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嘉应人在湖东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许鸿雁 阿豪

这是一段几近被湮没的历史。

清嘉庆九年(农历甲子年,公元1804年),湖东埠举办纪念妈祖飞升500周年庆典,客居湖东的嘉应同仁请邑人宋湘手书“至哉坤元”金漆牌匾送到妈祖庙作贺。在封建礼教时代,一个客居的族群,能够以“嘉应会馆”的名义向作为当地民众信仰中心的神庙送牌匾,并被悬挂在显要位置,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一是“嘉应”这个族群至少在200年前就已经成规模的在湖东生息,并且融入了当地社会、在民众中有相当高的认同感,至少被做为类似一个“社头”接纳了下来;二是“嘉应会馆”秉其“客人之家,互助互济”的核心感召力,从那时起就在湖东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

2008年2月,“嘉应会馆”八大堂之一的“和生堂”(位于湖东镇中兴街)拆除重建,最后一个嘉应印记在湖东人的目光中消失。几乎就在同时,世界客都的一位杰出才俊——叶华能,把新梅州人独到的眼光投向了湖东海岸,他旗下的广东宝新能源基地在湖东打下了第一桩……

这就驱使我们自觉的去追寻那一段本应熟知于你我的历史。

湖东嘉应会馆最后一任会长曾昭梅与著名侨领曾宪梓是族亲,他的儿子曾炯亮先生说,昔日的湖东嘉应会馆成员来自梅县、兴宁、五华等地方,馆址在湖东镇内草街头,“会馆”南临许氏宗祠,东至刘厝巷,占地约近100平方米。会馆最后一次换届选举是在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春,时年34岁的曾昭梅当会长后往梅州请魏立记题写“嘉应会馆”馆名,勒刻石碑悬挂于馆前,同年嘉应会馆重修。

梅县、兴宁客家人多以开药铺为主,并协办“诚信善堂”。平时将自己研制的痧丸(暑丸)放在善堂内,对病者广施援手。五华客家人则多以打铁、剃头、缝衣为主。到民国初,客居湖东的客家人已有30多户,大体上有叶、曾、陈、李、钟、廖、邱、利、张、余等姓,成为湖东一个人文独特的族群。时至今日,嘉应后裔见面叙旧仍坚持操客家话,偶尔唱几句:“兴宁老酒长乐烧,蕉岭云石五华刀,丙村柚子永和茶,松口杨桃石扇瓜……”,也算是对先祖的一种根的缅怀吧。1948年,“嘉应会馆”停止运作。

打铁街与打铁社

湖东原住民多以农业、渔业和盐业谋生。“打铁街”因距离港口、码头最近,五华人捷足先登承租这条巷,或为房屋或为家居,或为铁铺,主要生产渔船用的铁钉。每天清早,整条街开膛打铁,其场景蔚为壮观。“打铁街”原址位于湖东镇内吴爷宫西侧,与乌栏杆池巷相邻。据陈汉业老人介绍,打铁街坊间主要打渔业生产用的渔需品铁钉、船围、舵圈、铁锚、斧头等;农具有铁犁、锄头、铁耙、耙如、镰钩刀、铁砧等,打“抛仔”“刈仔”技术最好的是五华人陈川,技术精逊的便到农村大街小巷“磨绞刀打锁匙”谋生。1953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支援渔业、农业生产,五华人廖奇师、廖耀、廖进添、廖六师、与本地人陈招喜、陈壬贵、陈乃木将私人打铁铺联合组成“铁器互助组”。1957年,“铁器互助组”改为“炼高炉”小组;1958年改称“湖东公社打铁社”;据说,八十年代初一艘香港商轮因在台风中方向舵折断,避风汕尾港,找遍全海陆丰地区无法修复,最后就是打铁社的五华师傅陈招喜匠心独运领衔修复的。1987年,火红的“打铁社”由于体制变革,五华客家人陆续离开而解体。

八大堂与渔民卫生所

湖东旧时多疟瘴,渔民疾病较多,客家人所开药铺中,曾昭梅专长儿科、麻痘科;陈达山(陈存仁)擅长中医兼研究玄学;钟仰之是老中医生(并且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其父亲曾在甲子大胆山第一次建塔时被请为风水师)。到了民国初期,客家人在湖东埠开药铺的有:和生堂利汉章、万春堂曾昭梅、存仁堂陈达山、元兴堂钟伟祥、万和堂钟仰之、济生堂余玉如、长春堂钟育松、致安堂曾富昌(曾梓豪),俗称“八大堂”。1953年,陈达山、陈启文在曾昭梅鼓动下,联合“八大堂”在乌栏杆池巷成立了“湖东联合中医诊所”,尔后,曾昭梅代表湖东卫生战线出席陆丰县第一届人代会;1954年,邱翠华、詹子标、黄南南(黄子和)、钟汉宏成立了“湖东西医诊所”;1955年,由曾昭梅、邱翠华、詹子标等十一人倡议,在乌栏杆池巷筹建陆丰县第一个卫生诊所,把“湖东联合中医诊所”“湖东西医诊所”合并为“湖东渔民卫生所”,首任所长王继响。1958年,“渔民卫生所”为响应政府号召,成立“陆丰县湖东卫生院”,由邱润泽任院长。

剃头铺与理发社

张娘玉老人自称祖父五华人,生有九个孩子,早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被国民党到处悬赏抓捕。1928年大子张五贵带着弟弟张添逃荒到湖东,那时张添才15岁,在剃头铺(原址在打铁街附近)当学徒。张五贵以裁缝谋生,八叔当新兵逃往台湾,九叔逃往潮阳,其余叔伯下落不明。解放后,政府把湖东“嘉应会馆”分配给张娘玉作为住家。

1958年政府把私人剃头铺合并为理发社,当时的理发社在“吴爷宫”内。1986年,湖东吴爷宫要修复,理发社就解散了。张娘玉老人不无感叹地说:“我父亲和李招梅、卓耕等留下来自己各开剃头铺,其它的客家人就都返回家乡了”。

现在湖东“嘉应会馆”的石匾保存在张娘玉处,老人把它作为文物珍存起来,期待有朝一日嘉应会馆复修,能重放光彩。

翻开这些斑驳的历史,不难看出嘉应族群在200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里以其勤劳、俭朴、聪明、谦逊的秉性,为那个年代湖东的社会繁荣、生产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湖东的老人们回忆以前逢年过节嘉应会馆的“蛤鼓灯”和“高架景”时,都不胜吁嘘地盛赞那是湖东当年亮丽的风景。如今,人们时常还在“嘉应会馆”的旧石匾前,细细地咀嚼着这段充满客家风情的“古”。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