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文章>>正文内容

关于加大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创建卫生强市的调研报告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2-18 发布者:liang 字号:[大] [中] [小]

“卫生强市”是一项利民益民的民生工程。建设卫生强市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好“脱贫、教育、卫生、农村基础建设”四大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是提高我市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但我市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素质、结构与广大市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医卫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已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市政协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组织教科文卫体委相关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下旬,就我市“加大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创建卫生强市”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组听取了市卫计局、市人社局、市编办、市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慢病站等单位的工作情况介绍,并深入到河西、潭西、西南、南塘、甲子、碣石等卫生院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先后到广州、台山、开平等地开展相关问题的考察参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建“卫生强市”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2015〕15号)。2016年5月,汕尾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汕尾发〔2016〕5号)。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卫生工作暨卫生强市建设动员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动员和部署,分管市长直接下达创强工作任务,拉开了“卫生强市”创建工作的序幕。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创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一)创强工作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建设卫生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陆府发〔2016〕86号),加强了对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开展卫生强市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等方面对创建卫生强市工作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还成立了市卫生创强建设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甲子镇和碣石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统筹协调和推进创强重点项目的处置能力。全市逐步形成了由市建设卫生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以镇(场、区)为单位,各有关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创强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一是市、镇(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全市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家(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7家,中心卫生院2家,乡镇卫生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村卫生站555间,民营医院7家。全市现有医疗卫生业务用房总面积11.77万平方米,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拥有万元以上设备分别达467台和341台,均配有救护车、自动生化仪、X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和技术支持,以乡镇(社区)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全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启动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至2018年,全市计划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升级改造的建设资金达 13亿元。在2017年6月28日启动的重点项目中,市妇幼保健院项目总投资2.3亿元,总建筑面积51500平方米,建设规模为500张床位;市第二人民医院(甲子镇中心卫生院)项目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600张;市第三人民医院(碣石镇中心卫生院)项目总投资2.3亿元,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建设规模为495张床位;这些项目预计201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将增设床位400个、市中医院将增至150个床位;72间村卫生站及13家乡镇卫生院中的南塘、桥冲、上英、八万、甲西、内湖、西南、河东、陂洋等乡镇卫生院现正分别进行立项、环评、招投标等工作;甲东、湖东、博美、大安等4家乡镇卫生院正在落实建设用地。三是社会办医有序推进。我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设民营医院,近年来共有汕尾陆康医院、陆丰健安医院等2家民营医院在我市落户,新增病床240张。今年,广东蓝太阳医疗健康有限公司已在我市动工建设一所三级医院标准的综合性医院,总投资约15亿元,首期投资约3亿元,建成后开放床位1200张,将服务人口100万以上。

(三)卫生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大人才引进。2013年—2016年,我市从放宽招聘门槛、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医学院招聘、定向代培、调动和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聘)等形式,共引进人才348人补充到临床一线(其中中级岗位5人,初级岗位343人)。目前,全市有卫技人员29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9人,中级职称222人,初级职称1698人;全市有执业(助理)医师1379人,注册护士950人,全科医生53人。二是加强在职人员培训。以市人民医院为依托,建立了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轮训制度,同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盘活现有人才。2016年共投入59.86万元,开展人员培训814人次。全年增加执业(助理)医师40人,6人通过考评取得副高职称。三是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目前,我市6个专科特设岗位(其中市人民医院4个、市中医院1个、市妇幼保健院1个),现已全部落实签约,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该院神经外科与鼻咽喉头颈外科评定为汕尾市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肾内科、呼吸及肿瘤内科,力争将其培养为汕尾乃至省级重点学科,实现我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零的突破。

(四)卫生事业总体水平有效提升。市、镇、村三级卫生管理体制健全,儿童疫苗接种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控措施等主要卫生管理能力不断加强。居民健康素质、医疗保障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农村环境卫生等综合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健康体检、妇女常见疾病筛查等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门诊诊疗147.6万人次,住院91.7万人次,业务收入6.1亿元,比2015年增长11%。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与省卫生强市考核标准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人才和资源配置明显不足。在人才队伍总量方面,全市现有卫技人员2906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为0.98和0.68,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为0.48,明显低于周边县市。与我市创强目标要求,到2018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公共卫生人员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要达到2.8、1.0和3.5,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要达到2名以上,医护比要达到1:1.25,缺口数量巨大。在病床位数资源配置方面,我市现有病床位仅2838张,与创强目标要求到2018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要达到5.4,即病床数要达到7641张,缺口达4803张,达标难度大。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后继乏人的矛盾非常突出,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加强“新五件”配备,但有设备无人使用的问题依然存在,防病治病的能力弱。目前全市还有上英、八万、内湖、陂洋等4个镇卫生院没有正式的注册护士。

(二)卫生队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高学历、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明显缺乏。从学历结构上看,全市卫生队伍中没有1名研究生,本科生仅7.6%,大专学历24.2%,中专学历36.3%,高中及以下学历31.9%;从职称上看,正高职称仅0.14%,副高职称2.37%,中级职称7.64%,初级(助师及士级)职称58.43%,无职称占31.42%。可见,无职称、初级职称比例偏大,中高级职称过少,缺少中高层人才,缺少学科带头人,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从岗位分布来看,检验、影像、麻醉等辅助科室专业人才缺乏,全科医生、中医药人才比例严重不足。

(三)卫生人才招聘引进困难重重。近年来,招聘难,招高级人才更难成为我市卫生行业不争的事实。2016年,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上报需求192人,通过各种招聘到位的仅有80人。究其原因,主要有:(1)我市卫生人员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对人才没有吸引力,无法与其他地区形成有效竞争;(2)随着省市招聘政策的变化,加之受优惠政策、工作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我市每年都很难完成招聘计划。(3)按我市人社部门现行的相关规定,受初级岗位设置数量的限制,各医疗单位无法利用现有空编招聘初级职称人才。(4)随着各医疗单位上等级、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办医政策的出台以及医师、护士多点执业的实施,卫生人才引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市在卫生人才引进方面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四)卫生人才不断流失难以留住。受收入偏低及外部优厚条件诱惑的影响,不仅使引进的人才留不住,还使原有的卫生人才也时有流失。主要原因:(1)一些省外毕业生来我市工作几年考取到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回原籍或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外流;(2)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工作结束后,忽视了人才管理,没有及时办理入编和聘用手续、没有按期兑现工资待遇等,使引进的人才感到受骗而外流。(3)一些本地技术骨干由于不满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条件及环境,千方百计往市以上医院调,甚至自谋出路,造成现有人才的流失。加上临聘人员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较大,也造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

(五)卫生人才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卫生行业,实践性强,技术掌握难度大,人才培养周期长。加之受用人单位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提高较慢,职称晋升较难。特别是晋升中、高级职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这些对于医务人员的压力很大。同时,医务人员劳动所得与其艰辛付出不相称,一旦出现医疗争议,往往还得不到病患、媒体和社会的理解,导致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

(六)大量编外人员影响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市公立医院核定的编制虽经调整,但编制总量不足,加之招聘和引进人才又十分困难,以及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一些基层医院还存在离岗占编人员等,各级医疗机构为了维持正常的医疗业务,不得已聘用了较大数量的临时聘用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共有编外专业技术人员323人(其中市级公立医院有编外专业技术人员209人),占全市卫技人员的 11.3%。相当于每 10名卫技人员就有1名编外人员。由于执业医师考试难度偏大,许多临聘专业技术人员不能通过,正式聘用的希望较小,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管理难度大。同时,编外人员缺乏规范的医学继续教育机会,医疗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

(七)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2016年,市财政下拨卫生事业经费7309万元,按常住人口计,仅为人均52.5元,与周边县区比较差距明显,与台山、开平等较先进地区差距更大。卫生经费不足导致医院公益性淡化。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经常性开支的一小部分,人员工资(特别是大量编外人员的工资负担)、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这种“创收”机制导致医疗服务不规范、追求经济收益,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卫生经费不足还导致医疗机构、设施和队伍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对照省卫生强市考核指标,疾控机构及设施建设、院前急救机构建设、城乡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和卫生专项经费投入等,都涉及政府投入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总体实力差,基层医疗用房紧张、设备简单,村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妇幼保健员青黄不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增大等等,一方面需要加强医疗队伍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要加大投入。

(八)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难题较多。一是建设用地问题。因部分建设单位现有土地发展空间有限,其升级改造建设所需土地要另外征用,我市正在推进的卫生建设项目中,还有4家乡镇卫生院尚未落实建设用地,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二是建设资金问题。因建设项目多、工程大,资金投入数额较大,在上级财政配套资金足额拨付的前提下,本级财政需补足的资金缺口较大。三是项目建设前期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部分建设单位起步晚,拖延了工程进度。

三、几点建议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创建“卫生强市”工作与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相结合,与提高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水平相结合,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面完成“卫生强市”创建任务。

(一)营造氛围,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卫生强市建设工作内容涉及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合作医疗、基本医疗、爱国卫生等相关内容,基本上概括了政府层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涉及到的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履职和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要多渠道进行全面宣传,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创建卫生强市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创建工作。同时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医疗卫生人员敬业奉献、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逐步形成理解支持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畅通渠道,全面增加卫生人才总量。一是加大招聘卫生人才力度。在招聘卫生人才过程中,首先应该调整和突破我市现有的人事政策,主要是:(1)突破引进人才现有政策。对短缺专业人才的招聘,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引进方式。如: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列为短缺人才专业,以上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可以通过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予以引进;本(专)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中专以上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并在3年内取得执业资格证的,给予解决编制,并提供带薪到大医院免费进修1年的待遇。(2)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建立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议确定。对一些偏冷门的岗位可适当降低引进人才标准,以解决人才紧缺现状。(3)放宽初级岗位设置限制。制定新的岗位聘用实施管理办法,按照“编制到位、经费包干、自主聘用、自主管理”的原则,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发挥医务人员人尽其才的能动性。(4)广辟渠道,引导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采取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以及采取BOT模式打包引进学科团队等方式,灵活引进优秀卫生人才。另外,在签订拟录用“合同”中不要硬性规定太长的服务年限,以免“吓跑”人才。二是定向委托培养人才。继续开展委托定向培养各类卫生人才,依托广东省内高等医学院实施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项目,除了继续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委托培养外,可考虑护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等紧缺专业的委托培养,委托培养经费应由市财政承担,扩大委托培养数量。三是促进社会办医办学。改革社会办医行政审批制度,加大社会办医办学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参与我市的医改进程和医疗资源重组,形成公办为主、多元办医的新格局。目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介民营医院等招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组建医疗产业集团,做大做强陆丰医药市场流通,投资参与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建设和经营管理,引导高精尖医疗技术人才到陆丰从业,补充卫生人才总量;采用校企地联合方式(医科高校提供教研资源、企业集团提供建设资本、地方政府提供服务保障)兴办医科大学,填补我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及医疗设施配置上的不足。四是逐步进编编外人员。放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编门槛,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2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在岗人员,经市卫生、人社编制部门核准,可直接办理聘用入编;优先将参加“三支一扶”经考核合格的医学毕业生补充到卫生队伍。此外,卫生系统非在编卫技人员共有323人,他们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同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他们的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建议出台有关政策,每年进编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非在编人员。由所在单位根据功能定位、岗位需求和单位编制情况确定进编人数,经考核测评后进行公示获得通过,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进编手续,正式录用。同时,挖掘退休人才潜力,鼓励具有执业资格的退休医生继续服务社会,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平等协商、报酬合理原则,签订聘用合同。这些人员应不占职称岗位,不影响下一级人员晋升职称,并可适当增加其经济收入。

(三)引育并重,提高卫生人才素质。一是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建议市政府参考外地做法,尽快出台比较优厚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政策。如:引进优秀医学人才并在本市服务五年以上的,市政府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和安家补贴(根据不同的学历、职称级别和要求);引进学科带头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每年享受特殊津贴,给予提供政府人才周转房一套,每3年为一个合同期,连续3轮考核通过,住房归其所有,适当照顾家属工作。参照《汕尾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对现有的及通过晋升获得高级职称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按引进人才标准享受每年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但不享受安家补贴。另外,除引进高级职称人才外,还可以引进比较优秀的主治医师(本科、不限户籍、40岁以下,经考核测评通过),这样的人才可以直接使用(而招聘进来的本科生需要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跨越了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二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成立政府主导下的“继续教育基金”,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和需求,采用送上级对口医疗机构进修培训、送医学专业大专院校学习培训、积极开展专业继续教育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现有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采取变通办法,对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专科医生进行免费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四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争送出去一个人,学成回来一个人,带动提高一批人。同时,搭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的“校市合作”,实施“名医培养”计划,推进名医工程建设,迅速提升我市医疗机构科研、人才的快速发展。

(四)多策并举,用好留住卫生人才。一是工作上积极支持卫生人才。要鼓励卫生人才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政府及单位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添置必需的仪器设备,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卫生人才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医疗卫生科研专项基金”,由政府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加上各医疗卫生单位自身的配套经费,保障医学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名医”队伍和“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以良好的激励性环境留住人才。二是生活上热心帮助卫生人才。建议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培养、选拔、评价、奖励的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由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表彰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表彰在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工作中成绩优异的医疗单位。同时,政府应在人才待遇、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尽可能逐步提高卫技人员合法的经济收入。对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特殊津贴制度,使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上得到充分体现,以良好的经济收入留住人才。三是政治上努力关心卫生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为卫生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创新空间,对优秀人才在评选先进、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等方面优先考虑,以良好的政治荣誉感留住人才。四是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在职称评聘分开后,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动态管理机制,增强岗位竞争,对一些优秀的业务骨干进行岗位补贴,并优先晋升职称,优先提拔任用,营造优秀人才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以良好公平的环境留住人才。

(五)推进改革,保障卫生人才政策待遇。根据《汕尾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尽快出台我市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是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基层卫生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在确定工资时注重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学科带头人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探索院长、学科带头人岗位年薪制。三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制定偏远贫困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的补助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给予特殊岗位津贴补助,可以参照《汕尾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以上卫生人才、中级职称卫生人才和具有全日制医学院校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护理初级职称人员、均按职称给予每人每月一定数额的补助,以巩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所需特殊岗位津贴补助经费,由同级财政和用人单位各按50%比例承担。

(六)加大投入,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卫生强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需要财力作保障和支撑。要坚持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健全和落实卫生投入保障机制。一要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总体投入。对照创建省“卫生强市”的考核要求(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加大投入,及时补足,并确保今后每年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二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市管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三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疾控、院前急救机构及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卫生管理能力和卫生综合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四要支持中医传承,适当增加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补助。重点培养地方名中医传人,扭转传统中医后继乏人的状况。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卫生”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不断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七)夯实基层,强化卫生强镇(街道)建设。卫生强镇(街道)创建是卫生强市创建的基础。要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步伐,在实施市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基础上,推动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目前,在卫生、计生合并后,可培训原计生人员业务技能,适当合理分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将乡镇卫生院改为市直医院的附属医院,加大临床带教和业务指导力度,整合市、镇两级卫生资源,做到人才双向流动、资源共享。探索“县招录镇使用”,适当降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执业医师考试、职称晋升考试中考试合格线标准,通过签订协议,增加津补贴等方式,鼓励市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好镇(街道)、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按规定逐步落实镇(街道)、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探索实行镇卫生院退休人员养老金由财政负担,将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纳入当地政府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等,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收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创建卫生强镇(街道)还要突出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力争通过2—3年时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八)落实责任,强化创强工作组织领导。创建卫生强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这需要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一要政策配套确保有效。市政府应在“名医”、“名院”建设、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奖励、医院上等级和政府特殊津贴设立等方面出台政策,形成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人社主管部门要在招聘、引进、使用、留住卫生人才以及中、高级职称竞聘上岗等方面,突破约束;编制部门要根据我市实际服务人口大量增多的情况,扩充编制;并积极探索实行人事托管等方式,解决基层医院存在的人员离岗占编的历史问题,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卫计、人社、教育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卫生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加快适宜卫生人才培养,做到人才供求相协调。特别要根据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加强预防医学、家庭医学、康复医学和护理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二要强化协调、督查和指导。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亲自研究解决卫生强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理清“卫生创强”工作中政府及其各部门的事权和责任,市“创强”办要专门研究创建卫生强市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强化抓落实意识,建立台账制度,逐条逐项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树立大卫生的观念,把“卫生创强”工作的组织网络延伸到镇(街道)、村(社区),把创建“卫生强市”与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活动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协调推进。三要突出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单位要充分用好省、深圳的对口帮扶资源,积极争取中央、省、汕尾市的资金支持,强化部门协作,全力支持全市医疗机构新一轮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长,简化审批手续;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任务倒逼时间,按照确定的建设时限,坚守“保质量、保速度、保稳定、保廉洁”的原则底线,确保按时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努力补齐卫生硬件短板。四要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进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要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素养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积极引导和激励卫生技术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完善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院长一手抓医院管理,一手抓医德医风建设的“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陆丰建设,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17年7月1日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