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吴志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海镇重新编制门牌,因那时建设多了,打破了原来村与村、社与社的历史界线。本着易记、好找的原则,把一些原址已改变了的小地名并入其它地名。到门牌全部上好之后,陆城的群众发现少了很多地名,一时议论纷纷,听来很有趣。其实对丢掉地名有意见的并不尽全是在那里居住的群众,有些是其它社区上了年纪老人的闲谈,有些是外地人表现出强烈地失落感。这缘由得从被丢地名的历史讲起。
被丢掉的地名,笔者了解的有三个具有一定历史人文查考意义的,丢不得。它是奉圣乡、前墟和灯芯埔。而这三个地名,除前墟外,奉圣乡和灯芯埔别说外地人和年轻人,就是东海本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一定知道。但这两个地名是有典故的。
奉圣乡之名取于奉圣旨而建之乡。它建于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与陆丰建县同年。
据《陆丰县志》《清会典》等史料记载,雍正九年从海丰县析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组建陆丰县,县衙选址东海窖旧墟,也就是延用200多年至2010年陆丰市政府迁址前的旧墟城内。当时,这里前面是河,后面已是民居,剩存空地不够建县衙府。于是征用了当时大商人林大遇的府第和宗祠,同时还征用了在那里久居的其他姓氏的民宅,共征拆民房100多间,林大遇一族则迁往螺河上游约三里的林家原来的盐仓居住,也就是现在的城东镇军潭村委会的霞湖村;其他姓氏则由官方安置在河对面的龙山脚下另建新乡。位置就是现在龙山中学食堂围墙外的山旁一带。也许有人会问:既是官方奉旨安置,为什么不把他们安置在地理位置比较好一点的地方。其实,据笔者分析,奉圣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是一块宝地,靠山面河,河边是一片饶熟的良田,这在农业经济时代,没有比这再好的选择了。二百多年过后,修了南堤大道,河边建起了楼房,奉圣乡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没有明显的界址了。
灯芯埔位于现在的我安社进入后沟尾的那一段区域,面积很小,现已没有完整的界址。寻找和怀念这一地名,是因为陆丰有一现在的望族,数百年前开居祖一人从福建来到陆丰,就暂居于灯芯埔(这个小埔当时可能是临时集市),在那里做小生意,在他们一族上游的族谱中就记载,某某世祖到陆丰灯芯埔开居。现在没了这一地名,担心日后子孙对不上谱。
而前墟是相对于后墟而言的,后墟现在东海镇金龙区附近,前墟则在后墟向南约200米的地方,也就是现新光小学附近。墟,是集市的地方,地名叫墟,应是交通便利、人群密集的所在,与现在的状况对不上号。但如果回到数百年前,没有广汕公路,仅靠穿城而过的螺河作为主要交通渠道,那么,紧靠岸边、陆路通行金厢、南塘、碣石的现前墟一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墟市了。直至三十年前,我还是童年时,就经常看到成群的路担挑盐、挑鱼,从望竂、淡水这个方向而来,在后墟的榕树下歇脚,现在后墟地名还保留,前墟已不存在,并入池顶某某巷,但这两个历史上以墟命名的地方,现在已是一排排民居。
每一个古地名都有其出处,解读、研究它们很有趣;保留,至少在史料中记载它们是有意义的。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