天以上。陆丰的客楼围和惠来的月湖围,受浸最长时间达11天。
1977年12月,经过调查,结合5月暴雨,特大洪水暴露洪来的问题,汕头地区鳌江流域会战区,陆丰和惠来县水电局,联合编写成《鳌江流域整治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汕头地区水电局审查后,同意列入1976年度计划外项目,作为1977年度工程项目,进入实施。
此前,陆丰县委根据汕头地委路线教育工作团要求,于1975年12月,成立了以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任祝山为指挥的“陆丰县鳌江整治工程指挥部”。着手根据本县情况,包括对防洪堤的培修、加固、截流减排,建设电力排灌站等,以大队为单位,分期分批进入施工。
整治规工程设计标准:
堤围工程:按20年一遇水洪,日雨量356毫米,洪峰流量939立方米/秒,设计洪水位加高0.6米为堤顶高程,堤面宽3米,内外坡比1:2,进行培修、加固。陆丰县围堤长34.1公里。及相应桥、闸、涵工程。
截流工程: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规划开挖截流沟15条,长度35.155公里。
电动排灌工程:共15座,装机20台。
防潮排水闸工程:一座9孔。
工程于1975年11月开始,至1976年2月,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石方2080立方米,工日53万。其中:截流工程土方22.6立方米,石方2080立方米。
1976年冬,实施工程主要建设电排站,连续加固堤围,完成土方18.1万立方米,石方4200立方米,投入25.9万工日。
1977年至1978年5月,完成土方28.2万立方米,石方3600立方米。建成电排站11座,装机16台,容量1010千瓦(部分结合灌溉)。本期投入33.24万工日。
1977年下半年至1978年3月,在位于4孔水闸左侧建成防潮排水闸1座,9孔,孔宽3.2米,闸底高程-2.6米。工程完成2万立方米,石方3000立方米(全为浆砌石),投入11.44万个工日。
惠来县于同期在惠陆水闸右侧,建成排水闸1座6孔,孔宽3.2米,闸底高程-2.8米。
两座水闸共新增排水断面240平方米。
整治工程不含惠来县部分,共计完成土方103.3万立方米,石方9880立方米,投入112.14万工日。国家投资70万元。
经过本期整治工程,鳌江防潮排水闸己达5座(不包括陆丰排涝闸和惠来纳潮排涝闸)共33孔,排水总断面达489.5平方米,达到每平方公里有排水断面2平方米。
工程实施结果,头围内内涝灾情有明显减轻,并获得较好收成,如客楼大队,通过修筑两条截洪渠,对1.6公里堤围培修、加固、铺砌石护坡1.2公里,建成2座电排站后,1978年6月上旬,虽遇300毫米暴雨,尽管外江水位不断上涨,由于有两座电排站同时启动排水,使全大队3600亩早稻免于受浸,每亩平均产量520斤,总产达到18730担,比上年同期增产9720担,翻了一番多,比历史最高1976年早稻增产8896担,电排站的投入运行结果,1977年晚稻和1978年早稻,二造共增产稻谷12736担,超过1968年全年粮食的总产量。
三、遗留问题
鳌江整治工程,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由于整治时间长,工程项目多,资金、器材不足,部分干群出现畏难情绪,致工程遗留一此问题。
1、计划培修堤防长34.1公里,土方122.9万立方米,实际完成23公里,完成土方97.5万立方米,占计划80%,主要在于大陂至衡美段没有培修,个别堤段坡度没有按设计要求施工。
2、电排站计划15座,装机20台。实际建成11座16台,未投入建设的有北池、天湖等4座4台。
3、截洪渠,计划开挖15条,长34.155公里,土方39.7万立方米,实际挖12条,长28.1公里,完成土方34.2万立方米,占计划的86%,己建成的个别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结果起不了截洪减排作用。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