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调研专题>>正文内容

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咏流传’的美育教育和国学教育推广到基层进学校”的调研报告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2-19 发布者:liang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录制播出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经典咏流传》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原创了“和诗以歌”的模式,让千年沉淀的古诗词通过现代传播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等17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如何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市政协就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咏流传’的美育教育和国学教育推广到基层进学校”这一专题,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并邀请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等部门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于5月上旬开始,历时2个多月开展专项调研活动。调研组在赵小川副主席带领下,通过听取相关部门汇报,深入部分镇(村)文化馆站、学校等实地调研,与镇(村)文化馆站、学校负责人座谈讨论、赴外地学习考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我市推广国学、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讨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形成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咏流传’的美育教育和国学教育推广到基层进学校”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推广国学、美育教育的现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教育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强调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等道德观念与精神修养,对于我们养成自强不息的刚健之风、厚德载物的包容情怀、和谐处世的大爱之德、经世致用的奉献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都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市大部分学校、村(社区)特别是城镇的学校、村(社区)都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干部群众、中小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人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均衡。部分城镇地区、中小学校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较出色地开展了国学、美育教育;另一些偏避地区、学校则由于认识不足开展得不够理想,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对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大多数地方、中小学校对国学、美育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没有专门教材、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一些学校将国学课当成语文课的补充,只让学生大量背诵古文,学生负担沉重,丧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流于形式。三是师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一些地方文化部门缺少国学、美育专业人员,一些学校教师自身国学、美育底子薄弱,没有能力甄别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学中重字面说教轻内涵阐释、重学轻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各级政府重视不够,主管部门缺少对我市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特别是缺少真正能够体现我市特色的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一些地方缺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经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

二、在基层推广传统文化国学和美育教育的建议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果、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在基层推广国学和美育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从而更好的明志、益德、立品、做人,这对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树立理想信念、纯净社会风气、提高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广国学和美育教育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认识之后,形成决策,还要设置相关机构,组织集中各类专门人才,确定需要加强的内容,制定实施方案、步骤等等。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创造氛围,使国学和美育教育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

1、以全市各文化馆站为依托,建立全民国学、美育教育体系。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各级文化馆站其国学美育功能,成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主体单位。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馆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以村(居)社区文化建设为统领,以村(居)民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营造重道德、守情操、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活动。把弘扬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倡导现代文明家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寻找“最美家庭”、评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和”、“孝”、“礼”、“俭”等内容,突出孝廉文化和感恩文化,广泛开展“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同心创业的良好风尚。二是发挥社区党员带头作用,组织辖区党员观看国学和美育光盘,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社区关工委,在老年人和青少年中宣讲传统文化、孝德文化,将传统文化深植入青少年的心中。三是加大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弘扬和传承,使宝贵的民俗文化不失传,推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举办写春联、舞龙舞狮、包粽子等丰富多彩活动,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推崇中华传统美德。如在重阳节期间,举办“三送”(送健康、送温暖、送快乐)活动,在社区上下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良好风气。

3、以市区文化中心和陆城“百姓周周乐”舞台为龙头,辐射各镇、村文化广场、文化站(室),形成教育、传播平台,让群众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是以传授书法、绘画知识为教育载体,将广大社区居民集聚在一起,以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形式激发群众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在居民小区设置文化墙、文化长廊、发放文明礼仪手册等方式宣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二是通过开展文化惠民展演,在充分运用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渔歌、大安滚地金龙等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社区居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对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4、拓宽思路,深入开展“学国学、咏经典”活动。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网络、宣传栏等现有媒体资源为载体,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学国学、咏经典”的主题活动,用传统文化唤起大家的民族情结,扩大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参与面。二是广泛组织开展“诵读国学、咏唱经典”比赛。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由市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全市机关、学校、村(居)社区广泛开展“诵读国学、咏唱经典”比赛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把“学国学、咏经典”活动推向高潮。三是结合“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把学习活动深入机关、学校、村组、家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学国学、咏经典”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营造出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

三、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国学和美育教育的建议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固本的工程,也是一项铸魂的工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进课堂、进人心,重点是要与课程计划、与德育教育研发、与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与学校特色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融会贯通。

1、加大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其意义的宣传,使我市各中小学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塑造作用,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开展“学国学、咏经典”教育。二是提倡在校本课中全面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据从已经开设国学、美育课的学校了解,国学、美育课相当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他们非常有兴趣去学习传统文化,学校的领导、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颇为满意。因此,有必要提倡在全市中小学在校本课中增设国学、美育课。教育主管部门虽不能直接干预课程的设计,但可以发一些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加以指导,也可以牵头组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实现全市资源共享,让老师们有更多更好的资料储备。三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目前开国学、美育课的老师并非都是专任教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把提高教师自身国学、美育素养做为重要工作来抓。根据老师们的教学需求和薄弱环节,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班,定期为国学、美育任课教师召开教研会等。任课教师本人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自觉进行学习,夯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功底。

2、抓好学国学、咏经典课堂教学活动。一是构建国学经典咏诵体系。各中小学每学期要制定咏诵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符合学情实际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把唐诗宋词编成歌谣放进中小学教材,组织师生咏读唐诗宋词、《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咏诵体系。二是搭建国学经典咏诵平台。丰富咏诵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如:每日开展“咏诵经典”活动,歌唱这种最通俗的方式把诗词唱出来,让它们走进民间,走进中小学,通过我们的美学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每星期开展一次“写经典”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写字教学相结合,将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美文说唱等新颖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用陆丰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渔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与经典美文结合,把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礼记》、《孝经》等编排成皮影戏短剧、正字戏歌、渔歌等演绎出来,咏唱出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3、组织开展校园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一是开展“亮家风守家训”活动。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通过开展征集家训好格言、讲述家风好故事、拍摄家庭好风气等活动,让学生在“寻家训、讲家训、守家训”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华传统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行动自觉。同时,通过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带到每个家庭和家族,带动家长和家庭培养起良好家风,进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实现“用家训育家风,用家风促校风”,推动家训校训两相长,家风校风两提升。二是开展“倡美德做表率”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学习身边的榜样,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点滴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月活动。包括升旗、课堂、尊师、同学间交往、穿戴、就餐、待人接物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孝父母知感恩”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师长、感恩长辈”等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二是开展“赏民俗忆传统”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三是开展“爱祖国祭英烈”活动。以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三十国家公祭日、十一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活动主题,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经典内涵,传播社会文明,传承优秀文化。

5、组织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二是培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等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三是做好地方国粹教育。以学校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如:陆丰金属雕、木雕工艺、碣石麦秆画、甲子贝雕、陆丰盆景栽培技艺、陂洋陶瓷工艺、博美石雕、陆丰贡案剪纸、东海竹雕刻工艺等传统文化精髓教育,将中华文化精华发扬光大。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