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大 | 中 | 小
叶良方
概述
陆丰市位居闽粤交通之路口,山海相连,物产丰富,向为适宜居住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是中原先进文化进入岭南的要道之一,也是闽南移民最早定居的区域之一。远在汉代,中原先民早就与百越部落杂居在这里。古籍和先人追溯的最早史事载:“汉文帝时曾遣陆(贾)大夫使越,使将校巡海至甲子门”。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海丰东部沿海的甲子港已建置,是泉州通往广州的水路港口之一。每年季风(古称信风)和海流为出海远航提供了条件。吴王孙权派卫温将军带领东吴甲士万人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进军闽海琉球,遇飓风船队飘至甲子门(见清甲子举人张光栋《学海堂笔记》)。
因此,地处甲子门的石帆港成为海陆丰最早的通商口岸。明嘉靖《海丰县志》载境内羊蹄岭驿道始“凿于汉,塞于孙吴,通于晋明之六年,而自六朝及唐宋,递通递塞”。因此,羊蹄岭的开通,成为古代中原文化从东部陆路输入岭南的途径之一。东晋咸和六年(331),中原一带连年战乱,为逃避劫焚和天灾,当地居民开始大规模南移,到达海陆丰地界。唐武德至贞观年间(618~648),大批的中原移民进入海丰县东部(今陆丰市区域),与当地疍、瑶、俚等越族部落杂居相处。唐贞元元年(785~789),禅宗南派九祖著名高僧大颠和尚(732~824) ,云游罗浮山等名山名寺,返回潮州途径海丰县东部(今陆丰市)时,发现法留山藏幽聚秀,是一处难得的禅林净土。遂居于山顶石室,凿古井,创建灯光寺。开坛始演讲西天佛法,使法留山成为粤东一带最早的佛教古刹。
自此佛教文化开始进入海陆丰。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洪必达(811~882)辞官从潮阳岐北迁到海丰县坊廓都博美上寮村隐居,以开发矿业为生。龙纪一年至天佑一年(889~904),岭南盐税收入丰厚,石桥港和石帆港等,每年运载原盐的船只出入于粤东沿岸海面,成为各地商贾聚居经商之所和渔、盐的集散地。唐刘恂《岭表录异》“野煎盐,广人煮海其利无限。商人纳榷,计价极微数,内有恩州场,石桥场”。因此,碣石石桥港也是海陆丰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海丰东部(今陆丰市区域)甲子港、石桥港等通商口岸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中原和闽南不少文化人士和官宦到这里定居。
北宋嘉佑五年(1060),道士安昌期在海丰县令胡济的邀请下,来到海丰县城采药炼丹。不久,南宗五祖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接踵进入莲花山隐居,道教文化也开始进入海陆丰。随后苏轼、唐庚等诗人謫居惠州郡城,流风所及,对本土诗风影响深远。宋徽宗年间,林轮(1072~)出任海丰县丞。后其次子林概任广东提举,遂定居石帆都(今甲子镇)。元祐五年(1090),莆田范启岗登进士,后卜居石帆,其后裔遂在甲子门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望族。至南宋乾道五年(1169),其四世孙范友直举进士,任海丰县令;弟范友仁任东莞县县令。范姓在甲子门经营海运鱼盐商业,成为粤东著名的豪富家族,为方便海峡两岸交通,出资兴建顺济石桥110间跨海通于甲东鲍庭。南宋建炎三年(1129),崇宁丙戍科进士承事郎肖观(1059~1136),因与李纲等主战金国,而遭排斥贬为惠州刺史。辞官后居留海丰石桥场;至绍兴年间,福建莆田丙戊科进士陈原父(1071~1162)出任海丰县令(见图),见辖下地域辽阔,人口稀疏,土地多未开垦,多属蛮荒之地。于是他兴修水利,治洪患,开垦荒地,教民种田,推广中原农业技术。同时办商埠开渔港,发展生产和促进商品流通。并修孔庙,办学堂,启蒙昧,教化百姓,使民安居乐业。南宋宝佑元年(1253),陈原父曾孙陈文英、陈梅峰父子定居于甲子东部的龙溪都麒石村(今称歧石村)肇基创业。此后,循州刺史卢天潢和两淮节度使李琼(1162~1239)等相继告老卜居石桥场(今碣石),他们带来了中原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文化风尚,在甲子、碣石等地兴办私塾学校,聘请名师教育子孙,给当地文化教育起到了开荒的作用。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政府大力整治惠潮下路(大部分在海陆丰境内)创立铺驿,疏泄积水,植树修桥,并调部分铺兵到下路,劝乡民迁居路旁,免去服亭驿劳役,使惠潮驿道成为古代粤闽交通史上最为悠久的一条主要官道。从此,外地文化人物到岭南任职或受贬,从福建或江西入境的均须往返途经海陆丰。周敦颐、白玉蟾、李纲、杨万里、刘克庄等文化名人就曾风尘仆仆地沿着这条驿道来往于闽粤两地,与当地文人学子交往,撒下了诗词文化启蒙的种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林雷焕在法留山筑建书院,都是海陆丰最早建立的书院。
南宋景炎元年(1276)冬十二月,由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驾的宋端宗小朝廷率领十几万军民,从泉州乘船抵达甲子门港。翌年,文天祥也自江西出师屯兵南岭和丽江浦,转战于粤东地区抗元勤王,于十二月在海丰五坡岭战败被虏。其中随南宋小朝廷和随文天祥部队而来的中原一部分儒士官员,为躲避元军的追杀而在海陆丰境内定居下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陆丰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使陆丰的文化风气逐渐浓厚起来。明清以来,从闽粤驿道经过的官宦、儒生、释道、商旅等人物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喜爱上这片具有丰富物产和秀丽景色的土地,而在陆丰长期定居下来。其中有不少文人墨客宦游经过惠潮驿道,留下不少赞美陆丰山水风光、人文风俗的诗词;也有当地文人骚客留下抒发情感的诗书墨宝;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播迁而湮灭、散佚,但仍有一部分赖府县志以及摩崖石刻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具有生命力的诗词,在民间中得到广泛地传抄口授,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而诗词作为众多深厚文化积淀之一,更是陆丰历史文化的蔚然大观者,从中可以爬梳出千年来陆丰市的诗词发展脉络。
一
南北宋之交,是陆丰文化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时期。在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中,方邦基、郭安仁、林履中等优秀人才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方邦基,是北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中式的海陆丰第一位进士,诗文作品已散佚无存。郭安仁,当地名贤。他少游邑庠,擅策论,工诗词,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授宣政郎龙川县令,行廉政平,循人爱之。擢循州守。郡人明进士吴高赞以诗曰:“先生名进士,五马刺循阳。守已一廉足,好修千里扬。清谣多秀麦,遗爱在甘棠。俗酬芳陌酒,江天路杳茫。”同样,郭安仁也没有诗作传世。嘉定十七年(1224)甲申春吉日,甲子名绅、癸未科进士范良臣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之义。在待渡山东麓临海岩石处镌“登瀛”二字,每字约2米见方,至今犹存。逮及景炎元年,宋端宗从览表渡海到甲子待渡山,范良臣进食犒军,被封为承奉郎。至今待渡山登瀛石下面有几幅摩崖石刻(见图),留有古代不少诗词残迹。其中一处摩崖石刻有:“合水千帆月”、“却是潮雷”、“ □梦不知身何处”等,明显是具有诗词韵味的字迹。另一幅摩崖石刻记有朝廷年号名、干支、官衔名、甲子地方名,如:“淳化”(年号)、“癸春”(干支)、“西峰”(山名)、“学士山头”、“苏公栏外”、“五马秋风”、“江月明仙石”等字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淳化”两字,给人提示了这处摩崖石刻的时期。淳化(990—994)为宋太宗的年号。这处诗词摩崖石刻可能是宋初及之前的海陆丰早期诗词遗迹。至明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为纪念宋帝受范良臣进食之事,在待渡山西麓建进食亭。从宋至明,很多外来名宦和当地文人到此山凭吊史迹,均留有摩崖诗作。但随着岁月的剥蚀,摩崖石刻已漫漶不清。正如何藻翔《岭南诗存》所言:“广东宋诗存者尤鲜,崖门兵燹,版藉荡然,元、明均尚唐音,无人收拾。”北宋海陆丰诗人,只有任循州刺史后定居于陆丰的林直可等留下少量的作品。
林直可(1107~1195),字正卿,号宣教。性聪敏,少知书;享寿89岁,是定居海陆丰林氏始祖之一。宋宣和五年(1123)毛白知榜进士。南宋绍兴八年(1138)授广东循州刺史。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迁宣教郎之职。翌年路经陆丰青螺村(今陆丰市桥冲下塘),见此地山海物产丰盛,遂出资一万余贯,养牛数百只,开垦田塘50余顷,时元配夫人黄氏已逝,林直可与继夫人郭氏携两幼子创业定居。由于眷念故乡莆田澄渚的亲人,作《思乡诗》云:“乡心迢递利勾牵,报道阳桥梁坏悬。老蚌明珠遗此地,父南子北思悠然”。这首诗质朴直白,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是林直可怀念在福建家乡与黄氏所生的儿子而作。“老蚌明珠”喻自己与如夫人郭氏老来生子,“父南子北”是指自己已垂垂老矣,与大儿子闽粤相隔,长期思念。同时所撰的还有一首五律,朴实自然,清新可诵。亦寄托同样的情怀。诗云:“故乡何日到?吾老不能归。九牧家声远,诸亲信息稀。白云连日布,黄叶逐秋飞。行矣前途晚,西征泪湿衣”。
楊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一生力主抗金,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著《诚斋集》133卷。南宋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1184),楊万里出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路提点刑狱,尝往返闽粤驿道。当时粤东各地道路上均种植有木棉树,每到春季,满树芳华烂漫,如红云般灿烂如霞,吸引住因公事路过的行人眼光。他有一首《二月一日雨寒》的诗,就描绘了木棉花的神采云:“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到,满城都是木绵花”。沿潮惠驿道的江海之间,常麇集着浮家泛宅、随潮来往以捕鱼为生的疍民船只。他在《疍户诗》中写道:“天公吩咐水生涯,从小叫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夜来春涨吞沙觜,急遣儿童斸荻芽。自笑平生老行路,银山堆里正浮家””真实地记录了海陆丰至惠州沿海一带疍民的生活情景。壮阔的大海风光,更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一次,他路经粤东陆丰与潮阳交界处时,望见无际的南海吹起狂飙,空旷的海天上波浪滔滔,鸥影回旋;这种壮丽的景色,使千里迢迢跋涉路途的诗人顿消烦恼,情不可遏地写下《望海》一诗云:
动地罡风起海陬,为予吹散两眉愁。
身行岛北新春后,眼到天南最尽头。
众水奔来波尽纳,千山赴此气全收。
客中供给能消日,万顷烟波一白鸥。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特授龙图阁学士。诗词均擅,风格豪迈激越,是南宋江湖主盟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词集有《后村别调》。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 元月,擢广东提举。在任上体察民情,言出必行,整肃纪纲,严厉打击苛民害民的行为,核实预算,使 “岁计羡而商徽宽,民夷安之”。翌年八月升广东转运副使,九月升转运使兼提举广东市舶使。在粤两年:“宽荷箬,严篚苞,节漕计,俸给例卷”,一概不受。积极筹措边防生产,市牛千头助屯边;又自购田二百亩,以瞻仕于南而以丧归者。是故南人刻石纪之,御史金渊据此诬陷其“自拟清望”,不久再遭革黜。他从福建任职广东时,来回两次经过海陆丰,留下多篇诗词作品。嘉熙元年(1237)春,刘克庄从闽南入境潮州前夕,写了《一翦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词。沿惠潮上路揭阳乘船经水路到达揭西县时,写下《临江仙•潮惠道中》词曰:“不见仙湖能几日,尘沙变尽形容。夜来月冷露华浓。都忘茅屋下,但记画船中。 两岸绿阴犹未合,更须补竹添松。最怜几树木芙蓉。手栽才数尺,别后为谁红。”当刘克庄离开海丰县城时,薛县尉据驿报闻知潮阳一带有盗贼出没,担心刘克庄路上的安全,亲自率领县衙役护送刘克庄抵达潮阳。薛县尉获悉盗贼已被官军平定,才放心带着衙役返回海丰。这种情谊使刘克庄深为感动,特赋写《送海丰薛县尉》云:“境与潮阳接,传闻盗已平。丁男无转徙,弧卒有来迎。东作千村急,南官几个清。廉材遗训在,努力继家声”。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宋宝佑四年丙辰科状元,累仕至湖南提刑,迁知赣州。元兵渡江,应诏勤王。宋端宗继位改元景炎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景炎二年(1277)十一月,他在海丰军船澳奉帝诏率师从海路赴潮阳进剿陈懿、刘兴叛军。(图:文天祥)
十二月十五日,闻元军主力从福建出动,他度势不敌,在部将邹(氵凤)的掩护下,率领萧资等将领带领五千兵马从潮阳经陆丰路撤回海丰五坡岭。二十日正当中午部队煮饭之际,遭到元将张宏正近千骑突袭,他仓卒应战服冰片自杀未果被执。此役,邹(氵凤)、萧资等多员部将亦同时战死。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他在大都狱中将在海丰战斗的经历,凭记忆撰写《集杜诗》,其中既有记录兵败的《行府之败》,也有悼念邹(氵凤)、萧资等幕府部将的诗篇。《行府之败》两首并序曰:“十一月,谍报虏大众至漳泉。度势不敌,移屯将趋海丰。为虏骑追及于中道。时行已数日,不为备。仓卒溃散。遂被执”。诗曰:“送兵五千人,散足尽西靡。留滞一老翁,盖棺事已矣”。“翠盖蒙尘飞,仗钺奋忠烈。千秋沧海南,事与云水白”。两诗写得苍凉悲壮,忠烈之正气直干云霄。其悼念萧资、邹(氵凤)等幕府的诗亦充满沉郁眷念之情:
主当风云会,谢尔从者劳。感恩义不小,块独委蓬蒿。(萧资)
东郊暗长戟,死地脱斯须。庾公兴不浅,居然屈壮图。
方当节钺用,不返旧征魂。凄凉馀部曲,发声为尔吞。(邹处置)
邹(氵凤)(?—1279),字凤叔。江西吉安人。后徙永丰。少以豪侠称,为人慷概有大节,有卓勇不羁之慨,从文天祥勤王。补武资至将军。进兵部侍郎兼江东、西入置副使。官任江西安抚副使,兼同都督府参谋。聚兵宁都,得数万,改授江西安抚副使。及永丰败,继从天祥间关岭道,未几,复出开督府,分司永丰、兴国境上。文天祥讨伐陈懿、刘兴,他从江西带兵到潮阳与文天祥会合。恰哨兵报元兵来袭,他在陆丰东部的龙溪都殿后阻击元先锋部队,掩护文天祥中军撤退,勒铭于千秋镇(今属惠来县)巨岩曰:“崇冈壁立,曲水长流。天险莫升,人谋何筹。山川万古,镇垒千秋”,亦是一首响遏云霄、气韵铿锵的诗篇!
二
元初,随宋王朝和文天祥南下的军民被元兵击溃,流落在粤东海陆丰一带。这些南宋遗民不愿仕元,大都归隐在海角僻野,以名节相砥砺。南宋宝佑元年(1253),海丰县令陈原父曾孙陈文英、陈梅峰父子定居龙溪都麒石肇基创业。南宋灭亡后,陈梅峰之孙陈牧隐不仕元职,与其侄陈野仙、陈舆言隐居在麒石。他们都是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诗人。
陈牧隐(约1345~),名堡,字彦行,牧隐其号也。海丰龙溪都麒石里(今惠来县岐石)人,宋海丰令陈原父之裔。幼而明敏,识见超卓。知孝敬长,兄弟和睦。少博极群书,文名蜚声岭表。元至正年间朝廷征召不往,为保持气节隐居于家乡麒石村。岐石南部有凤山,位于前汛村南,三面环水,与后汛村南的山丘,隔水相望,并称双凤。陈牧隐题《凤山古寨》诗云:“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磐石绕汤溪。英雄壮士今何在?万古空营对落晖”。
此诗追忆当年曾在凤山古寨树立义旗的勤王部队,利用古寨险恶的形势,抵抗元兵对宋朝小朝廷追击。在残阳斜照下的古寨空营遗址上,陈牧隐感慨万千,不禁惆怅地问道:“过去在这里战斗的壮士如今在哪里呢?”明洪武初年,陈牧隐始出山,代表陈氏家族出来慰问镇守海防的碣石卫戍军,拨赡军租六十石以供碣石卫军饷。
陈野仙,名已佚,陈牧隐之侄。也是“一位标志节于林泉”的硕儒,时值元季,中原板荡,与胞叔陈牧隐逍遥泉石,以诗文自娱,自号为野仙。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登乌石》、《宿乌石》、《独坐》、《登高》、《石上梅花》等诗。其中《石梅》诗一气呵成,韵味隽永。诗云:“瑰然片石长苔痕,谁种天然太极春。欲向花神问消息,疏枝无语月黄昏。”《九日登高》则写出他在乡下赏菊饮酒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黄菊篱边已放花,摘来盈把泛流霞。
振衣直上冈千仞,问酒须逢麯几车?
囊里霜醅拼尽醉,坐间秋色转无涯。
举头十数烟村外,绿绿溪流淘白沙。
陈舆言,野仙之弟。诗名与兄并称于世。他卜居凤山,垂钓溪头,镇日渔唱,逍遥自在。有《溪头渔唱》等诗存世。其中《凤山钓矶》表达其无虑无忧,渔钓潮流,悠游啸歌的行状,以及甘愿当南宋遗民,不与世俗争夺权利的心态。诗云:
一曲沧浪欸乃间,数声清澈凤山湾。
世多俗客忙相逐,天许渔郎剩得闲。(其一)
潮汐回旋绕凤山,临流把钓自安闲。
渔矶夜夜歌明月,谁道遗民去不还。(其二)
自北宋曲江余靖著《武溪集》起,至南宋赵必豫的《覆瓿集》以及陈牧隐、陈野仙、陈舆言三叔侄诗人止,海丰诗人写出了一首首慷概激昂、悲壮雄直的爱国诗篇,形成了宋元时期岭南诗派以“雄直”为特征的爱国主义诗风。弘扬了岭南诗派的浩然正气。在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岭南诗坛予以深远的影响。
三
明初,海陆丰本地诗人逐渐增多,有的还刊印了个人诗文集。明洪武八年(1375),龙溪都乙卯科举人、江西南城知县卢功名,著有《郁林石诗文集》;是海陆丰最早刊刻行世的诗文集。至明永乐年间,随着广东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也日趋繁荣。作为惠州的属县之一,“南园五子”的诗风,开始影响到海陆丰诗坛。当时较活跃的诗人有彭举、梁安、李实、林禄、吴宏、蔡奂、吴献、彭祚等。虽然明科举制度专以经术取士,轻视诗赋;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情绪。作品清秀隽永,笔力遒健,形象生动,气势雄直。他们上师谢灵运、刘克庄,下追“南园五子”。
梁安,广东高要县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进士。是首位作品刊于《海丰县志•艺文志》的诗人。其《甲子门》是一首内涵丰蕴,颇具特色的七绝佳作:“海岛东南第一门,宋帝曾此驻三军。锦帆玉舵如流水,空有余音对彩云”。全诗触景生情,写得极具神韵,既追溯历史事迹,又赞美甲子门风光;意为当年港内锦帆玉舵的盛况,已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后来人对着天上的浮云发出空荡的吟咏声。文笔流丽清秀,色彩斑谰,耐人寻味。
彭举,字京佐,海丰县石帆都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广西桂林府训导。永乐二十年(1422),海丰知县在甲子门为其建立“梯云”牌坊。他的诗沉郁清雅、音韵铿锵。亦吟有《甲子门》七律,诗曰:“忆昔龙舟驾海涛,六飞曾此拥旌旄。雨中谢峡青山暮,岛外崖门白浪高。岸草旧埋金箭镞,浪花新逐锦征袍。可怜成败皆陈迹,故垒残营翳野蒿。”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述石帆港地理人文的诗词之一。全诗格调低沉悲壮,无限惆怅。但用词凝练,声调谐美,一气呵成。同时赋《哀崖门词吊郑义烈》古风云:“崖门舟覆天为愁,海风吹鬓冷飕飕。星光如斗随波漫,赵宋王气已全休。天遣海鲸肆吞噬,漠漠妖氛遍南裔。虎头将军矢勤王,可怜宋旗难撑起。誓战死,无偷生;竟死不辱勤王名。崖门猛士多如雨,谁似复翁义烈声。”歌颂了甲子渔民首领郑复翁的忠勇精神。其同乡宗亲举人彭祚亦有《御宴潭》诗云:“朱鼎航迁播岭南,君臣会此序朝参。笙歌间作鱼龙听,俎豆兼陈蛤蜊甘。逝水东流终不返,大星南殒更何堪。至今独有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两诗格调低沉悲壮,无限惆怅。但用词凝练,声调谐美,一气呵成。彭祚,海丰县石帆都圭湖(今属陆丰市甲东)人,明成化十年(1474)甲午科举人,授泗城府同知(今属江苏省盱眙县),官秩正五品。成化十一年,海丰县令柴悌在县城东门外为其建立“世科”牌坊。
李实(1502~),字石洲。海丰县坊廓都碣石卫人,精通经史,尤善书法。嫡母强氏其先祖原是来自常州的无锡望族,洪武间被朝廷派到碣石卫驻军,自此外祖父强纲,成为碣石卫世袭军人。嘉靖十二年十二月,李实在其《先妣李门强氏孺人圹记》中回忆道:“中更豪家诬挤,寸业复有者。孺人益勤苦,以济不给……实复愚惰,孺人始教力学,在泮十四载,而添窃甲第,其中经度之费,朝不及夕,自一衣一味皆推以与实,抱哺之艰,作成之力,盖世情共难者”。正德十一年(1516),他入泮为庠生。至嘉靖四年(1525)赴乡试中式乙酉科举人。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成已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江南御史,嘉靖十二年,擢迁北京监察御史。他是自宋以来海陆丰间隔了267年才出现的明代第一位进士。
正德十一年(1516)李实入泮读书,因家境清贫,投身永兴古寺,为僧人抄写经文谋食,传说其小时胆识过人,聪睿敏捷。一次在永兴寺应答海丰知县时以当地景物所拟的地名对:“金屿三山朝虎腹;”李实随口对曰:“银瓶一水到龙津。”县令不禁赞道:“真神童也!”后因僧人所忌,怒而离寺,赴碣石城南门外海岛南关庙发愤读书三载。《答友人》一诗就是他在南关写的,记述了他不得志时在岛上贫穷的生活际遇。诗曰:
何处人能识淡交,肯垂青眼到蓬茅。
苍苔露湿和烟踏,白板云封带月敲。
汲水欲烹茶灶冷,提壶去买酒钱高。
知君斟破斯文味,空口闲谈过此遭。
其《过南沙渡值雨》一诗描写细腻,炼字精当,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色彩缤纷,并寓哲理。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的功力。诗云:“云意黯千山,春游兴未阑。花深红雨重,草细绿云宽。舟子频招渡,征人漫倚鞍。纷纷贪利涉,南北几人还”。 此外,他还作有《碣石卫城八景》、《过羊蹄岭闻鹧鸪》等诗。他历经十四年的饥寒磨难,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四
明嘉靖初年(1522~1523),随着海陆丰经济的繁荣发展,文教事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官办县学外,广东提学副使魏校(1483~1543)发起了“毁淫祀,建社学”的文教运动,掀起办学高潮。海陆丰文教事业获得迅猛发展。在魏校主持下,首先将县城鲤趋埔罗公庙改建为文山书院,接着在全县拆毁或改造寺观兴建桂林、清明、西峰等书院以及南城、龙津、北门等社学,沿海兴办石桥、捷胜等社学,使儒教广泛兴起,读书风气盛行,为明末培养了不少能诗会文的科举人才。正如惠州学者邹永祥、吴定球先生所说的“明代中叶,理学大昌,新会陈献章所创立的粤宗和余姚王阳明所创立的浙宗,影响最为巨大深远,终明之世以至于清初禁讲学大兴文字狱止,其间三百余年,天下学统未有盛于此二宗者。惠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种种历史机缘,成为这两个学派流播交融的地方。”(《惠州志•艺文卷》)。此时,正是以欧大任为首的“南园后五子”在广州崛起之时,他们的诗作,或多或少地摆脱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陋习,在当时浓厚的拟古主义氛围中,比较自觉地继承发展“南园前五子”所开创的雄健诗风及现实主义传统。这种诗风也自然影响到海陆丰诗坛,使诗的内容重视反映现实,艺术风格也较雄直。使晚明海陆丰诗坛出现了陈元谦、陈光世等优秀诗人。他们的诗作或法度谨严,典雅清丽;或纵横恣肆、雄直奇丽;或感情深沉,语言质朴。充满了关注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诗风。
陈元谦(1510~1592),字宗沩,号中阳。龙溪都麒石村人。5岁时随父到甲子攻读,嘉靖二年(1524)14岁时,海丰县学派员督导,见他文不属稿而就,评名列优等。翌年割龙溪都新建惠来县时,他年15岁,学籍虽由海丰改隶惠来县,但仍在碣石卫宝刹书院读书。嘉靖十七年(1538),他以选贡荐游太学。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偕弟元谅赴省参加乡荐,中式丙午科举人。至嘉靖三十九年,陈元谦赴京参加吏部铨选。首辅兼吏部尚书严嵩阅卷,见元谦身、言、书、判四事冠群,审查其地方档案亦甚满意,故派他到其老家任袁州萍乡县令。相传他不愿赴职,次日严嵩接见,他恳请严嵩另派他到袁州以外的县去任职。严嵩竟然劝勉他安心治政,整顿民风,并即席亲书七律以赠。诗云:“袁山城郭翠微连,楚水云烟净渺然。仙鸟暂逢双阙下,征航遥向五湖边。青萍出匣硎初试,黄鹄凌霄势自骞,惟听弦歌遍闾里,循良汉吏为君编。”竟然是鼓励他要做一个循良忠臣。陈元谦有了这张“护身符”,在其任上晓谕胥吏,整顿租赋,惩处了几个倚仗严府庇护而民愤较大的凶犯,将侵占的田地判归农民。由于他公正廉明,出污泥而不染。嘉靖四十一年获钦赐御书:“敬天勤,民之宝”。嘉靖四十三年,陈元谦请求退休获得批准。回乡之后设学堂,聘名师教育乡里子弟,整顿乡风。享年82岁。诗文传世有《逍遥岩》、《闻擒剧盗曾一本登五层楼眺望》、《长命草二首》等。其《与客问答即事》五言四十六句长诗,是他就任萍乡县令之际所写。诗曰:“忽有故乡客,长跪授素书。云自故乡来,意气若啁蹰,颜面带风霜,坐立转蘧蒢,再拜问乡人,故乡今何如?请言亲戚故,田里几莱污,丘垄何人守,族属宁有无?桴歌今鸣否,征求苛与纾?乡人发长叹,置茶坐之隅。再拜复主人,故乡不可居。坟垄既芜没,宁复识廛区。邻巷鲜故人,族里半丘墟。……主人聆客言,涕泗交涟洳。离乡十余载,陆沉何须臾。族戚悲零落,交亲日以疏。归鸟无宁翼,游鬣将安舒。殷勤谢乡人,勿复更欷歔!”
此首拟古诗通过与故乡来人的问答,并以乡人的口吻,叙述海陆惠一带的农村,在苛政和地方恶势力的双层压迫下,呈现一片民不聊生、破败凋敝的衰落景象。诗中充满同情农民、怒斥权豪家族的爪牙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劣行为,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强烈批判主义精神的讽喻诗作。
陈光世(1518~1586),字复振,号雪坡。龙溪都麒石里人。他十岁能文,聪颖早慧,博览群书,善吟咏,工音律,驰声艺林。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岁贡入国子监,毕业后,以教学为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任山东钜野知县。有“通漕贤尹”之誊。少年时一首《上元日》清新可诵。诗曰:“初春此日睛,庭院斗纱灯。柳眼微微动,花神隐隐生。淡云山外迥,新鸟时间鸣。渐喜干戈息,笙歌对酒声。” 所著《雪坡诗集》四卷载有《吴节妇》、《十二夜月》、《咏牡丹》、《上元日》等诗文,其中《冬日桃花盛开》云:“桃花此约为谁狂,早占阳春白雪桩。淡淡浅红傭素粉,疏疏细影弄幽香。桂边强作拖风片,菊后堪怜竞晚芳,拟向仙踪寻去路,津头笑杀捕鱼郎”。对冬日早开的桃花,借喻为闺中贵妇,薄施脂粉,淡扫蛾眉,幽香缕缕。全诗以物喻人,寄托遥深。
五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倭寇2万多人从潮州入侵海丰沿海,所到之处掳掠居民,勒索钱财,放火烧屋,草菅人命。朝廷为保护海丰沿海盐场的财政税收安全,驱逐倭寇出境,派出总兵、参将等将领率领大军驻守碣石卫城。这些镇守边关的将领不仅武艺高强、胸藏韬略,也通晓文学诗词,且造诣亦不同凡响。其中以俞大猷、邓子龙、胡时化、胡国卿、胡天霞、刘寿山等儒将,不仅在卫疆报国、驱逐倭寇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作了不少海防边塞诗,以及在沿海巨石上题刻不少铭文,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有较高的水准。由于他们大多是在硝烟烽火中度过的统军将领,在长期的海防要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切身的体会,抒发到作品中去就形成一种情绪高昂、意气豪迈的现实主义诗风。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著名的民族英雄。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成为名闻中外的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勤于写诗,自谓“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著有《正气堂集》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被朝廷任命为广东总兵,并奉都御史吴桂芳之命,率6万大军进驻碣石卫,前来驱逐入侵海丰沿海的倭寇。俞大猷在玄武山下训练士兵,阅兵誓师。期间作有《与展推府》,气势豪迈地吟唱道:“匣内青锋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渊急虬龙惊腾跃,汉飞牛斗避锋移。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断不澌”。他的《试剑石》诗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曰“名剑渊沉谁得知,无端自跃欲何为?祗从贼子斩顽石,莫若终沉在水时。”借剑喻志,气势昂扬,格调雄浑!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俞大猷从碣石卫移师潮州,以钦差镇守南赣汀漳惠潮等处地方伸威营总兵官署都督佥事身份,祭拜韩文公祠。吴平深感恐惧,要求投降。俞大猷遂派特使招降吴平,居之梅岭。秋八月,吴平担忧俞大猷终久必杀他,再次叛乱,造战舰数百,聚众万余,筑三城守之。挟残倭流劫海丰,转入惠来境,行劫滨海诸郡县。福建总兵官戚继光闻讯出兵袭击,吴平逃遁大海退保南澳岛。于是俞大猷率领水兵,戚继光率领陆兵,夹击剿南澳,大破之。凯旋归来,俞大猷情不自禁的写下《舟师》诗,为时人所传颂。诗曰:“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全诗充满了抗倭胜利的喜悦心情,是一曲响遏云霄的歼倭凯歌。俞大猷奏凯回师在碣北题撰“万世太平”摩崖石刻。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他既是名将俞大猷的学生和部将,又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诗人和古音韵学家。嘉靖四十一年,总兵戚继光平倭至连江,根据陈第的《平倭策》一举歼灭倭寇。后被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嘉靖四十三年,随俞大猷麾下率6万大军到达碣石卫。他率兵镇守海丰沿海边防,抗击倭寇,将其围剿歼灭于大德港。行军途中当地皎洁的月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下《海丰道中月夜》诗云:“明月炯中天,孤云净不起。山径乱狐踪,溪桥有鱼簁。修竹隔前村,穿林复渡水。宵行岂不劳,清景良足喜。”意境深邃,不久被戚继光擢任为游击将军。并随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出守蓟北古北口十年,因治军有方被时人誉为儒将。著有《一斋诗集》、《两粤游草》等。
邓子龙(1527—1598),字武桥。江西丰城人。武举出身,明军事家。嘉靖中以平民应募,率领江西客家兵,先后转战于福建泉州、厦门、广东海丰等地。隆庆三年(1567),这位武举出身的儒将,跟随驻守碣石卫的广东总兵郭成、参将王诏等从海丰各港口起兵,乘乌槽战船赴潮州莱芜澳,与福建水师战船会师。接着赴马耳澳剿灭巨寇曾一本的海上战役。其《横戈集》载有《东海血战》云:“揭阳巨寇曾三老,剽掠称雄居海岛。水兵数万莫撄锋,两省英雄皆草草。……二省会师约南海,东西顺逆风不到。五月十二排战船,猾寇乘风先有报。闽师十万败如洗,将官沉水金门里。数海艨艟悉卷空,军装火器尽为取。乌艚碣石凭风起,白沙一日长洲尾。贼船夜扎牛田洋,轻视广兵容易喜。 胜负未分莲澳战,一声霹雳船不见。风消云散浮如蚁,曾贼夭亡莲澳底……”。东海,指海陆丰至潮汕海域。全诗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气势雄浑!记载了隆庆三年(1567)诗人跟随总兵郭成、参将王诏等从碣石起兵,乘乌槽战船赴潮州马耳澳,参加剿灭曾一本战役的经过。消息传来,粤东沿海额手相庆。龙溪都贡生林器之亦赋《郭总戎凯歌》诗五首。其一曰:“粤峤狼烟接海城,壮猷方叔事专征。握奇阵破黄巾贼,积卒星随细柳营”。其四曰:“偃旗为雨鼓为风,洒扫氛尘净域中。不是清新旧开府,那消兵甲事春农”。欢欣鼓舞之情,溢于言表。
六
在甲子城北门,巍然耸立着一块巨岩,人称擎天石。《陆丰县志》载曰:“在甲子所北门内峙立耸拔,高出雉堞丈,余中开一痕,俗称雷打石”。自碣石卫海边防要塞建置后,历代扼守边疆的儒将和官员,在此题下不少诗词和铭文等,竟成一方人文名胜。明万历十年(1582)冬,分守岭东道胡时化,与明钦差兵巡道郑岳和参将成大儒巡守碣石卫时,为宣扬碣石卫部队威震南海的气势,戎事之余,在碣石卫城外的观音岭金厢滩巨石上题镌“镇海石”石刻。并在甲子所城北门的擎天石题镌诗铭曰:“天开甲子,巨石临门。一声霹雳,震动乾坤。”后由浙姚同乡时任岭东道中军守备的阮应辰重刊刻。胡时化,原名权,字龙汇。浙江省余姚县人。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授合肥县令,修编《合肥县志》,编纂《新刊名世文宗》三十卷、《谈薮》一卷、《孝经本义》等。万历五年,由合肥县令选江西道御史。万历九年二月,迁广东左参议。翌年赴碣石镇等海防要塞巡视,由此抵达甲子所城。
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海丰县令胡天霞视察甲子所城,也在擎天石题下铭文并序。胡天霞,湖南全州人(今属广西)。万历二十年举人,二十二年(1594)出任海丰县令,是年十月,他奉陈军门和郑守道要其“编保甲、阅军兵”之命,巡视海边防来到县东的甲子北门。见城隅高阜一石岿然而立,中间裂为两片,惊奇之余,用草书撰写诗文,镌刻在右侧巨岩上。序曰:“余叨受命为海丰令,至所名甲子,距县一百八十里。军务艰危,然无事;故未宜上道。军门陈公,守道郑公,拟余编保甲、阅军兵,是以至焉。见期(其)城隅一石,岿然突然,期(其)形如帽,高三丈五尺,周围十丈,中裂而分之。问其故,左右曰:此原一大柱石,后为雷击,自顶至足,分而裂之。余随其想象,题勒以识岁月云:‘初涵太极,次分两仪。天造地设,此象甚奇。镇定斯土,来今往古。亿万斯年,名甲子所。’时万历甲午年孟冬湘胡天霞书”。擎天石左岩边侧空白处,则被碣石总兵胡国卿所镌铭。
胡国卿,碣石指挥使。出身碣石卫世袭军户,原籍陕西省关中人。曾在观音岭金厢海砂滩的镇海石上勒刻 “扬威止水”四字。万历二十八年,胡国卿莅临甲子四方城,又在城北隅擎天石勒诗铭曰:“甲子七元首,元元不计年。震泽处生石,擎此东南天。”不久,擎天石右岩侧空间被澄海王庆臣补白题刻七绝诗云:“崔嵬奇石傍城隈,俯仰乾坤北斗回。谁向一中分造化,浪将月斧劈痕开。”
这些摩崖石刻诗铭借赞颂擎天石的伟岸奇特,表达了诗人报国从军的远大志向,也表达了明代甲子城驻军将士守卫疆土的决心和意志,强调了碣石卫和甲子城作为边防重镇的战略意义。
七
明万历初年,作为郡城的惠州府诗风更为强劲,出现了“湖上五先生”的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和杨起元等学富五车的诗人学者,影响遍及惠州全府。当时海丰正处于官军围剿倭寇以及蓝一清、赖元爵的的连年烽火之中,引起了祖籍在陆丰的著名诗人学者叶春及的忧虑和关注,在惠州万石坊叶府的惠钟楼上,题《第一楼秋兴》的诗云:“罗浮山下古循州,万里风尘客倦游。北望九连关塞远,西闻三峡甲兵愁。霜高越徼凋军寨,月满祯城照戍楼。烽火海丰犹未息,江湖空抱杞人忧。”期间,惠州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吴高,以及“潮州后七贤”林大钦、黄奇遇等诗人学者曾先后接受陈汝凤、冯渠等海丰知县的邀请,到海陆丰进行游历讲学。万历十三年,叶春及应海丰知县陈汝凤之邀,撰《筑偃月城记》。并应金山卫指挥同知侯继高和浙江松门卫指挥使李金等众武官之邀,到碣石卫城撰《新建碣石元武山记》,由书法家吕光午书写勒于元山寺内碑石。叶梦熊撰《署海丰冯侯遗爱记》,李学一撰《重修儒学记》,李焘撰《修理儒学记》等碑记。他们与当地文化人结交为友,进行诗词文化交流,由此培养了不少科举文化人才,万历年间,地处闽粤中途要道的海丰县,因其独特的海防前哨地位,有很多公干的朝廷官员和将领带兵从此经过。当时从归善县平政驿进入海丰境内,至县城13铺130里;沿路置有平安驿、南丰县驿、东海滘驿,以及惠来县与陆丰交界的大陂驿(嘉靖初为海丰县境),共16铺200里。是闽粤交通驿道的要途,省府朝廷官员经常因公经过海陆丰,或奉命视察海边防,或奉命处理盐场税务,或沿途了解民情风俗、地理风貌等。有的官员颇有雅兴,或记述沿途所见所闻,或抒发心中感慨,均留下其在陆丰的足迹。潮州知府徐一唯、海丰知县叶维荣等地方官员,也留下了题咏陆丰地方风物的诗文。而境内险峻的羊蹄岭古驿道,成为军队南调北派的要途。他们对当地景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其诗集中留下很多描述。生动地描述了陆丰沿途的名胜风光。
史象元 明隆庆年间翰林学士。万历元年,朝廷为表彰甲子新科举人李棠妻救夫出贼船献身的贞烈节操而立祠祀之。史象元代表朝廷赴甲子吊祭“南海夫人节烈庙”题下《吊南海夫人卓氏》:“百计赎夫未有成,誓将一死换夫生。泪辞乍湿堂中土,患脱旋标榜上名。恳恻岂难趋坎险,从容终占见冰清。可堪庙祀烦装饰,白服帏即称情”。“南海夫人”,是朝廷对卓氏之节烈封号。“南海夫人节烈庙”,位于陆丰市甲子镇西门内,是明万历元年为朝廷为表彰甲子举人李棠妻子卓氏而建。明万历进士钱谦益题写了“携儿誓葬鱼腹中,四海鲸鲵破胆;全夫直占螯头上,九重日月争光”之对联。
徐一唯,字宗会,号心溪。湖北蕲水人。万历九年进士,十八年(1590)出任潮州知府。在普宁南岩古寺题有《青牛洞壁》二首传世,诗中有“银山玉洞天生穴,美景良辰寿作朋”、“休谈岩穴非皋比,定得青山道益尊”等句。明万历十九年(1591)九月,他往广州述职返回时途经海丰东海滘驿,遂与林直可十四代后裔驿吏林志尚(字见春)相识。明代东海滘村是因有驿站才兴建起来的小村,生活设施很简陋。故很多朝廷要员路过这里,均选在附近大乡富绅歇宿。是晚,徐知府亦同样宿于霞绕村林志尚家。翌日启程,题《海丰道中宿林氏田舍》诗曰:“周雅终麟趾,召南首鹊巢。偶观林氏宅,若与荷条交。栋宇呢喃薮,儿孙咿呀哓。眼前皆至乐,止宿亦同胞”。以《诗经》的篇章赞扬主人林志尚夫妇具有贤能美德。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又途经东海滘驿,再次宿于林家。为感其盛意招待,再赋《重宿林氏田舍》诗云:“不宿大陂驿,重来访隐居。堂开曾下榻,馔列旧悬鱼。太守称徐稚,山人类太初。雷阳同舍在,聊此代缄书。”并特地落款曰:“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岁葭月既望,潮州太守、蕲水徐心溪号一唯书”。诗中说自己不愿住在条件较优越的大陂驿站,而到林家歇宿的主要原因,就是出于仰慕隐居在山野的“南州高士”。全诗对林志尚的高尚情操给予了高度评价。
叶维荣,浙江慈溪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翌年授海丰知县。在任五年间,重视沿海边防和教育,创设学田,建遵纪阁、大液桥和南丰驿。诗名远播,在京师留下《香山寺》、《再宿碧云寺》、《夏日白塔寺访钦上人》及家乡慈溪留下《管山即事》等诗。在海丰县衙书《近民箴》、《远奸箴》、《思补箴》等韵文以自警。其《过碣石逢九日》,写出了明代碣石卫城外万灶冒烟、风帆林立的壮观景象。结句将自己的醉态描摹入神,抒发了一位地方官对守土的无比豪情。诗曰:
不为谈天来碣石,只缘探海入蓬莱。
三山晓日晴千里,万灶杉云酒一杯。
白羽已随蛮嶂尽,黄花偏向战场开。
风流不减桓司马,醉倚星岩落帽回。
八
明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海丰经济日趋繁荣,海洋航路的开通,使商船队北至泉州、宁波,南抵南洋诸岛进行贸易,民间财富大量积聚,形成了很多豪门家族。万历年间,读书风气很盛,结社之风复炽。陈子壮、黎遂球重开“南园诗社”。湛(若水)、王(守仁)学说开始流播岭南,陆丰士子多次到广州、惠州书院、精舍听名流硕儒讲经,学术风气很活跃。李焘、韩日缵等府郡名儒也应邀到海丰讲学或撰写《修理儒学记》等碑记,促进了海丰文教事业进一步兴盛。陆丰诗坛涌现了叶高标、郑洪猷、姜絧、章华国、彭赓皇、林呈祥、彭光远等科举出身的诗人。诗词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新气象,出版个人诗文集的有:崇祯元年(1628)戍辰科进士、刑部主事郑洪猷。崇祯十三年,他致仕回乡后,被同年好友惠州知府梁招孟聘请为《惠州府志》主编,设馆于惠州卫衙,鼓吹杨复所先生学业。著有《蘧津汇藻》。崇祯五年(1632)壬申科贡生姜絧,著有《奚囊集》;崇祯七年(1634)甲戍科岁贡生章华国,著有《白斋传稿》。
叶高标(1593~1641),字自根,号大木。陆丰吉康都螺溪人。少年时就读于莲山鹤峰,博洽群书,尤其对程朱理学和《左氏春秋》颇有研究心得。崇祯元年(1628)春,获戊辰科三甲第42名进士,授安徽省歙县知县。历任刑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在京任职期间,为明著名文学家汪道昆的遗稿《汪司马太函副墨》作序。叶高标题螺溪《五星归垣》祠堂地理形胜的诗曰:“荷蒙我祖建闾阎,金水行龙木火炎。水出昆仑生帝北,火明许嶂发天南。东山乔木家声远,西域黄金汉室端。着锦千秋承圣主,谁鸣土鼓尽中湛。”诗人对家乡的风物,表达了由衷的热爱和赞美,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眷念。其《游故园写怀》也表达同样的情愫。末句横空突起,既自诫又警世,意味深长。诗云:
岭南佳景胜燕州,百劫修来此地游。
今世福缘前世种,来生功果此生修。
富无仁义汤中雪,贵不清廉水上鸥。
万事安排天注定,人心何必曲如钩。
王基栋 字一权。明崇祯年间广东盐课提举司。他到碣石视察石桥场盐务时,当地盐课大使陪同他游览玄武山,并一起登上三台石。当他远眺碣石湾景色时,情不可遏地题下《三台石纪游诗》。游后被石桥场盐课大使雇匠镌刻于三台石壁上。诗曰:“岧峣碣石接三台,人日同登最上臺。云水渺茫山北向,海天寥廓舶南迥。鱼龙奋蛰惊春早,梅萼生香近腊开。一望紫宸遥万里,百年踪迹几人来?”与海丰知县叶维荣描写碣石的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妙。三台石是明清时期游人观赏碣石海湾的最佳点。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载:“三石坛在碣石卫北门外,即卫城八景中祈雨龙坛也,下有潭,今淤涸”。此诗原附有石刻序文。1969年文革期间三台石被炸毁,此诗及序文俱受毁。玄武山遂失去一处著名景点。
九
明清鼎革之际,海陆丰局势动荡。境内既有强大的清军,也有南明参将薛进的武装集团,还有长期盘据沿海的苏成、苏利武装集团。这三种军事力量,加上有时入境的郑成功部队相互间展开残酷战争。他们时合时分,或降或叛,相互争夺势力范围。这时候,海陆丰诗人有的加入到南明政权或在当地领军反抗,如中书舍人叶维阳、兵部主政林兴、南明总兵刘鳄、反清复明武装首领举人徐楷(字绳自)等。其中,南安监军道卢百炼就是这些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代表。
卢百炼(1592~1665),名锻,字学纯,海丰县碣石卫大塘人。南宋进士、中散大夫惠州刺史卢天潢之后裔;他少年好学,熟读《春秋》,负经济才。进海丰县学庠生时,成绩名列前茅,三十五岁补廪。崇祯七年(1634),刘香勾结倭寇围攻碣石城。他大义捐款,与碣石士绅协力御敌,终使香寇五攻而不克。胸怀韬略,勇武闻名。是明清鼎革时期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诗人。南明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黄奇遇《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云:“百炼卢年翁,治毛氏诗,领袖士林,笙簧艺苑。以故凤逸龙蟠之士,越境而结交。谈及文章事业,无不志在千里。当其为弟子员,矫矫逸气,才乃大常,日月省试,诸有司咸审音而叹赏焉。”明崇祯十五年(1642),获壬午科岁贡,由明经廷试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旋任南安监军道。赴任时写下《奉命以兵部主事南安监军》诗云:“南安猛士试霜啼, 逐电追风气似霓。愧我行筹非管仲, 量沙犹欲使驱犀。”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狼烟遍地,生灵涂炭。其《京邸初得警报》表达他眷念明皇朝的恩泽云:“绿亩芳菲绿树森,胡然风景忽成阴。筠心不逐飞尘染,留取明朝雨露深”。同时写下《从军行》:“羌笛横吹塞下秋,骁骑铁马满边头。丈夫报国应如此,不扫蓬婆誓不休”。表示了他从军边疆驱除敌虏舍身救国的决心。之后,他为挽救民族危亡,抵抗异族侵凌,勇赴国难,随唐王、福王、桂王在江南各省转战万里, 与清兵浴血奋战十七年。过广西葫芦岭时在马背上吟出:
剑阁横云入蜀难, 葫芦不异暨卜看。
湍流恶水鱼秧绝, 倾叠群峰鸟道寒。
掬涧开香泉作酒, 穿阴借影盘桓路,
跳险林深狼虎啸, 几人过此逐征鞍。
顺治五年(1648)秋,他返回海丰至捷胜与举人出身的兵部主政林兴,动员志士参加抗清队伍,准备一起到西京扈驾。不想在青草渡头会面时,遭汉奸欺骗和出卖, 被埋伏在那里的李魁龙、刘贞率领的清军包围,同行共12人全部殒命。事后伤心欲绝的卢百炼写下《哭主政林兴兄遇难》诗:“同期扈跸气云蒸, 君落奸谋惨不胜; 肝胆尽涂妖鳄窟, 凄风怒处浪千层”。顺治十八年(1661),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蒙难。卢百炼闻知消息后悲愤地赋下《望銮舆》云:“凤凰何处去?大半梧山廓;有日复归来,扑取群燕雀。”因主力被歼,他随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黄奇遇一起潜回家乡,隐蔽在八万深山密林里,继续进行抗清复明活动,伺机东山再起。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写下了大量苍凉雄浑、感人肺腑的作品。著有《百炼集》47首诗传世。
他早期的诗作《从军行》:“羌笛横吹塞下秋,骁骑铁马满边头。丈夫报国应如此,不扫蓬婆誓不休。”雄浑苍劲,充溢着必胜的信念和高昂的战斗情绪。晚期诗风则转向悲慨苍凉,但仍具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清顺治四年(1647),当他听到张家玉在增城遭清军反扑,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悲愤难抑地写下了《甲子门吊张文烈先生》:
激烈忠魂逝奕英,啼鹃血破月三更。
置君复社知谁是,报国捐躯岂论名。
岸草无心风泣鐻,珠江有恨浪悲钲。
于今落木秋霜夜,犹叱云旗北路行。
参考文献:
杨永可、叶良方(执行主编)《汕尾古今诗词选》(1997年2月三联书店);
叶良方《海陆丰诗词史话》香港成达出版社2011年12月;
乾隆版《海丰县志》、乾隆版《陆丰县志》、嘉靖版《惠州府志》光绪版《惠州府志》等;
《岭南历代诗选》、《历代名人入粤诗选》、《岭南历代词选》等。
吴定球、李明华、严一超、何志文等先生以及卢时杰、马毓英、薛叙谋、杨永、余少南等先生提供的有关资料。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