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2-18 发布者:liang 字号:[大] [中] [小]
近期,我们深入调查研究,联系实际情况,就我市城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彰显出了几个有利契机:一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禁毒、治安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社会治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陆丰核电、宝丽华、路华电子、海王医药、比德能源等大项目纷纷落户陆丰,全市的营商环境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趋势;通过“创文”、“创卫”等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镇级环境卫生极大改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通过政务整治,政府服务效能有了大幅提高,各个镇(街道)班子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随着厦深高铁的开通,天汕高速、汕汕高铁等一批区域交通项目加快布局实施,很多镇(街道)已位于高铁站点、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交通十分便利。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大多数愿意就近择业,将为我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多年以来,我市整体发展水平处在全省后端,经济支撑乏力。虽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提效能,优服务,积极解决民生短板、大力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为我市经济全面发展开了个好局。但由于我市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无统筹,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聚集不高,经济运行质量还处于低层次的水平,实体经济效能低下,发展不充分的镇域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因此,聚力城乡统筹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对于我市加快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做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建议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当前我市农村的资金、劳力等资源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农村真正成为了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我市自身实际出发,切实科学制订我市农业农村总体发展规划和差别化区域发展规划,避免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发展格局,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让老百姓留得住“乡愁”;建立乡村多元化管理体制,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特别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达到城乡共生共荣;要尽快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相关政策,给农民吃上定心丸,鼓励农业长期投资;要明确农地确权和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的土地“由以保障性功能为主,向以财产性功能为主、保障性功能为辅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要切实抓好水电路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极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要切实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要跳出单一的农业视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让农业真正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当前在燃气、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人口在城乡都能享受同等舒适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不是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等表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瞄准目标多元发展,找实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搞活村集体经济,是一件为村级发展、为群众受益的好事;搞好村集体经济,可增加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管好用好村集体经济更是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是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政策支持和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快更好的保证。
如何搞活搞好村集体经济?首先要清产核资盘清家产。清产核资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村内的荒山荒坡、林地、田地及其他集体资产全部核查清楚,搞明白那些可以进行经营,那些不可以经营。盘清可以开发的所有资源,包括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这些软实力,挖掘出所有可以发展的资源,用心把它壮大,用心做好文章。其次,要找准找实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清产核资盘清家产后,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村发展的方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不无道理,是个真理!举例来说,资源多的村集体可以选择资源开发型,资产多的村集体可以选择资产经营型,企业多的村集体选择服务创收型,产业好的村集体可以选择产业发展型。可以先做一个,把它做大做强,其它一些附带的发展模式会随之而来。
合理分配,合理开支,用好用活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壮大后,集体看得见,农民看得见,所以村集体经济的分配和管理也算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对其有一定的制约性!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管,要合理分配分红,使大众觉得合理,公平,怎么用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真正的发展壮大,总量大,可以为村民分红。分红是一个复杂繁杂的工作,要做公平公正,也可以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加强村基础设施。如果总量小,务必选择滚动发展,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政策扶持,各方关怀,保驾护航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这些都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助推器,能更好的服务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落实政策扶持助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效能加大人文关怀。
镇(街道)一级的企业,多为一些规模小、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资助这类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落实省、市有关“个转企”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培育一批“四上”企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要加大对镇(街道)暖企行动的力度,形成“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要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镇(街道)的干部要在思想认识上、服务企业的主动性有新的突破,提升服务效能,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引导就业,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全方位、系统性、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要把《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汕尾市贯彻落实<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落实到位,及时制定完善配套措施,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降低运营成本。
四、建设特色小镇,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建设特色小镇成功的经验,引发了去年以来国家和各省(市、区)纷纷出台政策,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指导和鼓励,并在重大项目优先落户、财税返还、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倾斜、用地指标奖补等方面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它是“市郊镇”、“市中镇”、“镇中镇”。2017年6月,我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100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省级特色小镇,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小镇的建设,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规划建设符合我市实际的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我市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压实责任,抓住“特色”统筹谋划,分类打造特色小镇。要牢牢抓住机遇深刻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落实责任主体,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建立由市发改、住建部门牵头,国土、环保、商务、镇(街道)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解决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精心谋划、共同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要按照“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依托我市现有的特色产业镇、文化古镇(村落)、美丽海岸线、红色乡村等空间载体,着力培育集“产、城、人、文”相融合的新型社区,建设经济上有产业聚集效益,环境上宜居宜业宜游,从而补齐城市化不足发展短板的特色小镇。结合我市现有的城镇产业基础和资源,可梳理出几大类特色小镇,如主导产业类:甲子家饰五金小镇、碣石节日礼品小镇;休闲度假类:大安古村落度假小镇、八万休闲运动小镇;特色农业类:陂洋菠萝农业生态小镇、甲东(湖东)渔村生态小镇;特色文化类:金厢(潭西)红色旅游小镇、东海戏剧文化小镇等。据此,我市可考虑培育创建市级特色小镇5-8个入项目库,在此基础上申报打造两三个省级以上特色小镇。
五、进一步提高投资重点项目质量,尽快形成服务业发展集聚高地,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重点项目建设是发展的载体,有效扩张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出偏低的现状,急需通过项目带动,尽快形成服务业集聚高地。要重点引进科技研发、创意策划、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高层次人才,实现以领军型人才引领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要瞄准深圳广州等各地的上市和大型企业,及时搜集整理披露的重大信息资料,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捕捉重大项目;对已确定的重点项目,要严格按照服务重点项目推进制度要求,进行落实、督促;优化项目跟踪服务,建立服务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在审批、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服务业内部结构对服务业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升批发零售住餐、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等第一层次业态,充分释放这些产业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要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供求角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保持适度的房地产及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着力改善服务业投资结构,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服务外包、商贸流通四大特色板块,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加快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四大产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提升传统贸易流通业,优化商业布局、丰富商贸业态,打造专业市场,扩大批零住餐在全市所占的份额;着力发展城市配送、农产品冷冻链、大宗货物流转等城市物流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仓储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信息管理化的“四化”发展;按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合理规划布局、有序进行开发,提高增量房地产的商品化程度,促进存量房地产的流通,并通过物业管理等售后服务水平,挖掘房地产潜在的空间。
六、搞活搞好流通,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水平。
我市现处后发地区,除了基础设施要跟上,流通也必须随之跟上。搞好流通是指增强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质量。流通搞活了,商品和资金等要素才能在发达地区和后发地区之间自由有序流动;流通搞好了,形成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就会吸引市场要素流向后发地区,从根本上实现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更换代新,消费水平水涨船高,高效率、高质量的流通既可更好地满足现实的消费需求,又可满足潜在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搞活搞好流通还可刺激需求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从而优化供给侧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搞活搞好流通,对促进稳中求进的意义重大。搞活流通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搞好流通需要遵照李克强总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指引,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流通业进行改造提升。
七、转变观念开放发展,开发“地方性”金融市场,改善投融资环境。
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势下,加大融资体系创新力度成为焦点问题。拓宽融资渠道是我市发展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多元化融资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推进我市产业经济发展,就必须将金融放在突出的位置,把金融支持作重要“抓手”,以积极的、大规模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散,突出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大力发展中小型、创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推广先进适用的金融技术,提供专业化、细分化金融服务。要创造条件,组建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组建并完善各省本土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金融业对本土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通过降低年担保费率、暂停收取项目评审费,以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加快发展民间融资市场,成立民间融资互助会,规范融资行为。挑选一批成长性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作为发行集合债和公司债的后备资源,及时做好初审与推荐工作,促使中小企业获准发行短期融资券,充分发挥地方性融资市场快捷方便的优势,促进地方金融市场的繁荣。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的规模,建立完善银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要大力动员民间资本通过天使投资等方式支持我市产业的发展。调动民间资本大规模地形成天使投资,对于那些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出现和成长十分重要,而这些作坊正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市民收入水平在整体提高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为发展天使投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关村、浙江等地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了一些由当地企业家或“富人”组成的“天使投资联盟”,这一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在政策层面,也可以考虑为天使投资的形成提供一些税收方面的激励措施。
要大力发展城建和产业投资基金,并按照市场化模式组织和运营城建和产业投资基金。城建和产业投资基金是支持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当前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一个可操作性强的高效率平台,关键是要做好政府强势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这篇文章。要整合各项资源和要素,形成综合优势。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培育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上,财政资金要发挥以点带面的杠杆作用。要注重市场传导机制的运用,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强势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多采用市场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可以支持城建和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提供税收、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要为一些民间的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
大力发展和利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城建基金、产业基金、资本市场,以这些要素形成梯次式资本服务,与其他传统金融服务、财税政策相结合,激活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开发和构建我市“地方性”金融市场。
八、夯实队伍建设提升投资环境,坚持“五项”原则全力招商引资。
市委市政府要有重点有计划的安排懂经济、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到镇(街道)一级,有空编的镇(街道)也可设定条件招录经济专业的公务员,借此推动经济工作,在镇(街道)逐渐形成讲经济、发展经济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市场主导、以人为本、产业建镇、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五项建设原则打造特色小镇,立足各镇(街道)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据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高质量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创新探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
要注重和着力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要鼓励利用财政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建立特色小镇建设基金或融资平台,撬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做强特色小镇。
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发挥“离乡人才”的助推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各类人才资源。因为行政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则是走产业化之路。但我市的村干部与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导致大多数的村干部与村民格局不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对市场、渠道等更是不熟悉,人脉资源与资金也相当有限,从而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充分利用与整合“离乡人才”资源,发挥“离乡人才”的助推作用。
众所周知,自1977年恢复高考已近41年,虽说我市的升学率较低,不过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也不在少数。这些“跳出农门”的人大多在外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不少已成为了政府官员、公务员、企业家、专家、教授、学者、单位骨干等,再加那些外出务工中有所成就的人,这将是一股非常庞大的资源。如果再算上这些人的人脉资源,不说取之不尽,对我市乡村振兴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这些“离乡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离乡人才”的家乡情结和血脉亲情,有效整合“离乡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只要“离乡人才”资源整合得较好,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各种资源都有可能迎刃而解。为此,必须建立“离乡人才”资源库。首先,行政村应收集“离乡人才”的详细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就读学校、专业、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专长、主要成就、联系方式等,建立较为完善的“离乡人才”档案;其次,政府相关部门汇总行政村建立的“离乡人才”档案,建立全市“离乡人才”资源库;再次,对“离乡人才”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分类。
政府相关部门要与“离乡人才”加强沟通联系。一是与“离乡人才”取得联系,确定其是否有意愿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二是与“离乡人才”加强沟通,明确其能以何种方式、何种力量、何种资源助推家乡的乡村振兴;三是有计划地组织“离乡人才”回乡考察、调研、座谈;四是组织相关“离乡人才”深入调研之后,为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同时进行科学评估与论证。为保障和发挥“离乡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离乡人才”乡村振兴助推机制。一是制定“离乡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咨询服务、在乡村任职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离乡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制定《“离乡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实施办法》,为“离乡人才”回乡助推乡村振兴开绿灯;三是为“离乡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做好协调工作。
总言之,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市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产生了新的期待,当前我市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我们对经济社会工作有新的思考。只要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能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谋划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更好地加快我市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把精力放在补齐短板、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上,也需要把城乡统筹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将创文创卫、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乃至治安维稳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开放发展,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总会选择到适宜我市经济发展的路子!
驻外经济一组调研组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