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激情燃烧的岁月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八旬抗日老兵的回忆

张英明口述  吴满生整理

本人张英明(又名张英鸣),祖籍广东陆丰陂洋镇。民国初年(1911年),父亲携妻带儿辗转到南洋谋生。我192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古来,父亲靠耕种和养猪为生。因当时马来西亚游击队(即共产党)经常到我家买菜和猪肉,我父亲经常捐粮食支持共产党,后被当地政府发现,于民国29年(1930年)被强行遣送回祖国,并限3年后才能返回。于是,父亲携我回到祖国大陆,而我的母亲、姐姐、弟弟则留在马来西亚,从此我与亲人更神梦魂牵。

投身抗日结缘连平忠信

谁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海路隔断,从此我们父子滞留祖国大陆与母亲等亲人失去联系。更让我悲伤的是,在我17岁那年,当时父亲在陆丰陂洋三岭村任保长,因带领村民抗日,被日本汉奸害死。叔父张房在陂洋任抗日联防队长时也被日本人所害,兄长张天应于1942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战争中亦牺牲在战场上。1943年,我怀着复仇的怒火,到广州参加了中国革命军,进入独立二十旅一团二营二连当二等兵,并被派驻在广州三元里抗日。不久,日本侵犯广州,在群众支持与配合下,我军在广州打了三日三夜,尤其是三元里群众不但送粮食给部队,而且还配合部队打侵略者。在军民齐心协力之下,不但阻止了日军凶猛的进攻并打死了日军的旗牌手和十多个日本士兵。故此,日本疯狂出动了坦克和飞机,在敌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之下,我军为了保存实力,且战且退。在这次战斗中,我连损失了一名副连长和两名班长以及几名战士。后来,我军撤退至河源市连平、忠信一带,当地群众对我们非常好,送吃送穿,部队与地方群众的关系非常融洽。

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按上级命令,要求我们团坚守九连山、竹篙山,阻击敌人的进攻,拼死守住忠信阵地。1943年底,在距忠信10余公里的竹篙山,一场激战开始了。日军利用飞机大炮疯狂进攻,我所在的二连向敌人展开猛烈还击。当时我是机枪狙击手,“鬼子”估计有1300多人,我拼命向敌人扔手榴弹,从白天打到晚上,也不知打死了多少“鬼子”,期间有近一小时最为激烈。在我军拼死阻击下,日军撤退,未再进攻。随后,团部命令我们班去侦察敌情,我们发现日本兵正在忙着处理“鬼子”的尸体。为了保存实力与日军对垒,部队处于防守状态,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这一仗,我失去了3名亲密战友,其中包括潮汕籍连长翁金。

参加解放战争获奖慰平生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蒋介石改编独立二十旅,我因不愿意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便独自一人往大南山抗日根据地寻找红军(当时我堂叔张凑古在大南山一带跟随红军团长古大存参加抗日战争),想成为红军的一份子。但在途中又被国民党抓去当新兵,被送到揭阳新兵连,后来转至汕头市,并乘船到天津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我跟随傅作义部队在北平和平起义,并于当年正式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114师炮兵团,参加解放战争。我们部队从湖北一路南下,追赶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后又参加了广州、海南岛的解放战争。因本人善于作战,英勇杀敌,被中南军区授予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并颁发勋章和证书(现仍保存部分证书和勋章)。

全国解放后,为巩固胜利果实和建设新中国,我们部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我被任命为文化教员(当时全连只有三个文化教员),帮助战士们学习文化,并多次替他们写稿件和家书。在短短3个月内,我们连就消灭了文盲状况,并多次受到嘉奖。

赴朝抗美留伤疤终无悔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于1951年9月在东莞县常平乘车到安东,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我们在安东休整四天后,便跨过鸭绿江到三八线,并被分配到三零高地驻守在一个防空洞里。一天夜里,在白雪纷飞之下,我们的副连长带领我等6个有经验的战士,开展敌情侦察,每人携带四个手榴弹、一张白床布和一支卡宾枪。我们铺着白床布匍匐前行,去侦察敌人的哨所。其中离敌人哨所五百米处,我们发现四个美国兵在交换班,其中一个人还四处张望,指手画脚。当时,我们七个人被雪埋住全身,并且纹丝不动,只露出双眼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大约过了10分钟,他们交换班完毕,2个美国兵离开了哨所。趁此机会,我们几个战士通过爬行慢慢接近哨所。紧接着,突然冲上去,迅速地把剩下的2个敌人按倒在地,并堵住他们的嘴,然后连拉带拖地拖回我们营部,为我军了解敌情作出了贡献。后来,我们所在部队被敌人发现,双方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在此次战斗中,美国联合部队出动了飞机对我军进行轰炸,我的双脚也被弹片所伤。在朝鲜的多次战斗中,在寒冷艰苦的条件下,我的手脚都被冻伤,留下了难以复原的伤疤。抚摸疤痕,我难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悠悠岁月当年战友在何方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我跟随部队回到辽宁省海龙县进行军房建设。后转业广东陆丰县(现陆丰市)陂洋供销社和食品站工作,至1986年离休。现在我已经85岁高龄,四代同堂,我的孙辈至今共有7名大学生,有的已毕业了,并在政府、法院等单位上班。

岁月不饶人,一晃60多年过去了,我现居惠阳,虽行走不便,但思维仍清晰,我多么希望与健在的战友们联络一下。我的战友多数比我大,如果健在,他们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2005年12月《河源日报》吴记者(吴俊杰)曾采访我,当时吴记者知诉我,我们曾在那里战斗过的忠信经济发展了,我非常开心。我更希望我的祖家——陆丰的经济社会蓬渤发展!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