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吴福钦
黄忠贞公祠:是纪念清初海丰进士黄易的建筑物,它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风区丁厝巷21—22号,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1300㎡,总建筑面积540多㎡;主座二进面宽三间配两廊,中为阳井,两侧为附屋,外为阳埕连围垣,围垣外是古巷,围垣中轴不设正门,墙顶以砖线向上逐层伸出,并配以飞檐起翘,于左右侧各设一门,称“龙虎门”,门顶以砖线向上逐层伸出,并配以飞檐起翘,这三次飞檐建筑仿中原牌坊风格,泥塑、线条精细,突出古建筑的艺术水平。“龙虎门”额分别镌“崇德”、“报功”四字。前座门额镌“黄忠贞公祠”四字,阳井四周回廊采用花岗石柱,为防风雨之侵袭,其他采用杉木木柱,以抬梁架梁结构。
于2008年春重修时,将杉木木柱改为石柱,并以灰色硫璃瓦覆盖祠顶,以硗片制作“八仙过海”和花草、鸟等吉祥图案;祠内载上木结构雕刻或漆画着人物故事、花草、龙、马、鹿、鸟等图案,具有艺术水平。祠内两廊墙壁保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县、府、省各级官员批示和举人陈一虬等62名邑贤请建该祠的记事石碑二通,还保存清康熙皇帝的“圣旨”、“清赐进士第诰赠福建按察使司忠贞黄公讳易神位”的石雕,石柱上镌刻着“两粤文章推尚德;七闽烟火照丹心”的对联。
后座是纪念忠贞公的享堂,正厅塑造黄易像,左右前傍塑造两位侍者,俨如衙署行政场所,黄易造像遵照清代京都画师所绘丹青而仿塑,神形迫真,栩栩如生,其原画今尚保存。礼部侍郎彭孙遹为题像赞,其赞曰:
闽英粤杰,此身生在山穴。须眉宕跌,文人度、武将烈。挺然独出,不为叛党斗腰折。芳名传史,矢志无二,当耀于千秋而不竭。
(注:彭孙遹,浙江海盐县人,与黄易同科进士出身,官任博学鸿儒授翰林编修、纂修明史兼礼部侍郎。)
黄易(1631-1677年)字子参、号苍潭,又号惕庵,清代海丰县坊廓都(今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人,祖籍福建漳浦县十七都。明崇祯四年(1631年)岁次辛未九月十九日诞生于金厢洲渚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中式第三甲第180名进士出身。奉旨出任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官秩正七品),黄易在县衙正堂自题对联:“一日在天地之间,取义成仁,无负所学,无负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亲,不忘乎君”。为座右铭以明心志。时沿海迁界,百姓流离失所,黄易冒死向皇帝上《奏开界疏》(其疏文尚存)陈状。康熙甲寅(1674)年,逆藩耿精忠政变,迫黄易反清而不屈,遂弃官削髪为僧,法号“惕庵”。从小道夜行昼伏奔涉入粤,时粤东李成栋继叛,于是辞别父母及妻儿,潜迹江西。闻王师入闽平乱,乃自江西返闽,晋谒康亲王,备陈情节,康亲王嘉赞黄易之孤忠,上疏朝廷,方奉旨议叙提升,因其积劳成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五月初二日,黄易卒于福州三山官舍,年仅四十七岁,志业不遂,其临终悲慨赋诗曰:“浩气追千古,丹心照太虚。君亲恩未报,惭读圣贤书”。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初五日,圣祖皇帝遣广东按察使司佥事管分守岭东兵备道仇昌祚,奉旨追赠黄易为福建按察司佥事,奉政大夫(正五品),谥“忠贞”,钦赐葬银一百两、祭银一十两,运柩回梓安葬,归化县立庙崇祀名宦。其长子黄继隆承荫袭,授山西太原繁峙县知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海丰县陈一虬、许开邦、陈天章等六十二名举贡监生员及绅衿向各级官员公呈陈情,为纪念黄易孤忠报国之气节;广东都督石大人、广东巡抚萧大人、海丰知县白章等奉旨为建立“黄忠贞公祠”、“忠贞坊”,以作崇祀和纪念,享春秋两祭。
乾隆十九年(1755年),乾隆皇帝颁旨为黄易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于京都昭忠祠。
2010年冬,黄忠贞公祠重修落成,焕然一新,古色古香,其建筑规模壮观,其风格融中原和岭南古建筑之艺术,具有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