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清代迁界移民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吴福钦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陷京城,明王朝灭亡,南明政权的代表人物弘光、隆武、永历相继而立,不少明末遗民士子投身于南明政权与清军作最后的对抗斗争。广东远在南疆,当北方和江南相继被清军攻陷时,广东各地的地方政府固守一方,静观其变,在动荡的时局中,地方官已难以控制一方,地方武装势力乘机而起,纷纷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投入战争之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据台以倡反清复明,清朝政府认为郑成功能够多次在沿海袭击清军,是因为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济。为了断绝沿海地区居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廷颁布了史无前例的“迁界令”,又称“缩界”,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居民必须“奉旨”迁移,而在福建省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十八日开始迁界;广东海丰距离台湾稍远,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朝廷钦差科、介二位官员首次到达广东,勘察并初定海丰只迁鹅埠岭琵琶寨等几处;是年三月,广东总督卢崇峻等官员第二次进入海丰,考察迁界的范围及移民区域的安置和赈济等时性工作。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措施,派入副将、都司、守备武官各1名,千总2名,把总4名以及兵士1千名(后增至2千名)驻扎海丰;是年秋八月,朝廷第三次下命伊、召二位钦差大臣到达海丰(即现汕尾市的沿海)继续勘察迁界区域的范围,最后决定以县城为中心点,离海六十里、离县城十里为界限。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初六日,各级官员执行朝廷的政策积极劝说沿海百姓移民,限于三天完成拆迁工作,就海丰县的政治中心区域而言,其定缩界方案:县城南郊以大路下为界,县城之东以叶厝寮的赤山塔为界,县城之西以西门外的西田庵为界,包括县南郊的东笏妈宫、沙沟乡等均属界外,所有民房庙宇被列入拆除。其时,海丰县的杨安都(今联安、梅陇、后门、小漠等镇)、兴贤都(今附城镇南部)、金锡都(今陶河、大湖镇以及今汕尾市区、城区、红海湾、红草、马宫)、石塘都(今赤坑镇)、坊廓都(今陆丰市东海、金厢、博美、南塘)、石帆都(今陆丰市碣石、甲子、甲东、甲西)沿海居民在官府强迫下忍泪吞声地“奉旨”迁界了,迁界的范围仅距县城里许;清政府在山区搭建简单的草棚作移民安置区,而对移民户口亦严加管理。

清廷对迁界之处作出明文规定:筑造墩台,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开挖界沟设立木桩,以别内外界区,重兵设防,越界者斩,界外的民屋毁为平地,当时的海丰沿海边界东至惠来县吊旗山,西至归善(今惠东)县老熊坑,共建造墩台49座(其中垛口3个),竖立河樁9处作为海防设施。强令界内未纳入移民的百姓应参加建造墩台和开挖界沟等劳役,以责任制形式指定某乡造某墩某台,在材料消耗上每建一墩或台需银一、二百两。老百姓们失去了祖辈经营的房产土地,离开故土远走他乡,重新寻找活路。其实,迁界之举对居守台湾的郑成功是毫无影响,反而使大陆沿海空虚,海盗乘机活动,沿海社会治安更加不得安宁;以碣石苏利为首的渔民等在万般无耐之下,愤起抗迁,拆毁烟墩,拔掉界桩。由于迁界的弊端纵生,海陆丰老百姓处于水火之中,迁界之内的房屋尽被拆毁,斩割禾苗,民无栖身之地,迁入内地或山区,搭寮而居。难民们断粮而饿死、缺盐而肿死,有的全家服药自杀,有的沦为强盗,而疾病流行,十存二三,民不聊生,遍地哀鸿,逃亡外地和死亡的不计其数。

当时,乡贤黄德燝(明崇祯己卯(1639年)科举人,海丰县东城人)挺身而出,写上报告恳请海丰县知县阮士鹏要向惠州府和省宪为民请命,以俯恤社情民意;阮士鹏深受感动并极力向上级争取拨款解决移民的难题和处理户籍管理,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大事。

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至五月间,海丰发生旱灾,是年六月至八月发生水灾,又发生严重的蝗灾,田禾失收,继而民居房屋遭洪水淹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严峻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秉性刚正爱民如子的黄易(今陆丰市石寨村人,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时任福建归化县知县)毅然地于康熙七年(1668年),冒死具呈奏疏,向康熙皇帝要求取消迁界令。

黄易在上报朝廷的《奏开界疏》写道:

“己亥科通政司观政进士臣黄易奏:为遵谕沥陈迁民,吁恩亟复边海,以广皇仁,以答天和事。

臣惟圣王御宇,万民乐业则上天降之百祥,虽间有灾厉,如尧水汤旱,然天下得所终,可化灾为祥。迩者星变地震,示异交儆。我皇上引躬修省,下求言之旨,颁肆赦之诏,轸念民生,至详且切矣!臣粤东一介,何敢冒陈末议,以渎天听,但窃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陈,是岂臣子之心?

伏读上谕,山东青、登、莱等处,沿海居民,向赖捕鱼为生,因海禁多有失业,应照该抚所,请令其捕鱼,以资民生。大哉王言,诚古圣王如天好生大德矣。

乃江浙闽粤,向因迁海,民苦流亡,竟无有以是入告于皇上者,俾美意出自宸衷,而未遍之穷陬;良德施于近地,而未广之边隅,臣是以不敢不为皇上陈之。

夫举一隅可以观天下,即以山东省青登莱之情事,较之各省,其势不远,如臣居处粤东近海等府,幅员二千余里,其中民户不下几百余万。自迁海以来,百姓室庐荡废,露处于荒郊,生业沦亡,号泣于道路,至父母兄弟不能相存,卖妻鬻子,苟活旦夕,甚且有离徙他乡,求生无计,全家仰药而死者。其呼吁无告之情,诚难一一殚述矣。

然此特就臣粤东所见言之耳,即以粤东之今日,推之江浙闽省,诸如海边等处,迁海之民,其困苦死亡,臣虽未尝经见,然其流离伤惨之状,当亦必有同者,则捐国家数千里之疆域而弃为荒徼,委朝廷数千里之生灵,而听其流亡,诚未见其可也。况有不尽此者,粤东盐田悉属边海,迁之则无盐可种,课饷何出?民食何遂?又其甚者,奸宄诡借海禁,窥内地居民,或有升斗之盐,指为踰禁出海,多方索骗,势不倾家不止,嗟此小民,何罪何辜?而使其辗转困踣一至此乎?

今山东近海等处,既荷皇上轸念,许其出海捕鱼,得复生业,而江浙闽粤诸省,未蒙一体推恩,此不能无仰望于今日者。且粤东自去岁,年谷不登,米粮腾贵,迁移之民,既失本业,复遭岁歉,势不胥于死亡不已。

臣愚以为及今亟布天恩,诸如边海诸省迁民,悉令复还本业,俾得采捕耕种,犹可拯救万万,所以格昊苍而召祥和,端不外是,臣草茅书生,罔识忌讳,但仰遵皇上求言恤民至意,从地方百姓起见,冒昧直陈,字多逾格,如果臣言不谬,伏乞睿鉴,采择施行”。

黄易进士在报告中以事实举例移民的难情,辨论了朝廷既然同意山东省青州、登州、莱州等处沿海移民复界,照样应将广东等处复界,才体现皇恩浩荡和公道,又以颂扬皇上的仁德等手段,终于赢得清王朝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王来任(字宏宇,汉军正黄旗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举人)奉旨出任广东巡抚都御史考察广东沿海,他将百姓遭遇的情况如实写成报告,汇报朝廷,他的《展界复乡疏》:

“广东巡抚王来任为谨陈粤境残黎困苦仰乞睿鉴敕复事: 臣自受命抚粤以来,目击时艰,忧心如捣。盖粤东之困苦,无如海边,迁民尤甚:前岁逆兵入寇,沿海边民,惨被荼毒,或被戮而尸骸遍野,或被掳而骨肉星分,或被横征而典妻儿,颠连万状,罄竹难书。纵有一二遗黎,亦是鹊面鸠形,枵腹待尽。抚泣兹土,目击情形,渐无补救之术,徒有如伤之怀耳。

臣窃以为,折回田地之令一行,则妨农病民,其弊立见於目下矣。盖军饷实出于输将,输将实出于田亩:未有土地辟而课饷不殷给者也。臣计:折边田亩数十顷,岁纳粮米数十万石。自开复以来,兹蒙圣恩,轸念民瘼,蠲免十年,至今未尽征输。且以汤火方离,惊魂未定,若果加抚恤之仁,各抒安常之业,庶俾失所残黎,下以乐育妻儿,以供胥王国。今若迁其人民,弃其疆土,则海无渔盐之赋,田无输纳之贡,是欲益国,反损国也,此迁民未便者一。

方今寇船成宗,游移海外,未敢辄犯海内者,赖有此边海之民,遇警则驰报汛哨,抵敌则执戈待御,民藉兵以自卫,兵藉民以相助,是边民如藩篱之一助也。今若弃彼民居,鞠为墟莽,贼得乖虚窥伺,潜聚窃发,掠境犯城,无所不至,是欲防盗,反开盗路矣。此迁民之未便者,又其一。

粤东自寇盗之后,连年弁兵,未尽扑灭,梗横未尽倾心,特窥捕哨徂师西粤,纠党劫掠乡村,边境骇惶,难民载道,哭哀哀而告诉,见者惨目伤心。缉弭无策,伎穷莫奈。念彼小民无知,恒心因乎恒产,若一旦毁其室卢,失其常业,聊生无术,望救孔殷,将老弱相转沟壑,壮者流毒他方,酿祸非浅。此迁民之未使者,又其一。

臣熟察粤境情弊,深悉小民机宜,幸际圣明普照,及逃亡之民,雨泽回枯槁之春,千载一时,不得不披沥冒渎也。如臣言可采,仰祈敕部速行,庶哀鸿有哺,毋致遗疑。臣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广东巡抚王来任查明历年来海丰的各项管理工作存在着奸商垄断市场粮食、船工运费的拖欠和逼价、非法私自开采矿山、以及黑势力等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了措施付诸落实;同时,王来任严禁地方军兵强行拉抢百姓充当劳役,他为百姓立下了很多功劳。

由于王来任的奏疏不仅为因禁海迁界而惨被荼毒的沿海边民呼吁,还指责政府行为的“折回田地之令”是妨农病民之害,其建议干犯了清廷的基本国策;于康熙六年(1668年)十一月,王来任以“自陈不职”而被革去官职,时任两广(广东、广西)总督的卢兴祖等官员也因呼吁复界而受牵连被革职。罢了官的王来任因积劳成疾,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临死前还挂念着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他留下遗疏一本札,再次向朝廷提出展界之事:

“边界急宜展也,粤负山面海,疆土原不甚广。今概以海滨之地,一迁再迁,流离数十万之民,每年抛弃地丁钱粮三十余万两。地迁民移,而又以设重兵以守其界内之地。立界之所,筑墩台、树桩栅,每年每月又用人夫土木修整,动用不支不费公家丝粟,皆出之民力。未迁之民,日苦派办;流离之民,各无栖址,死丧频闻。欲民生不困苦其可得乎!臣请将原迁之界悉弛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将港内河局撒去其桩,听民采捕;将腹内之兵尽撤,驻防原海州县,以防外患,于国不无小补,而祖宗之地又不轻弃,于民生大有裨益。如谓所迁弃之地,丁虽少而御海之患甚大。臣思设兵原以杜卫封疆而资战守,今避海寇侵掠,虑百姓而赉盗粮,不见安攘上策乃缩地迁民,弃其门户而守堂奥,臣未之前闻也。臣抚粤二年有余,亦未闻海寇大逆侵掠之事,所有者仍是内地被迁逃海之民相聚为盗。今若展其边界,即此盗亦卖刀买犊耳。舍此不讲,徒聚议,不求民瘼,皆泛言也”。

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升任广东广西总督,大学士刘秉权接任广东巡抚。周有德,字彝初,汉军镶红旗人。他一直对禁海的政策认为不妥,早在康熙三年就多次上疏,请放宽山东省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海禁,俾居民得捕鱼资生。周有德到达广东之后,即刻亲临沿海巡视考察,了解民生疾苦,并看到前任巡抚王来任的展界复乡遗疏,感慨万千,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完成前贤未完成的事业。于是,他不仅将王来任《展界复乡遗疏》奉上,自己也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上疏朝廷,指出“广东沿海迁民,久失生业,今海口设兵防守,应速行安插,复其故业”,直言要求展界。

康熙七年(1668年)八月,皇帝派都统特晋到了广东,平南王尚可喜、总督周有德、巡抚刘秉权等共同勘察广东沿海边界,见移民流离的状况,上疏请求立即复界。疏中写道:“前者,待会勘至竣,始请安插,恐时日稽缓,开垦艰难,牛种不能早办,有误春耕,至是遂令复业”。这时,流离失所多年的迁民盼望回家的心依然强烈,听到总督上疏请求复界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满心都充满了感激。

是年十月,总督周有德又上疏为民请求展界,他在奏章中写道:“界外民苦失业,闻许仍归旧地,踊跃欢呼。第海滨辽阔,使待勘界既明,始议安插,尚需时日,穷民迫不及待。请令州县官按迁户版籍给还故业”。 周总督以开界大事为己任,坚心为民作主,他为了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客观地提出“惟海岛(孤岛)不许开,人牛能到之地,俱许开恳”。同年十一月,兵部议复周有德的上疏,康熙皇帝颁下圣旨:“着都统特晋等,与该藩、总督、巡抚、提督会同,一面设兵防守,一面安插迁民,毋误农时,致民生失所”。

在以广东总督周有德等好官员的强烈要求之下,朝廷研究后遂为准奏,于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皇帝签下圣旨批准展界,废除了海禁令。康熙八年(1669)四月初五日,海丰百姓欢天喜地重见天日,内迁的沿海乡民陆续迁回原先住地,有的居民延至十年后才能迁回,有的居民一去不复返了;例如:赤坑南塗厦廊村原居住着黎、蒋、余、黄四姓,当年全村人口数百,其中余姓有100多人口,于康熙十八年(1679)只有余姓幸存者20多人回到故乡,老幼多病饿死众多。复界以后,很多沿海居民在迁界期间或逃往外地、或全村或举家消亡,而留下了荒芜的村庄和田园,当时,贪婪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讨功请赏,借口将土地划为军田,此事被都察院官员驳回,终于维护了沿海居民的土地权益。复界之后,重演“凶年出富贵”的社会现象,很多移民虽回归故乡,但因百毁荒凉,为筹资金重建家园等,不得不变卖产业,有些将逃难远去他方和绝灭的移民产业占为己有而出卖,一些富裕人家借此机会大量购置田地房屋,容种百石的田地(每石种折土地面积8亩余,百石地面积相当55万平方米)交易价银仅十两,许多小户人物骤然变成富翁。

当年,身为七品芝麻官的张秉政(陕西人,惠来知县)也同沿海百姓一样,亲历了迁界情景而有感受地慨然写下一首庆祝《喜展界》的七言律诗,其诗曰:

万里全疆画界分,于今重复课耕耘。

蛟蜃戢影澄遥岛,鸡鹜将雏认里枌。

汪泽谕宽三载赋,炊烟缕锁一行云。

环郊闻得闹春社,齐颂恩光洽海濆。

海陆丰百姓们为了让子孙世代不忘“迁界”的凄凉历史、不忘为民请命“复界”的二位功臣,在各自社村的庙宇中,附设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的牌位当作神灵奉拜纪念;至今不论当年未移民的“界内”和移民的“界外”乡村均有此民俗信仰。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